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有幸读到关于对郝教授的访谈报道,心中有感,胸臆颇多,思之再三,不吐不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人与郝教授相识于十多年前。严格地说,本人与他的工作领域或生活环境完全不同,那时与郝教授的关系只是“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关系,但却一点儿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是极度地认同,比如环保理念、服务理念、对子女的教育、对工作或同事的热爱、交往等诸方面,很能聊到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多年前的某个暑假,郝教授回老家休假,本人有机会与之在“大山里”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山间散步、林下促膝、溪水戏鱼中,对郝教授的人品、学识、观念、为人处世、热点分析等,有了再新的了解和共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郝教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有涵养、有智慧的学者,其为人师表的谦谦风范,博大精深的文字功底,入木三分的高瓴见解,绝非常人所能企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之相识,吾之所幸,唯愿郝教授在三尺讲台,像园丁,茁壮学子的成长时空;像蜡烛,照亮学子的美好前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口罩”以来,与郝教授各自忙碌,各奔前程而再无相见。期待有机会在家乡,在海边,在好久不见的气氛中,再晤再叙,重现相谈甚欢的场景,哪怕是一杯清茶,一碟清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郝旭光教授,男,1961 年 4 月出生于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的一个山村。1978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回老家县城的某工厂工作。1983 年考取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攻读硕士。1986 年获硕士学位后,成为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从讲师、副教授,一路升为教授。2003 年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攻博士,后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并继续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郝教授从教近40年,期间获奖无数,发表期刊论文无数。他的授课深受学子们欢迎,成为大学生眼中的一位自带光芒的好“园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前,郝教授接受了《中华英才》期刊的采访,采访稿刊登于《中华英才》2025年第12期(6月16日出版)《(郝旭光)学生眼里自带光芒的好“园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6月17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