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舟 智慧为桨

教育局李斌

<p class="ql-block">——读郑润芝《爱的智慧》一书有感</p> <p class="ql-block">  在“鸡娃”“内卷”成为育儿关键词的当下,郑润芝的《爱的智慧》像一泓清泉,冲刷着当代父母的焦虑。这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家庭教育的关键维度,更用“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为迷失在功利教育中的家长指明了方向。通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案例,作者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教育不是技术层面的管教,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滋养。</p><p class="ql-block"> 一、原生家庭:孩子人格的隐形雕刻师</p><p class="ql-block"> 书中第一部分对原生家庭的剖析令人警醒。那个总在写作业时被母亲突然检查抽屉的男孩,最终发展出强迫性偷窃行为;那个被父亲用"激将法"否定的女孩,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人认可。这些案例揭示:家庭就像一间看不见的回音壁,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生命中反复回荡。</p><p class="ql-block"> 作者特别指出,比显性伤害更隐蔽的是"情感忽视"——当父母只关注行为结果而漠视情绪需求时,孩子会像缺水的植物般枯萎。书中建议的"情绪日记法"(记录孩子每日情绪波动并追溯源头)让我意识到,教育首先要建立的是情感层面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二、教育者的三重修炼:沟通、情绪与管教的平衡术</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提出的三大教育能力构成完整的养育体系。在亲子沟通方面,作者颠覆性地指出"80%的沟通问题源于家长不会提问":封闭式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制造对抗,而魔法提问("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才能激活思考。这让我想起自己常犯的错误——把质问当作沟通。</p><p class="ql-block"> 关于情绪带动,书中"情绪温度计"的比喻尤为精妙:家长要像恒温器而非温度计,不是被动反应孩子的情绪波动,而是主动营造稳定的情感气候。最触动我的是行为管教的"三明治法则":批评要夹在两片肯定的"面包"之间,这既守住原则又保全尊严。</p><p class="ql-block"> 三、核心能力培养:从"驱赶"到"唤醒"的范式转换</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对四大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操智慧。在专注力训练中,"番茄钟变形法"(根据年龄段调整专注时长)打破了机械化套用;关于学习习惯,提出"错误可视化"(把错题转化为进步阶梯)远比惩罚有效。这些方法共同透露出教育真谛:每个孩子都是待解锁的密码,而非待填充的容器。</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时间感知力"的培养。当多数家长还在用"快点!"催促时,书中建议带孩子制作"时间馅饼"(将每日活动画成扇形图),这种具象化训练比抽象说教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而在情商培养部分,"情绪猜猜卡"(通过表情卡学习情绪识别)等游戏化设计,印证了作者"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游乐场"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结语:在爱中彼此成就</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最深的体悟是:教育本质上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当我们要求孩子控制情绪时,自己是否先做到了情绪稳定?期待孩子善于沟通时,我们可曾真正倾听过他们的心声?郑润芝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爱的智慧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谦卑。</p><p class="ql-block"> 正如书末所言:"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在这个充斥着教育功利主义的时代,《爱的智慧》恰似一盏温柔的灯,提醒我们:唯有以爱为底色,以智慧为笔墨,才能在孩子的心灵画布上绘出真正丰盛的人生。这或许就是本书留给读者最珍贵的礼物——它不仅教我们如何育儿,更教会我们如何在做父母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宁鞍山 李斌</p><p class="ql-block"> 202506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的智慧》,郑润芝著,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智慧

孩子

情绪

教育

郑润芝

沟通

父母

家长

作者

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