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沟印象》出版暨乡村文化振兴座谈会在汪沟镇召开

王征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日,《汪沟印象》出版暨乡村文化振兴座会在汪沟镇政府礼堂召开。座谈会由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主办,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兰山区汪沟镇政府承办。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二届理事会会长葛文学,首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冯增田,研究会理事、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张玉芹等出席座谈会并发言,以一部凝结乡土记忆的著作,叩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命题。</p> <p class="ql-block">  杨文学作《汪沟印象》采风、编辑、出版情况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东升主持。</p> <p class="ql-block">  兰山区文联主席张正直、汪沟镇党委书记王海芹分别致辞。</p> <p class="ql-block">  王海芹说,《汪沟印象》的出版,不仅是对我镇历史文脉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部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力作,必将成为展示汪沟形象的靓丽名片,让我们的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冯增田分三个部分阐述了对《汪沟印象》的理解。 </p><p class="ql-block"> 第一,作品体现了汪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是从历史深处照见乡村文化根脉。《汪沟印象》的编纂,首先是一部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书中收录的武善爱《闵子骞的故事》《古槐记》《老街坊》等篇章,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汪沟镇的历史记忆,弘扬了“孝道”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与文学化呈现,既体现了作品的史料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恰恰在于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与守护。二是从现实肌理透视乡村文化活力。如果说历史是汪沟的“根”,那么现实则是它的“脉搏”。《汪沟印象》中大量篇章聚焦当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大棚里的春天》通过描写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既体现了“接地气”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文化产品与乡村经济的共生关系。书中对“乡村读书会”“广场舞大赛”等基层文化活动的记录,则生动诠释了“文化惠民”的实践成果。书中对传统技艺的记录,如《草编传人》、《石磨坊的回响》,并未止步于怀旧,而是通过老匠人的口述,将非遗技艺与当代乡村产业结合。这种“以史为鉴”的写作思路,为汪沟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很重要的一点,王孝柏《小镇烽火》《朱廷文与大青山突围战》、王有瑞《朗中区长朱廷文》《人民英雄张营存》等一批文章,记叙了汪沟的红色历史,是对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留守的守望》一文以留守儿童的视角,探讨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的矛盾,直面现实,让作品跳出了“宣传册”的老套子,成为一部兼具文学性与社会关怀的“乡村启示录”。三是从未来维度照亮乡村文化方向。书中《数字汪沟》《青年创客说》等篇章,前瞻性地探讨了“互联网+文化”“文旅融合”等创新模式。例如,通过“非遗直播”案例,展现了传统技艺如何借助新媒体焕发新生;通过“民宿改造计划”,提出了“文化 IP 赋能乡村经济”的可行性路径。这些思考,为汪沟乃至全市全省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书中对“乡愁经济”的探讨颇具深意。《老屋新韵》一文通过修缮古宅、打造文化体验空间的实践,证明了“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这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以文化人”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 第二,作品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体现了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作品突破了传统地方志的枯燥叙事,以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多种文体交织,既有“大江东去”的历史磅礴,也有“小桥流水”的生活诗意。这种创作手法的创新,让文化产品真正“活”了起来。二是体现了史料价值与时代价值的融合。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口述史料、老照片,还通过田野调查补充了官方档案未记载的细节。这种“抢救式”记录,为后人研究鲁南乡村社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是体现了扎根基层的创作导向。全书 90%的作者来自汪沟本地,既有退休教师、返乡青年,也有普通村民。这种“自下而上”的创作模式,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与亲和力,真正实现了“文化扎根泥土,作品回归人民”。四是体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意义。在“千镇一面”的城镇化进程中,《汪沟印象》的出版证明: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一镇一品”的探索,为破解乡村文化同质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p><p class="ql-block"> 第三,作品展现了文化的力量。显示了文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文字、文化的传播力量。一是媒体和网友发的每篇文章都彰显了文字的力量;二是“扁担姑娘”爆红,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三是“扁担姑娘”被百万网友关注是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反响。兰山区文联三、四年前组织作者采风,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作品。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又很关注这一举动,杨文学会长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主编了这套书,在序里他说,当故乡人把一本《汪沟印象》的书稿置于我的书案,我的思绪立刻从都市回到故乡,后人只有记住了小镇的历史,才能同小镇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说得很有文学味。汪沟镇党委、镇政府承办这次座谈会,可以说是记住“小镇的历史”得力之举,也体现了党委书记王海芹和镇长于清疆的宽广心胸和眼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而《汪沟印象》正是这团“火种”。它告诉我们,乡村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充满生命力的活态存在。