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滑液囊支原体,这一对养殖朋友来说并不陌生的病原体,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养殖场中,成为一种难以治愈且极易复发的病症。许多青年鸡和产蛋鸡的养殖者对此病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谈虎色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病症的治疗难度日益加大呢?</h3></br><h3>滑液囊支原体,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主要影响肉鸡和蛋鸡。在肉鸡中,2-10周龄的鸡只易感,尤以3-6周龄的鸡最为脆弱;而蛋鸡则在3-20周龄内易感,以6-10周龄为高发期。值得注意的是,滑液囊支原体的易感期与骨骼发育最快的阶段高度重合。此外,滑液囊支原体还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使其在微生物界独树一帜。<br></br>1、滑液囊支原体在鸡体外表现脆弱:<br></br>①在常规环境下,其仅能在空气中存活短短两天;<br></br>②该菌对各类消毒剂反应敏感,甚至肥皂液都能轻松将其杀灭;<br></br>③由于体外培养条件苛刻,因此研发有效疫苗的成本相对较高。</h3></br><h3>2、然而,一旦滑液囊支原体进入鸡体内,其生命力便显得异常顽强:<br></br>它主要攻击鸡的龙骨、跗关节以及脚垫等部位,这些区域的血液循环相对不足,使得许多药物难以通过血液运输抵达这些感染区域。因此,一旦鸡只被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其顽固性便显而易见。<br></br> <h3>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发病流程与传播途径如下所述:<br></br>(1)呼吸系统感染途径: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通过空气传播直接侵入鸡的呼吸系统。此外,如果使用的活疫苗被污染,在滴鼻、点眼、饮水或气雾免疫过程中,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呼吸系统。<br></br>(2)消化系统感染途径:鸡在啄食过程中,如果不慎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如病鸡的粪便或病鸡啄食过的饲料,这些食物就会成为病原微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途径。<br></br>(3)血液途径感染:滑液囊支原体病也可以通过血液途径进行传播。例如,如果发病或携带病原的种鸡通过血液将病原传播给雏鸡,或者在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刺种工具进行免疫时,这些工具可能会直接将病原微生物带入鸡的血液循环中。</h3></br><h3>传染病的发病,关键在于病原的攻击力与鸡体的抵抗力之间的平衡。当病原的攻击力超过鸡体的抵抗力时,鸡群便会发病;反之,则不会发病。然而,在相同的饲养环境、管理模式、免疫程序及雏鸡来源条件下,为何有的鸡群发病而有的未发病,病情也有轻有重?这背后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只有那个起主导作用的病原,才是导致鸡群发病的真正元凶,而其他因素则不会影响其发病。<br></br> <h3>传染病对鸡群的影响程度因病原种类、感染数量、感染途径以及鸡体的抵抗力等多种因素而异。轻微的传染病可能只会引起鸡群轻微的症状,对鸡体的生长和产蛋性能影响不大;而严重的传染病则可能导致鸡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严重影响鸡体的生长和产蛋性能。因此,了解传染病对鸡群的具体影响程度,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br></br>1、死淘率显著上升,大约达到5%左右;<br></br>2、鸡体重未达到标准,鸡群均匀度欠佳,导致开产时间推迟,通常延后一到两周;<br></br>3、产蛋率低下,蛋壳质量不佳,高峰期持续时间缩短;<br></br>4、鸡群体质较弱,抗病能力降低,免疫力不足,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br></br>5、种源感染后,若在1日龄进行喷雾或早期免疫接种冻干疫苗,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疫苗毒产生致病性,引发传支等病毒性疾病,这也是传支在雏鸡中多发的重要原因。<br></br> <h3>滑液囊炎是鸡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运动障碍等。该病有多种类型,其中四种最为常见,分别是:</h3></br>急性型滑液囊炎:发病迅速,关节肿胀明显,伴随疼痛和运动障碍。亚急性型滑液囊炎:症状较急性型缓和,关节肿胀程度较轻,但病程较长。慢性型滑液囊炎:病程持续较久,关节肿胀逐渐加重,可能伴随关节僵硬。混合型滑液囊炎:同时具备上述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特征,病情较为复杂。<h3>针对不同类型的滑液囊炎,养殖户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鸡群健康。<br></br>关节型滑液囊炎的症状非常明显,包括腿瘸、瘫痪、无法站立、关节肿大、有粘液分泌,以及胸骨囊肿等。