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四七 才略篇

【华夏美学】展示平台

<p class="ql-block">(南朝梁)劉勰/著</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 *,夔序“八音”*,益则有赞* ,五子作歌* ,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伊尹敷《训》* ,吉甫之徒,并述诗颂*。义固为经,文亦足师矣*。及乎春秋大夫,则修辞聘会 *,磊落如琅玕之圃,焜耀似缛锦之肆* 。薳敖择楚国之令典* ,随会讲晋国之礼法*,赵衰以文胜从飨* ,国侨以修辞捍郑*,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于辞令,皆文名之标者也。战代任武* ,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而义* ,范雎上书密而至* ,苏秦历说壮而中 *,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荀况学宗* ,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九代:黄帝、唐、虞、夏、商、周、汉、魏、晋为九代。本篇从“虞、夏文章”开始,到晋为止,所以“九代”是泛指,不是很固定的确数。*皋陶(yáo):传为虞舜时的刑官。六德:《尚书·皋陶谟》中记载,皋陶对禹说“行有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并说诸侯只要实行六德,就可以保有他的国家,大夫实行其中三德,就可以保有他的封邑。*夔(kuí)序“八音”:夔掌管的八音。夔,虞舜时的乐官。序,排次序,引申为掌管。*益:舜的臣子。赞:辅佐。*五子作歌:《史记·夏本纪》载,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一说为夏帝太康之弟,一说为夏启的五个儿子(即太康的五个兄弟)。据《明诗》篇“五子咸怨”之说,刘勰是取后说。*仲虺(huǐ):商汤的大臣。垂《诰》:留下对商汤的告诫、勉励之词。*伊尹:商汤的大臣。敷《训》:陈说教训。*并述诗颂:指尹吉甫作诗歌颂周宣王。《诗经·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为尹吉甫所作。*“义固”二句:意思是说,这些作品本来在内容上就是经典,在文辞上也是值得效法的。经,《总术》篇说:“常道日经。”*修辞:修饰辞令。聘会:聘问集会。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互派使节问候集会,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叫聘,诸侯之间的访问叫作会。*焜耀:光辉照耀。缛锦:文采繁盛的锦绣。肆:商店,店铺。*薳(wěi)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即孙叔敖。孙叔敖在楚庄王时曾三度为相。择:选择。令:善。典:典章。*随会:士会,春秋时晋国大夫,因采邑于随地,故称随会。后改封于范,称范武子。《左传·宣公十六年》记载,平定王室之乱,随会见王室讲求礼法。*赵衰(cuī):字子余,春秋时晋国大夫。文胜:富有文采。从飨:随从赴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秦穆公设宴招待晋公子重耳,意在期望重耳将来回国辅佐周王朝,赵衰因此让重耳拜谢。* 国侨:春秋时郑国大夫,字子产,掌国政四十余年,故称国侨。修辞:指善于运用辞令。捍郑:捍卫郑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郑国攻入陈国,获胜后子产到晋国报捷,晋国责备郑国入侵陈国,子产据理回答。* 公孙挥:字子羽,春秋郑国简公时为大夫,善于辞令。*任武:崇尚武力。任,凭借。 *道术:泛指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取资:取得声望、地位。*乐毅:战国时燕国的上将军,以功封昌国君。报书:指《献书报燕王》,乐毅给燕惠王的信。《战国策·燕策二》记载,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兵力攻打齐国,下七十余城。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谗言,乐毅被迫逃离,后齐人收复失地,燕惠王派人向他道歉,乐毅因此回信。辨而义:明辨而正义。*范雎(jū):字叔,战国时魏人,入秦为秦昭王相。上书:指《献秦昭王书》,载于《战国策·秦策三》。密而至:意旨隐秘而深切。范雎上书暗示宣太后擅政,但范雎在《献秦昭王书》中,既未讲太后专政,又未说穰侯等无功受禄,却触及当时秦国存在问题的实质。这就是所谓“密而至”。*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战国策》和《史记·苏秦列传》中载有部分苏秦的游说辞。壮:有力。中:符合,切中时事。*荀况: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学宗:儒学宗师,学术上受人尊敬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九代的文章,丰富而繁盛;这个时期文言辞采优秀的作家作品,可略加评述。虞舜和夏朝的文章,有皋陶提出的诸侯六德,夔所掌管的八音,益辅佐禹的赞辞等,太康五个兄弟的《五子之歌》,文辞温和,意义雅正,为后世万代之典范。商、周时期,仲虺传下告诫商王之辞,伊尹训示太甲的《伊训》,尹吉甫等人歌颂周宣王的诗篇,这些作品的内容固然都是经典,文辞也值得后人效法。到了春秋时期,各国大夫在聘问集会时都运用精心修饰的外交辞令,华丽的辞藻如美玉聚积的园圃,光彩照耀如锦绣陈列的店铺。薳敖选用楚国美好的典章,随会讲求晋国的礼法,赵衰因富有文采而随从赴宴,子产因善于辞令捍卫了郑国,子太叔貌美才秀,郑国的公孙挥善于言辞,这些都是春秋时期以文采而知名的人物。战国时期崇尚武力,但文人仍不断出现:诸子百家凭借他们的思想学说获得声誉地位,屈原、宋玉以《楚辞》焕发异彩,乐毅的《献书报燕王》明辨而义正,范雎的上书含蓄而深切,苏秦游说六国的言辞有力而切合时事,李斯的上书文辞华丽并能打动人心。如果在崇尚文辞的盛世,这些作者会成为扬雄、班固一类的作家。此外,荀况既是儒学宗师,又将描绘物象的文章命名为赋,文采和内容相称,的确有大儒情怀。</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汉室陆贾* ,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辩*之富矣。贾谊才颖* ,陵轶飞兔* ,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枚乘之《七发》*,邹阳之上书*,膏润* 于笔,气形于言矣。仲舒*专儒,子长*纯史,而丽缛成文*,亦《诗》人 *之“告哀”焉。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人夸艳,致名辞宗*。然覆蔽*精意,理不胜辞,故扬子以为“文丽用寡者长卿”* ,诚哉是言也。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 ,附声测貌*,泠然 *可观。子云属意* ,辞义最深,观其涯度幽远* ,搜选诡丽 *,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桓谭著论*,富号猗顿* ,宋弘称荐* ,爰*比扬雄,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于讽论,不及丽文也。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 ,亦蚌病成珠*矣。