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记第十天,挑战317:从比如到丁青——狂野中的清醒,惊险中的领悟

梧桐

<p class="ql-block">挑战国道317!!!</p><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上,荒原的粗粝与信仰的精微共生,雪山的冷冽与人心的炽热相融。它不取悦众生,只向那些敢于俯身亲吻大地的行者,袒露出西藏最原始、最磅礴、最接近神性的面容。每一步颠簸都在提醒:你正驶过地球的皱纹,而灵魂的刻度在此被重新丈量。</p> <p class="ql-block">西藏行进入第十天,我的自驾318之旅暂告段落。原本计划的“川进青出”,因109国道修路,意外地变成了挑战317国道的奇妙冒险。这场突如其来的转变,却让我收获了此生难忘的震撼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夏曲镇尚在梦中,我们已驱车上路。558国道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在高原上随意抛掷。我们朝着唐蕃古道文化旅游景区疾驰而去,道路两旁的景色在晨光中渐渐苏醒,带着一丝清冷的美……</p> <p class="ql-block">唐蕃古道景区,由文成公主广场,达姆寺,达姆寺佛塔区,生命感悟天梯组成。 其中最震撼的是3000个头骨组成的骷髅墙。</p><p class="ql-block">比如县的骷髅墙是西藏那曲地区一处独特而神秘的文化景观,位于比如县茶曲乡的达姆寺多多卡天葬台。它保留了3000多个头骨,目前展出的有数百个人类头骨,是西藏唯一保存天葬者头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保留头骨的习俗始于约130年前,但具体原因至今仍是个谜。有说法认为,这是为了警示世人生命的无常,也有说法称是为了防止恶人混入天葬队伍。</p><p class="ql-block">天葬台占地约4000平方米,四周有土墙,南墙和西墙上设有木架,头骨整齐排列其中,形成两面骷髅墙。</p><p class="ql-block">天葬时,尸体被肢解后喂食秃鹫(藏人称为"神鸟"),但头骨会被保留下来,砌入墙中。</p><p class="ql-block">天葬台下方有一个神秘的地下空间,存放经书、佛像等宗教物品。即使在零下37℃的极寒天气,尸体在此处放置一夜也能完全解冻,原因至今未解。</p> <p class="ql-block">骷髅墙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生死观,强调肉体无常,灵魂超脱。骷髅墙,三千个头颅空洞地凝视着来客。藏人谓此乃天葬遗存,我辈汉人看了,不免心惊。其实死生亦大矣,而死者头骨竟被如此陈列,在汉地怕是早被指为不敬,在此处却成了一种"文化"。想来也是,生死观念,本就如饮食口味,各处不同罢了。</p> <p class="ql-block">听着当地人讲述藏族天葬习俗的由来与意义,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天葬,是藏族同胞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敬畏,他们相信,将躯体奉献给秃鹫,是灵魂解脱、通往轮回的神圣仪式。在这面骷髅墙前,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也对藏族同胞这种豁达、超脱的生死观肃然起敬,更加深了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因骷髅墙和天葬台不许拍照,所以没有图片)。</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在比如县稍作停留,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补充体力,为接下来的行程蓄满能量。</p> <p class="ql-block">离开比如县后,一路前行,翻越康庆拉山垭口。当车子缓缓驶向垭口,高山峡谷的壮丽景色逐渐展现在眼前。峡谷悠长深邃,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在群山之间;两边的高山如利剑般直插云霄,陡峭得让人望而生畏。谷深壁峭,独特的地理景观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我忍不住一次次停下车,驻足欣赏,用相机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惊险异常,铁青色的岩石深沉而凝重,雪山就和我们面对面,离的如此之近……下山的路蜿蜒盘旋,折返在铁青色里,甚至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路?</p> <p class="ql-block">在谷底,遇见了这些可爱的花花!</p><p class="ql-block">即使在谷底,即使在高原,即使无人问津,却依然开得随心所欲,开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驶过索曲河,便进入了索县,也正是进入了317国道!行驶不远,经过一个不知名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晚七点抵丁青县。</p><p class="ql-block">前台那姑娘面颊上两团高原红,操着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们,要看孜珠寺,须得避开修路时间。"