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石板房 ___普家田的知青岁月 文 胡家源 图 华梅

华梅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前的1969年3月,我们同校的五个初中同学,插队在会泽县大海区的布多公社,一个叫普家田的小山村里。</p> <p class="ql-block">普家田是一个很小的村落,一条冲沟把村子分为两个部分,沟北高姓十一家,沟南余姓四家。房屋基本上沿着同一高度,依山临沟而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石板房村落。那一天,我们成了这个村的新来住户,也就是这个小村的第十六家住户。</p> <p class="ql-block">石板,是一种叫变质岩的岩石剥取物,当地建房用来代替瓦片。这种材料建成的房屋,好处是就地取材,坏处是冬冷夏热。夹板填生土舂的墙,架上七根梁,覆上石板,房子就盖好了。再舂上一围院墙,便是典型的农家小院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那段岁月,与石板房有了深深的情节。那些日子,无论四季更替,阴晴变化,还是大雨滂沱,雪粒掉落,或是明月清风,山野黛寂,我们都依偎着这青灰和土红相融的石板房。有了它,不再害怕大雨呼喊,及水石流淌的轰然响声。每逢有月的傍晚,我们几人坐在门槛上或柴火堆上,听山深风微,望如黛的前山,深灰色的远山和那更远的浅灰色。看到大山远处公路上过往的车灯,与月色下的山峦成了一幅画。夜宁,明月当空,石板屋顶一片漂亮的黑灰,掲开一块石板瓦,让明月照床,让这座称为“家”的石板房与我们相伴如梦。</p> <p class="ql-block">每当农忙时节,收工晚,回到家里,在月色下,我们现剥包谷,现推,现筛,现做饭……待饭熟,剥几粒大蒜,煮一碗淡萝卜丝,坐在柴疙瘩上,就着月光,一碗金黄的包谷面面饭也香喷喷,吃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山村的夜晚是清冷的。遇到天阴下雨时,冷风从石板缝里吹进来,嗖嗖的,吹灭了油灯,让人难于入睡……山村的夜晚也是温暖的。下乡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我们五人都没回城,计划在大山下的家过一个别样的中秋。那天收工回家,我们就开始“布置”,点起明子插在土墙上和石板缝里,屋里明亮起来,瞬间充满仪式感。用石板搭成的餐桌和凳子,坐上去也妥帖舒服。女生们忙着“布餐”,在桌子上摆放了月饼和 其他食物,还有一道独特的野味,那是我们亲手捉的蚂蚱,虽然没有油炸还炒糊了点,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月亮升起,就着月光,我们吃着月饼,嚼着香香的蚂蚱,喝一口自己挑来的“山泉”,月光映照,回忆和思念飘向远方……不知谁起头,我们唱起了歌,“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那歌声一直在山谷回荡,那一夜,刻进了我们的心底,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冬去春来,石板房外院墙旁老柿子树上的柿子结了又落,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春夏秋冬。这三年,我们怅然若失,却又收获满满,我们在这里迷茫过,却也奏出了青春优美的华章,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这里的人给了我们平凡的快乐,让我们收获了平和的满足。这里的山给了我们大山的笃定,让我们的内心不再浮躁。那些挥汗如雨的田间劳作,球场上奔跑跳跃的身影,年末分红的无奈,是我们的青春,是我们成长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我们又一次回到时隔五十年的布多普家田。沿途的每一段路还是那样熟悉,每一个转身和回眸,都会让我们跌进遥远的记忆。还是一样的梭石子山路,还是青悠悠的石板房,还是苍穹覆盖的坡地梯田,还是云层下守护的大山。经历了岁月的漂洗流转,我们依偎了三年的普家田石板房只剩下半间老屋,几圈残垣断壁,一副风骨却依然至真至诚。伫立于此,我依然能感受到她昨天的温度,坐在这里,我能清晰的看到她变幻的容颜和在她身边发生的故事。晚风中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我仿佛又看到从石板房缝隙里撒下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愿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p> <p class="ql-block">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