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恕伯副主编对八年级物理下册变化的说明(根据录音整理)第一个变化是牛顿第一定律。原教材是讲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那么新的教材把这句话做了一些调整,是讲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这种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那么,新教材和老教材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的说?新教材突出了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你不管受到外力还是没有受到外力,你都是惯性,都是存在的。而原来教材呢,是一切物理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根本没有错,但是可能会造成一个影响,就是你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你是在没有力的作用下,惯性才有体现,那么有了力之后,惯性是不是就没有了呢?那么新的教材就说的好清楚,你不管有没有受到力,你都要保持,就突出了一切物体总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属性,而且一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位置,这就对力下了个定义了,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才有了力的概念。所以,为什么把这一段话叫做第一定理呢?有的人认为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牛顿第二定律就是F=ma2,那么没有F就没有a,没有a就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就理解错了。那么实际上是没有牛顿第一定律,就没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才是基础,为什么它是1呢,就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正式提出了里的概念,所以才有了牛顿第二定律。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做了一点调整。第二就是对惯性的定义做了调整。原来是这样说的,一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这句话有一点问题。现在把它改成了一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不能说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比如说原来说的是圆周运动,那你不是第一,那你要做圆周运动,如果说你原来静止的就静止,原来运动的,是说匀速直线运动,是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是要讲的清清楚楚,不是保持原来的状态,你原来的状态就是那排啊,如果原来做曲线运动呢,那么你是不是要保持做曲线运动,所以这个新教材明确的提出是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是容易产生误解的。这是第二个变化。第三个变化就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原来的描述是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接触面受到压力有关。现在补了一句话,前面这些黑字都保留了,加了一句红字。另外,滑动摩擦力大小还跟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这句话很重要。这就好了。只有补了这句话,发动摩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才比较严谨,高中是有这句话的。那不仅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如果接触面都不是很粗糙,都比较光滑,比如说玻璃很光滑,橡胶也很光滑,你把个橡胶在玻璃上光滑,最光滑应该是摩擦力很小,但是乳胶在玻璃上你根本推不动。为什么他还跟材料有关?所以补了这句话。这是第4个概念。第四个改变就是关于有用功和额外功,它的定义做了一点调整。原来是怎么说的呢?原来就是说如果我们用一个动滑轮把一个物体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钩码都被提升了,这部分功是必须要做的,叫做有用功,另外我们还不得不多做一些功,那么这些功呢就叫做额外功。我就讲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就叫总功,先定义什么就有用功,再定义什么叫额外功,再定义什么叫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叫总功,这个会出问题。现在我们调整了,还是以这个例子。什么叫有用功呢?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就叫有用功。这个定</p> <p class="ql-block">义就非常准确。机械对外做的功就是有用功。那么弹簧测力计拉力所做的功,弹簧测力计是人拉的,人对机械要做的功就是总功。所以先定义有用功,再定义总功,然后再定义额外功。额外功就是总功减掉有用功,那就是必须还要做的其他的一些功那叫额外功。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对额外功产生误解。原来定义是没有错的,没有错的,但是可能学生会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于有些老师也会容易产生误解,比如说我用动滑轮提水,用一个动滑轮去提水,在井里面提水,提水有水桶,水桶里面有水。比如说动滑轮的质量是1000g,10个牛顿,水桶的质量是2000g,20牛顿,里面有水3000g,30牛顿。请问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还是额外用?如果按照原来的做法,就很容易造成误解。