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家里宅得久了,心里会觉的闷得慌。于是,和丹爸决定趁着双休去雁门关吹吹风,透透气。</p> <p class="ql-block"> 去之前,先了解一下历史。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不仅具有军事意义,也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点。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击败林胡、楼烦,设立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并派名将李牧驻守雁门,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出雁门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再到汉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在雁门关抗击匈奴,汉元帝时期王昭君经雁门关出塞和亲,带来数十年和平;唐代因突厥威胁,在雁门山铁裹门设关,正式定名“雁门关”,成为唐朝防御北方的屏障,薛仁贵、郭子仪等将领均在此镇守;北宋时期、雁门关是宋辽争夺的核心战场,杨家将杨业(杨无敌)及其子杨延昭在此多次击败辽军,最终杨业在陈家谷殉国,成就“杨家将”忠烈传奇;明代重建关城,吉安侯陆亨于1374年迁建新关,形成现存主体格局。清代因疆域统一,雁门关军事作用减弱,逐渐荒废。1937年,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运输队,摧毁汽车400余辆,成为抗战初期重要胜利。一幕幕历史大卷在这里上演,又随着时间的流逝没入尘烟,只留下我们偶尔驻足感受过往的波澜壮阔……</p> <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九点从介休东站出发两个小时多一点就到了雁门关高铁站了。</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区直通车正在出站口等候,于是赶紧上车。车上有工作人员售景区门票和往返车票,共计110元/人,(门票90元,往返车票20元)。车行四十多分钟,转过山路十八弯的雁门天路到达终点站游客中心,随后换乘景交车前往景区北门。北门游览路线:北门--杨家将雕塑--明月楼--边贸街--宁边楼--瓮城门--关帝庙--地利门--雁塔--烽火台--壮士亭--天险门--镇边祠--雁门关驿站,返回北门。</p> <p class="ql-block"> 从景交车下来,第一眼就看到一堵红褐色的名人浮雕墙。壁首是毛主席在长城上挥手的全身塑像,及“雁门关”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中间墙壁则以浮雕形式刻画了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人物,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那么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停留……</p> <p class="ql-block"> 名人壁对面是两组汉白玉雕像,东面一组是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巾帼女将,西面一组则是杨继业率领的杨家须眉男儿。这24位杨家将人物塑像,个个跃马扬鞭,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家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久远历史。</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过石桥就到了雁门关的第一道门户~~明月楼。</p> <p class="ql-block"> 穿过明月楼,路过豹突泉,踏上台阶就到了边贸街。这里是明清两代贸易最繁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边贸街由许多仿明代建筑组成。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路的两边是青砖砌的砖木瓦房,古朴典雅,门窗雕刻精美,富有北方民族特色。历史上,雁门关是中原与漠北的重要通道,汉朝初年,匈奴就与内地进行贸易,汉魏、隋唐、宋辽时期,即使战事频繁,互市也常见,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雁门榷场更加繁荣,北方的牛、马、羊、药材与内地的粮食、铁器、布匹、茶叶等在此交易,不同民族的商人、使者、游客在此汇聚,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习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今的边贸街主要展示和经营具有雁门关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忽然看见一家店铺门前有个唐老鸭很可爱,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在边贸街上随便找一家饭馆垫垫肚子。一碗刀削面,一个茶叶蛋,一蝶小咸菜,合计13元。味道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边贸街的尽头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木牌坊,正中的匾额上题写着“通南江”三个字,表示经过雁门关就可以通达大江南北。雁门关是中原和塞外的边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就是宁边楼,也就到了巍巍雄关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并不是一座单一的关隘,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关楼两端延伸着内长城,顺山透施,绵延起伏,围成了一个诺大的城池,四角有烽火台,中间有大如操场的校场点将台。正对着关帝庙的是雁门关的西门,即地利门。</p> <p class="ql-block"> 地利门与天险门相对应,门洞上方刻有“埊利”(地利)两个字,为武则天所题。武则天善于造字,她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才为地,因此把山、水、土叠加“埊”称为地。我原来只知道武则天造了个“曌”(zhao)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意为日月当空,今天才知道她造了不只这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城墙门洞两侧是砖镌楷书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短短14个字,形象地道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坡走进城门,来到被城墙包围起来的瓮城,塞外入侵者如果攻破第一道城门,就会将地利门关闭,把人马困在瓮城之内,有点“瓮中捉鳖”的意思。看着四周厚重的城墙,让我想到“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瓮城内建有一座关帝庙,小小的院落,但却不失大气与磅礴。