这种类型的滑液囊炎通常单独发病,因此在治疗时可以针对单个病症进行药物调理。<br></br>2. 呼吸型滑液囊炎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道上,呈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这种情况通常是由疫苗应激所引发,属于混感的一种类型。在治疗时,需要结合呼吸道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br></br>3. 大肠杆菌混感型<br></br>此类型病症表现为出现白痢症状,即大量白色粪便,并伴有少数拉稀现象。<br></br>4. 病毒混感型<br></br>此类型病症特点显著,患畜采食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绿色粪便,部分病例伴有体温升高。针对此类情况,务必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h3></br><h3>滑液囊支原体病已持续多年,且呈现加速流行的趋势,这远超出一般禽病在2-3年内即可有效控制的范畴。这强调了单一方法难以控制该病,必须深入了解滑液囊支原体的特性、发病流程及根源,同时结合各场区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制定综合防控方案。具体而言,防控措施包括:</h3></br><h3>(1)体外灭菌:充分利用滑液囊支原体在鸡体外脆弱的特点,通过隔离、清洁、消毒和保持干燥等手段,有效消除病原体。</h3></br><h3>(2)体内抗击:结合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从体内彻底消灭滑液囊支原体。<br></br>①免疫效果如何评估?</h3></br><h3>目前,滑液囊支原体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疫苗接种。市场上存在活疫苗和灭活苗两种选择,其中活疫苗通过占位原理发挥作用,而灭活苗则激发体液免疫反应。然而,这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如此,我们坚信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防控手段,只要确保使用真正的疫苗(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价格相对较贵),并准确把握免疫时机(例如,活疫苗必须在鸡群病原为阴性时接种,同时注意与其他活疫苗的免疫间隔7天),以及避免抗生素对免疫过程的干扰,就能充分发挥疫苗的防护作用。<br></br>②哪些药物对滑液囊支原体病有效?是否存在特效药?<br></br>滑液囊支原体对多种西药均敏感,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及氨基糖苷类等。其中,强力霉素、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恩诺沙星、林可大观霉素、土霉素和替米考星等被证实为最敏感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往往在短时间内即产生耐药性。此外,当鸡群发病时,这些药物的内服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br></br>1、滑液囊支原体病在鸡群中的发病机制</h3></br><h3>关节或软骨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稀少,导致血液循环不充分,使得一般西药难以抵达病变区域,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浓度。</h3></br><h3>2、病鸡的症状与继发感染风险</h3></br><h3>发炎的关节使病鸡感受到疼痛,进而影响其正常采食和饮水,长期下来会导致消瘦和抗病力下降,容易继发其他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腹膜炎。</h3></br><h3>3、病毒性疾病的风险增加</h3></br><h3>病鸡轻微发烧的症状会加速机体对病原抗体的消耗,使得鸡群更易感染病毒性疾病。</h3></br><h3>4、西药治疗的潜在副作用</h3></br><h3>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西药治疗会对鸡的肝肾功能造成负担,进而影响后期的养殖效益,即使治愈后也难以达到产蛋高峰。</h3></br><h3>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在中兽医中归类为痹症。根据《素问.痹论》的描述,该病是由风寒湿邪在关节腔内积聚所致。临床观察发现,寒冷季节、环境突变等因素常为发病诱因,这些情况与风、寒、湿邪的入侵密切相关。此外,注射给药方式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较大,可能进一步增加发病率。</h3></br><h3>从中医角度看,肝藏血并负责滋养蹄和筋,若肝脏功能受损或先天不足,会导致血液运输不畅,从而影响筋骨的健康,引发关节屈伸不利和疼痛。而肾作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若肾精不足则筋骨软弱无力。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因此肾水失调会进一步影响肝脏功能。综上所述,肝肾先天不足和外感邪气是导致鸡滑液囊支原体病发生的根本原因。</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