二班、两刘*,奕叶*继采,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 *,然《王命》清辩* ,《新序》该练* ,璇璧*产于昆冈,亦难得而逾本矣 *。傅毅、崔骃,光采比肩*,瑗、寔踵武 *,能世厥风者矣 *。杜笃、贾逵,亦有声于文,迹*其为才,崔、傅之末流也。李尤*赋铭,志慕鸿裁* ,而才力沈膇*,垂翼不飞。马融鸿儒,思洽登高* ,吐纳经范*,华实相扶* 。王逸博识有功*,而绚采无力。延寿*继志,瑰颖独标 *,其善图物写貌,岂枚乘之遗术欤?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 。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刘向之奏议,旨切而调缓;赵壹*之辞赋,意繁而体疏*;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 ,有偏美 *焉。潘勖凭经 *以骋才,故绝群于锡命*;王朗发愤以托志,亦致美于序铭* 。然自卿、渊已前* ,多役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此取与之大际* ,其分* 不可乱者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陆贾:西汉大臣。*赋孟春:已不可考,《汉书·艺文志》中列有陆贾赋三篇,今已佚,此可能为其中一篇。选:通“撰”,撰写。*辩:辩辞。*颖:禾芒,指才华突出。*陵:通“凌”,超过。轶:超越。飞兔:古代骏马名。*惬(qiè):适当。 *至:及,到。*《七发》:枚乘所作赋名,开创了“七”体。*上书:指邹阳所作的《上吴王书》和《狱中上梁王书》。*膏润:有文采。* 仲舒:董仲舒,西汉学者。* 子长:司马迁的字。 *丽缛:华丽多彩。成文:董仲舒作有《士不遇赋》,司马迁作有《悲士不遇赋》。*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好书:《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师范:学习。*洞:深。 *致:招致,这里有获得之意。辞宗:班固《汉书·叙传》称司马相如为 “辞宗”。*覆蔽:掩盖,隐瞒。*扬子:指扬雄。用寡:用处少。 *构:造,指写文章。*致:情趣。*附声测貌:描摹声貌。附,比附。测,量。*泠(líng)然:轻妙的样子。*子云:扬雄的字。属意:作文。属,联缀。 * 涯度:指文章立意的范围。涯,边际。度,程度。幽远:深远。*搜选诡丽:指用词新奇。诡,新奇。*理赡:说理丰富。赡,丰富。辞坚:文辞确切。*著论:指桓谭《新论》。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极为富有。* 宋弘称荐:《后汉书·宋弘传》载,大司空 宋弘曾经向光武帝推荐桓谭,说其才学几乎能赶上扬雄和刘向父子,但未与司马相如相比,此可能是刘勰误记。宋弘,东汉大臣。*爰:乃,于是。*《集灵》:指桓谭所作《集灵宫赋》(一名《仙赋》)。 *敬通:东汉作家冯衍的字。 *坎壈(lǎn):同“坎廪”,不得志的样子。盛世:指光武中兴之世。*《显志》:指冯衍所作《显志赋》。《自序》:《后汉书·冯衍传》载,冯衍著有各类文章五十篇,其中包括《自序》。 * 蚌病成珠:语出《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也”。此处借以喻冯衍的失意正促成了他文学上的成就。*二班:指班彪、班固父子,二人同为东汉史学家。两刘:指刘向、刘歆父子,二人同为西汉作家。*奕(yì)叶:奕世,累世,代代。*“旧说” 二句:意谓旧说认为班固的文章优于班彪,刘歆的学术精于刘向。*《王命》:指班彪所作《王命论》,讲刘氏承天命而为帝。辩:通“辨”。*《新序》:为刘向所作。该:通“赅”,完备。练:凝练。*璇(xuán)壁:美玉制成的玉璧。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圆孔。*难得:很难得到或办到。逾:超过。 比肩:并肩,意谓不分伯仲。*瑗( yuàn):崔瑗,东汉作家,崔骃之子。寔(shí):崔寔,东汉作家,崔骃之孙。