文尊孔,武尊关,边关重地,军事要塞崇武拜关,忠义千秋,激励守关的将士们为国尽忠。</p> <p class="ql-block"> 由埊利门登上巍峨的关城,首先见到的是宁边楼。只见垛口雉堞相连、敌台望楼并峙的漫道顺着陡峭的山势蜿蜒起伏,雄奇壮丽。</p> <p class="ql-block"> 在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城上,有许多关隘要塞,其中在“天下九塞”中,又以雁门关为首。</p> <p class="ql-block"> 关楼和两边沿着山峦蜿蜒而上的长城连在一起,看上去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铁打的雁门,流水的王朝。漫步雄关怀古,仿佛穿越千年,亲历那名将戍守,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又恍若听闻纷飞的雪花,昭君出塞过雁门时那哀婉的琴声......</p> <p class="ql-block"> 放眼长城内外,遥看重峦叠嶂,峭壑雄伟。两座大山对峙,形状犹如天造的两扇大门,护卫着山间的是一条盘旋曲折的穿城之路。</p> <p class="ql-block"> 立于山头的砖塔,与其脚下蜿蜒崎岖的长城交相辉映,为雁门关平添了一道壮观美景。</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台阶而上,俯瞰着眼前峰峦叠嶂的苍茫群山,遥想着当年金戈铁马的英雄史诗,心中不禁生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雁塔位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上,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关的制高点,</span>同烽火台遥相呼应,是整个雁门关传警体系中重要一环。雁塔始建于隋代,清末时被毁。现在的雁塔在原址重建,为方形九级实心砖塔。</p> <p class="ql-block"> 静静地站在烽火台上,望着对面的雁塔,我仿佛看到了旌旗飘飘,刀光剑影;仿佛听到了战马厮鸣,战鼓声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一浮现在眼前,历史的风烟滚滚而去,时光如过眼云烟。</p> <p class="ql-block"> 凝结着无数英雄的功名的雁门关在历史的传记中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许多传说也为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让雁门关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边关文化特色,同时还让众多的文化名人在雁门关留下了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 雁塔下面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代文人称颂雁门关的碑林</span>200多座,呈七层阶梯状分布。一块块石碑在城墙绵延起伏的衬托下,整齐醒目。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诵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写。</p> <p class="ql-block"> 从雁塔上下来,沿着长长的城墙返回天险门……</p> <p class="ql-block"> 天险门是雁门关的主城门,门洞内用大青石铺就的路面,凹凸、光亮,显示了历史的沧桑感。据悉,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城门上建有雁楼,始建于明代,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该楼为1989年在明代残址上重建,基本恢复了明代原貌。</p> <p class="ql-block"> 雁楼顶层檐下,悬挂着“中华第一关”的匾额,底层檐下悬“雁门关楼”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高悬于城楼之上的巨匾异常醒目,“中华第一关”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道尽了这座千古名关的沧桑历史和蕴含在其背后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大门门洞上方石匾刻着武则天独创的文字“天险”二字。天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中间田字,下面戈字。</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天险门侧畔的镇边祠内供奉着李牧、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杨家将、徐达、陆仲亨等镇守及征战雁门关的历代名将。</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赵军宁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侵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关出塞,“北击胡兵,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 天险门上的战鼓,有许多游人击鼓,丹爸也兴致勃勃的敲击了起来,鼓声阵阵,有一种“山高路远雄心志,孤城遥望雁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逝不还”的豪迈!</p> <p class="ql-block"> 在天险门镇边祠下,保留着一段完整未经修复的古关道。</p> <p class="ql-block"> 古关道上深深的车辙印是千百年来往雁门关的商旅车队生生在山体岩石上碾压出来的,它在风霜雨雪中幽幽地诉说着古商道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 从天险门再入关城,顺着石阶登上关楼,站在城墙垛口远眺,两边蜿蜒曲折的长城一望无边。</p> <p class="ql-block"> 初夏时节,天高云阔,巍峨的长城盘踞在山脊之上,壮观的无以言表……这是上天造就的天然屏障,它凝结成漫长历史中一段欲说还休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独白: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这座响彻华夏大地的雄关,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的洗礼,留下了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数不尽的英雄人物,道不尽的峥嵘岁月,在雁门关的高墙石砖上镌刻了浓厚的历史印记。今天的雁门关,已经没有了李贺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那种危机四伏,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但我们站在雁门关下仍然会把历史的距离感拉近,因为这里承载过多的历史……雁门关游览更多的是在于精神层面的感触。进入景区沿着古商道一路向上,如时光流转,一种和古人的重合之感,浮光掠影间,仿佛身边有马车驼队的呼喝声,脚下千百年来碾压出来的深深的车辙印痕,风霜雨雪中幽幽地诉说着古商道的历史沧桑。