期待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汪沟镇能进一步推动“文化+”模式,让《汪沟印象》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记录走向创造,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魂”的目标。 </p> <p class="ql-block">  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卢中华代表承办单位发言,他说在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和临沂大学的带领下,与汪沟本地专家学者们搜集整理汪沟镇红色历史资料,梳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故事,使得革命前辈和新事业的开创者有了自己的历史和心灵的家园。很多优秀人物的事迹、精神就在我们眼前,沂蒙精神、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的故事写得更好,一起将优秀的历史、鲜活的现实通过简单、可行、高效的方式传播开来,以文化之,凝心铸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利在其中,乐在其中。 </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临沂市文联原主席、一级调研员刘建都,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孙海英,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临沂工委主任王征,研究会副秘书长、鲁南制药集团展览馆馆长、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齐凤云,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庆辉,汪沟镇党委书记王海芹、副书记、镇长于清疆和本套丛书的作家代表王有瑞、王孝柏、刘唐山、王自广、武善爱、曹守增、李炳稳等沂蒙文化专家、高校学者、地方领导及编撰团队分别在座谈会上的精彩发言,掌声雷动。 </p> <p class="ql-block">  孙海英教授提出,《汪沟印象》以《红色篇》和《绿色篇》为主题,以汪沟镇的人文风物故事和英烈事迹为主题编撰而成,因而它不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一把打开沂蒙世界的钥匙。它以文字为笔、以故事为墨,将沂蒙大地的红色基因、文化根脉和时代风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既有对沂蒙精神的深度解读 —— 从“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无私奉献,到用生命诠释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更有对沂蒙新时代发展成就的全景呈现,乡村振兴浪潮中崛起的特色产业、文旅融合背景下焕发生机的红色旅游,展现出沂蒙人民传承精神、开拓进取的时代担当。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走进汪沟、了解临沂,让沂蒙精神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沂蒙精神中蕴含的信仰力量、为民情怀和奋斗基因,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激励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这本书的出版,就是要让这份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更多人注入奋进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王征评价说,一部好的作品能否在历史中留得下来,要看它是否能经得住历史长河的冲刷。《汪沟印象》文风朴实,从不同角度挖掘了汪沟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社会新风貌,讴歌了时代精神、沂蒙精神,又兼具传承性和创新性,字里行间体现了浓郁的乡村情怀,让读者能感受到汪沟的独特的气韵和厚度。汪沟镇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魅力与惊喜。《汪沟印象》的出版,让想要到汪沟和正沉醉于汪沟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所有人,都能迅速沉醉其中并流连忘返。倘若您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千万不要错过这如诗如画、悠然自得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共同期待《汪沟印象》,能让更多人领略到汪沟镇的独特风采,更祝愿汪沟镇的明天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  刘慧教授说,《汪沟印象》是以红色革命文化与绿色生态发展双主题,以生动感人的故事为形态,聚焦小镇的历史、延革、变化、创新的背景,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了可爱、可信、可感、可敬的立体形象。既有小镇烽火、小镇风云、小镇英烈的故事呈现,也有小镇人文、小镇大儒、小镇风物的情节展示,让我们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了解和认知汪沟。</p><p class="ql-block"> 艾青曾写下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不管是《红色篇》中汪沟的革命英烈们,为了保护人民幸福生活,为了护佑汪沟的安宁,付出青春和生命;还是《绿色篇》中汪沟的自然生态给人民带来的馈赠,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沉情感。让熟知汪沟但不熟悉汪沟历史的读者都深受感染。</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高光:文化如何赋能乡村? </p> <p class="ql-block">📜 历史根脉中的文化坚守,书中收录《闵子骞的故事》《古槐记》等篇章,从“芦衣顺母”的孝贤文化到千年古槐下的商贸记忆,以文学笔触还原汪沟自春秋建村、唐代设镇以来的历史肌理。红色篇章《小镇烽火》更挖掘大青山突围战等史实,让沂蒙精神在字里行间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  💡 一镇一品的示范意义从闵子骞文化IP到“溜山梆子”非遗,汪沟以“文化基因”破题同质化困境。正如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所言:“记住小镇历史,才能走向更远未来。”</p> <p class="ql-block">  🚀 未来维度下的创新探索《数字汪沟》《青年创客说》前瞻“非遗直播”“文旅融合”模式,以“老屋新韵”等案例证明:乡愁可塑为文化IP,传统技艺能借新媒体破圈,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汪沟样本”。</p> <p class="ql-block">  📚 此刻翻开《汪沟印象》,你会看见:</p><p class="ql-block">▫️ 一棵古槐如何承载千年商脉</p><p class="ql-block">▫️ 一场突围战里的沂蒙血性</p><p class="ql-block">▫️ 一群普通人用文字留住的乡土魂</p> <p class="ql-block">  🌿 当《汪沟印象》照进现实 文化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力。这场座谈会不仅是著作的发布,更是一次“文化+”的启动——让古槐下的故事成为文旅打卡点,让草编技艺走进直播间,让孝贤文化滋养乡风文明。</p> <p class="ql-block">  🔍 史料价值+文学创新,突破地方志叙事,以散文、报告文学等多元体裁呈现,90%作者来自本地村民、退休教师,让文字扎根泥土。老照片、口述史料的“抢救式”记录,为鲁南乡村研究留下珍贵档案。</p> <p class="ql-block">  🌟 《汪沟印象》:一部活着的乡村文化志 。</p> <p class="ql-block">  🌾 现实图景里的振兴活力《大棚里的春天》记录现代农业与传统种植的碰撞,“乡村读书会”“广场舞大赛”等场景展现文化惠民实践。而《留守的守望》直面教育公平议题,让作品兼具温度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的密码,从来都藏在文化的褶皱里。汪沟的故事,正等待更多人读懂、续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