【古韵今藏】02 剔刻香炉

乐土

<p class="ql-block">作者:乐土</p><p class="ql-block">摄影:乐土</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40990117</p> <p class="ql-block">  我收藏的香炉不少,但真正钟爱的不多。这只元代的景德镇生产的剔刻缠枝莲纹香炉,就是我钟爱的一只香炉。其实这只香炉算不上高档,也算不上漂亮,更算不上值钱,但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剔刻工艺相当精湛。不管是我收藏的瓷器,还是我所见到的瓷器,都没有比这只香炉的剔刻工艺更完美了。当然,这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也可能是敝帚自珍。</p> <p class="ql-block">  这只元代的缠枝莲纹剔刻香炉,高8厘米,直径9厘米。玻璃釉、粗胎,内膛、底部均无釉,整个器型圆整规矩。集釉处开片自然,肉眼可见玻璃釉中零星气泡,大小错落、珠玑浮动、呼之欲出。最为神奇的还是要说剔刻工艺。</p><p class="ql-block"> 制作此炉胎体本身要求相当高。胎体要薄且硬度恰好,要经得起剔刻不走样,要经得起1000多度高温烧制不变形,仅做到这一点就相当不容易了。窑工要在极薄的胎体上“留花剔地”后,借助釉的韧性进行覆盖。换言之,如果没有釉的覆盖,所剔刻的最薄处是若即若离的,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刻空了。这时所上的釉才是维系整体结构的“四梁八柱”。</p><p class="ql-block"> 这种既展现高超剔刻技艺,又因釉的存在,让器物在视觉上有脆弱却又奇妙相连,胎釉相依的精湛技艺,是陶瓷制作高手“蹈险求致”的精彩呈现 。可想而知,要具备什么样的功力才能制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奇妙的是,当手电光打在香炉的内膛上,你会惊叹香炉透明处只见釉而不见胎,惊叹工匠分毫不差的丝滑流畅的剔刻线条,惊叹即使制作经历如此千难万险,却又能恰到好处地烧制成如此圆整规矩。这种胎釉相连的技艺,不像晚清民国时期的玲珑瓷,釉连的只是米粒大小的点那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  “薄胎承巧思,剔刻韵如诗。浅处云纹逸,深时花卉奇”。这只元代缠枝莲纹香炉,把胎釉相依的技法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了古代陶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以想象,这种剔刻工艺所做的瓷器,其成品率是非常低的。入窑前,不少瓷器或因胎骨不够薄、不够硬,或因剔刻不成功,或因上釉不到位而成了废品;入窑后,或因烧制变形,或因温度偏差釉面达不到要求,或因摆放位置不对而残次等等,真正成品出窑的剔刻瓷器应该是很少的。有句俗语叫“若要穷,烧郎红”,我估计烧剔刻瓷器恐怕也是“十件难能九件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