游览至山顶古堡长城,群山环顾,重峦叠嶂,脚下商道迤逦,遥想当年壮志豪情,边关明月,内心沧凉涌动。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存雁门关基本保持完整,整个关城雄伟壮观,左右边墙雉谍,烽墩壕堑俱备,颇有“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之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路返回北门游客中心,坐景交车前往代县县城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 代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春秋战国时期、代县是代国的都城,后被赵国所灭,置为代郡。秦统一六国后,代郡成为重要的北方郡县之一,公元209年代县建县,此后历经各朝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北魏明元帝曾在此设置行宫,道武帝更是在此定都3年,代县成为当时的陪都,进入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唐代时,代县因地理位置重要,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经济文化也较为发达,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说。宋朝时,代县处于北宋与辽的边境地带,是杨家将等抵御外敌的重要战场。元明清时期,代县继续发挥其军事防御和商贸往来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建筑史学家梁思成称它为“一座规划得极好的县城”。该有的城墙、城门、钟楼、鼓楼等防御标志建筑一个不差,个别还是中国的顶配。两三个小时的步行范围,能遇到三座国宝级文物。更难得的是,这里的古建筑没有被孤立在景区栏杆里,而是矗立在当地居民的日常里。怪不得世界旅行指南《孤独星球》把代县称为“山西最后活着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代县县城不大,城内都没有公交车,溜达步行完全可以到达。喜欢古建的周末来这里City walk一天刚刚好。经济又实惠的本地菜,味道很好,能充分满足你的胃,代州熬鱼、什锦烩菜、泡泡黄米油糕、羊肉浇油面都很好吃,杏非常甜......代县民风淳朴,当地居民又很友善,是个不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代县的标志性建筑~~边靖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位于代州古城十字街中心,是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当地俗称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明成化七年被焚,成化十二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 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上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清雍正年间所题巨匾两块,均长8米,宽3米,号称亚洲第一木质巨匾。与应县木塔齐名,民间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边靖楼一共三层由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楼基高13.3米,长43米,宽33米。楼身高26.7米,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被专家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 独特“官”字城砖,这种官字砖只有城墙和官府督造的建筑才能用。</p> <p class="ql-block"> 代州文庙始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年)再次重建。此后明、清两代不断增修,是华北现存规模最大的州级文庙,也是全国现存州一级别文庙的代表。代州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4400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布局,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泮池前有唐槐两株,千百年来被民间视为代州文脉灵气所在。整体规制严谨,气势恢宏,格局完整,主殿大成殿规模宏大,仅次于曲阜文庙,斗拱、琉璃等单品设计精巧、工艺细腻,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前的甬道石雕为五爪团龙、这是天子的规制,而在中国的州治之地唯有代州文庙享有此殊荣。</p> <p class="ql-block"> 文庙后院古老而厚重的红墙,光影斑驳,看上去也极美。</p> <p class="ql-block">心向菩萨默许愿,希望所念皆成真!</p> <p class="ql-block"> 代县武庙,俗称老爷庙,始建于元代,明代历经两次重修,民国时改为关岳庙,文革中,除大殿外,武庙中其他建筑均被改建,大殿规制极高,为单檐庑殿顶,虽然明、清及民国时期均有落架大修、但金元建筑风格尚存。</p> <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墙,自北魏建城以来历代均有增修扩建,至明代开始大规模重新修建,城墙砌石为基,内为夯土,外为包砖,周长约4521米,城墙高约12米,底宽15米,顶宽10-12米,开东南西北四门。如今古城墙已基本被拆毁,唯西城墙尚残存余部,现今又在重新开始修筑,和丹爸到时西城墙外围及西门瓮城大部分已经接近完工。</p>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位于代县县政府大院内,可由政府大门自由出入参观。它始建于隋代,原为木结构,元代改建为砖塔,建寺为圆果寺,后寺毁,塔独存,至清代康熙年间因地震造成塔体破损,又进行了修补。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基上设束腰基座,刻有仰覆莲瓣及缠枝花纹。塔身为圆形覆钵,塔刹分为刹座、相轮、伞盖和宝珠,刹座须弥式,座中心矗立一铁质刹杆,砌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状为伞盖,极顶置宝珠,上下叠置。</span>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其体量在国内同类古塔中也是较少有与之媲美的。</p>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塔西面是毛主席路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离开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在代县的行程就结束了。吃个午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三点打车去雁门关高铁站返回介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