早晨九点前,下午六点后",她反复说着,眼睛亮晶晶的。我们几个一合计,决定立即动身。</p> <p class="ql-block">从丁青县到孜珠寺的沿途,景色秀美如画,仿佛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车窗外徐徐展开。然而,越接近孜珠寺,道路状况越发艰难。尤其是最后一段盘山路,正在紧张地施工中,那堪称是我此生遇到的最艰险的道路,其难度远超“天路18弯”和“怒江72拐”。道路狭窄崎岖,坑洼不平,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每一个弯道都充满了惊险与挑战。车轮碾过碎石,扬起阵阵尘土,我的心也随着车子的颠簸提到了嗓子眼。</p> <p class="ql-block">车至半山,忽见一队修路工人,在暮色中如蝼蚁般蠕动。他们见了我们的车,纷纷让到路边,黝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我想,他们日日在此劳作,对这险路怕是早已麻木。而我们这些过客,一惊一乍地,倒显得矫情了。</p><p class="ql-block">离山顶还有5-6公里的样子,我们与3台霸道越野迎面相遇。道路狭窄,只能一车通过,相持不下,到底还是我们做了让步,看着司机一点点把车倒至拐湾处,心中暗生佩服,这要是我是万万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孜珠寺时,天已擦黑。寺庙轮廓在夜色中隐约可见,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我们下车,腿还有些发软,但心中却涌起一种莫名的安宁。</p><p class="ql-block">孜珠寺是西藏最古老、海拔最高的雍仲苯教寺庙之一,坐落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境内的孜珠山上,海拔约4800米。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至今已传承至第四十三世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p><p class="ql-block">第三峰有一个巨大空洞,传说是大鹏鸟穿山而过形成,被称为“悬空镜”,象征照见世人之心。寺庙建筑群镶嵌在悬崖峭壁间,包括大殿、经堂、僧舍及修行洞,部分建筑悬挂于岩壁之上,被誉为“天空之城”。</p><p class="ql-block">孜珠寺因其险峻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宗教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西藏最具神秘色彩的圣地之一,吸引着众多信徒与探险者前往朝圣。</p> <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并非自然,而是人类在绝境中点燃的精神火焰。孜珠寺悬于鹰隼之巢,四十八拐天路通向苯教古老的经筒,绛红僧舍仿佛从峭壁岩髓中生长而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诵经声在暮霭中蒸腾成紫烟;</span>木版经卷散发着酥油与墨香,千万块经文在昏暗光线下低语着智慧轮回。玛尼堆上的六字真言被风摩挲得发亮,经幡林猎猎作响,把祈愿织成漫天飞舞的彩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悬崖上的信仰图腾,把我的心净化的空明澄澈……</span></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天已全黑,路面坑洼如麻子脸,车行其上,颠簸得人五脏六腑都要错位。拐弯处,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车轮距崖边不过尺余。同行者皆屏息凝神,唯闻引擎嘶吼,简直是要把人的胆量一点点挤出来才罢休。</p><p class="ql-block">我坐在车里,忽想起骷髅墙上那些空洞的眼窝。它们生前,可曾走过这样的险路?死后头骨被秃鹫啄食,又被陈列示众,与我们在险路上提心吊胆,究竟哪种境遇更为可怖?想着想着,竟觉得眼前险路也不那么可怕了。</p> <p class="ql-block">晚餐喝了六瓶啤酒,在酒精的微醺中回望来时的路,内心充满了感慨与自豪。从昨天到今天,见证着高原血脉:荒原与柔水的神性对话!</p><p class="ql-block">穿越海拔五千米的羌塘边缘,藏北草原以无垠的金绿绒毯铺向天际。夏季的牧场上,格桑花海在风中翻涌成彩色波浪,牧女的藏袍像移动的珊瑚礁。而星罗棋布的湖泊是女神跌落的泪珠:玉隆拉措的松石绿水面漂浮着千年玛尼石,萨普神山脚下的冰川湖倒映着金字塔般的雪峰,当风静止时,湖水把天空和神山一同封存在澄澈的冰种翡翠里。冻土带上的溪流在苔原画出银线,牦牛群如黑珍珠散落其间,静默诠释着生命的韧性。</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经历,从震撼的骷髅墙到壮美的高山峡谷,再到惊险的盘山路,每一幕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317国道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场心灵的震撼与洗礼。这段旅程,注定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追寻更多未知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