以为对水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因为我只要打水,我不要水桶。那么这个认识就是错误的。凡是动滑轮对外做的功都是有用功,2kg的水桶加上3kg的水,我动滑轮提出来,对动滑轮的话都是有用的。有用功和额外功不是你想出来的,我想啊,这部分对我有用,那部分对我没有用,不是由人的意志来转移。如果由人的意志来转移,那就乱套了啊,那就乱套了,那就是说那个有一个有个人用动滑轮去打水,旁边有3个人,3个人有3个人的不同的有用功。有的人讲我要里面的水,我不要水桶,那么水桶做力工那就是无用的,有的人说我要水桶,我不要水,因为那个水桶是我家里的,我要把那个水桶带回家去,那个水我不要啊,打到啊,打到井上面来,我要把它倒掉去,那么这个水桶把水桶提出来的功就是我的有用功,提水不是我的有用功,我那个水桶是我的,我要水桶,我不要水,但是没有办法,连水带水桶一起打上来了。如果你是一个人的主观的意志,说哪一部分对我是有用的,那这就叫做有用功,那不对,我没有用的,叫我额外功功,那就乱套了。所以我们说的是什么效率,机械效率。机械,谁是机械?动滑轮,动滑轮是没有头脑的。所以动滑轮对外做的功,全是有用功,人对动滑轮做的功,那就是总功。所以动滑轮对外做功,包括对水桶包括对水做的功。所以有的老师他就问我,他说黄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不用动滑轮,我就用一个绳子把水桶连水一起提起来。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外功?机械效率是多少?2kg的水桶,3kg的水,我就用绳子把它吊起来,你说机械效率是多少?我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很荒谬。根本风马牛,它不是一回事,就好像问一个什么问题呢,就好像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在一块大平地上说,请问这个房子有多高,这个地面上根本没有房子,你还问这个房子有多高?就好像是问个这个荒谬的问题,为什么呢?你把这个水桶连水打上来的时候,哪有机械呢?根本没有机械,没有机械,你问什么机械效率呢?所以机械效率一定是简单机械在做功,我们初中物理的简单机械几种呢?就是5种。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你说你把这个水桶提上来的,你是用了哪一种机械,什么机械都没有,没有机械,哪来的机械效率呢?所以你在没有机械的时候,你要谈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有用功总功,那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根本不存在着机械效率的事情,你谈什么有用功和无用中的额外功?好,现在就不一样了。什么叫有用功?首先你要确定是哪个机械,机械对外做的功就是有用功,是这样一来呢,就把这个学生思维呢,就非常准确的啊,就认识到这是机械的效率。而不是跟人的意志有关系,这以新教材做了一点调整,所以老师如果你不去仔细的剖析的话呢,可能你还对这一段调整的意义啊,不一定能够认识得到。第五个变化就是浮力的测量。做了一点调整。那么我们原来是讲。甲、乙、丙三个图中,现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下重量,在积木在水中测下测力计的读数两者之差就是浮</p> <p class="ql-block">力。这个没有错,这是对的,现在我们还是这样认为,但是为什么这两者之差就是浮力呢?原教材是没有道理的,也讲不出道理。新教材就不一样了。新教材我可以讲道理了,我可以通过理论演绎得到这个结论。因此我们就在想想议议里加了一段话。这个重力与拉力的差就是浮力呢,就是因为这个物体啊,这个圆柱体在水中受到3个力重力、浮力和测力器的拉力三力平衡。平衡的特点是什么?没有学?我们只学了二力平衡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在有一个知识点叫做二力合成,因此我就可以把三力平衡通过二力合成变成二力平衡,我就把向上的浮力跟向上的拉力合成,变成向上的合力,这样一来,三个力的平衡就变成两个力平衡了。一个是向下的重力,一个是向上的合力,二力平衡的条件就是大小上等,方向上来,因此我就可以这个方程,向下的就等于向上的合力,合力什么拉力加浮力。列了这个方程之后,那我就可以得到一个浮力,就等于重力减拉力。所以现在我就有理由了,这就是新教材跟老教材不同啊,老教材是没有理由的,他凭的是生活经验。这是第一个不同,我们加了一段关于浮力测量为什么是重力减掉这个弹簧测力器的拉力?它的理由要通过理论研究。第二个呢?就是在浮力的测量的时候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增加那个是什么知识点呢。就是通过二、三可以比较,3就是进的更深一点,2是全部浸入了,但是进的不是很深,2和3测力计的读数是相同的。这个实验过程说明什么?说明浮力大小跟深度无关,浮力大小跟深度无关,是在这个地方就建立了这个规律,不要等到下面紧接着是要探究弧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果放到后面去那我们的科学探究就会非常的困难。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可能是积木的体积,也可能是积木的深度,也可能是液体的密度。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不解决深度的问题。你在后面提出3个猜想,跟深度有关,跟体积进度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你要进行实验检验的时候,你的实验设计就会很困难。比如说我要认证浮力大小跟积木的体积是有关的,那你应该保持其他都不变。液体的密度不变很容易做到,同一种液体还要保持进度的体积不变,那你就很难做到。要改变深度,但是不能改变体积。那你这个实验怎么设计呢?那就会变得很复杂。所以下面你就不能,在没有解决深度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情况下,来讨论体积是否跟体积有关,否则你就要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确保进度体积相同,要控制变量。所以现在我在探究跟体积有关之前先解决了,在这个地方解决了跟深度无关,那么,后面就好办,既然跟深度无关,那么你进下多深一点浅一点,反正跟深度无关,那么我就可以讨论跟体积的关系。所以在浮力变量里面呢,我们做了一点这样的调整,使得我们的探究活动就比较顺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