踵武:紧追其后。踵,追随。武,脚步。*世:代代相承。厥:其。风:家风,指写作文章的传统。 * 迹:考,作动词,即追寻其创作的踪迹而加以考查。*李尤:东汉作家。*鸿裁:鸿篇巨制。鸿,大。裁,体裁,作品。*沈膇(zhuì):沉膇,害湿气病,这里形容才力低下。沈,湿疾。膇,足肿。*洽:广博。登高:这里指作赋。*吐纳:指写文章。经范:合乎经书的规范。 *华实:形式与内容。相扶:相互配合,指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博识:学识渊博。有功:指王逸作有《楚辞章句》。*延寿:指王延寿,东汉作家,王逸之子。 *瑰颖独标:有奇异、突出的才能。标,显出,显扬。*通赡:学博才富。*精雅:精深雅正。 *文史彬彬:在文学、史学方面都获得了成就。 *隔世相望:隔代相望。张衡生活的年代要比蔡邕早数十年。*贞:坚定不变。*赵壹:东汉作家。 *意繁:文意繁富。体疏:体制粗疏。*笔:指书、表一类的文章,即无韵之文。 *文:指有韵之文。 *偏美:指偏长于“气盛”或“思锐”。*凭经:根据儒家经典。*绝群:超群。锡命:指潘勖所作的《策魏公九锡文》。*“王朗” 二句:意谓三国时魏国大臣王朗曾作《武铭》,名盛一时。*卿:指司马相如。渊:指王褒。*役:驱使。课:考究。*雄:扬雄。向:刘向。*取与:取舍,这里指对 “才” 与“学”的取舍。际:交界处。*分:区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汉代的陆贾,首先创造了奇特的文采,他赋写初春且著有《新语》,其中的辩说文辞非常丰富。贾谊才华突出,文思敏捷能超越奔驰的骏马,论述妥当,辞赋清新,岂能是凭空达到的?枚乘所作的《七发》,邹阳的上书,笔下有丰富的文采,言辞有旺盛的气势。董仲舒专精儒学,司马迁是纯粹的史学家,但他们都写了辞采华丽的文章,也和于《诗经》作者抒发哀思之意。司马相如爱好读书,学习屈原、宋玉的作品,极擅夸张艳丽的描写,因而得到辞赋宗师的声誉。但考察其作品中的精妙含义,说理不如辞采,所以扬雄说的“文辞华丽而用处不大的,就是司马相如”,这话确实是对的。王褒写文章很有文采,以细密工巧为旨趣,状写声音,描摹事物,轻巧飘逸,蔚然可观。扬雄构思作文,其文章立意最为深刻,看他的文章写得内容深广,文辞奇丽,又竭尽全力进行钻研,所以能内容丰富而文辞有力。桓谭著述文章,号称比古代猗顿的财产还丰富,宋弘称赞并推荐他,将其比作司马相如,但他的《集灵宫赋》等作品,却写得偏颇浅陋且缺乏文采,由此可见,桓谭虽长于讽谕论说,却不善于辞赋之类的文学创作。冯衍向来爱好辞赋说辞,但在东汉的盛世却很不得志,他的《显志赋》《自序》,就像蚌生病后才形成的珍珠一样。班彪、班固父子,刘向、刘歆父子,文采世代相继,以前的旧说法认为班固的文采优于班彪,刘歆的学问精于刘向,但班彪的《王命论》却写得清晰明辨,刘向的《新序》写得完备精练,就如同出产于昆山的美玉制成的玉璧,但其美质却难以超越昆山之玉的原貌了。傅毅、崔驷文采并驾齐驱,崔瑗、崔寔紧随其后,可谓世代继承作文的家风了。杜笃、贾逵,在写作方面也颇有声名,但考察他们的实际才学,只能算是崔氏、傅氏一类作家的末流。李尤所作赋和铭之类的作品,志在写成立意高远的鸿篇巨制,但因才力不足,难以展翅高飞。马融是东汉的大儒,思想广博而登高作赋,作品合乎儒家经典的规范,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王逸学识广博而有所成就,但无力创作华丽的辞采。王逸的儿子王延寿继承父志,有奇异、突出的才能,他善于描绘事物的形貌,恐怕是得到枚乘流传下来的技巧吧?张衡博学多才,蔡邕的学识精深雅正,他们都文史兼通,前后两代遥遥相望。这真是竹、柏虽有异而同样坚贞,金、玉虽殊却都是宝物。刘向的奏议,意旨急切而文辞舒缓;赵壹的辞赋,文意充实而体制粗疏;孔融在写书、表之类的文章时气势充沛,祢衡在写诗、赋之类的作品时才思敏捷。他们都各有所长。潘勖根据经典施展才华,所以《策魏公九锡文》写得超群出众;王朗发愤著作以寄托情志,也在序和铭的创作中卓有成就。然而在司马相如、王褒之前,作家大多驱使才气而不追求学识,扬雄、刘向之后,作家则常常引用古书来辅助写作:这是创作的取舍不同之处,其区别是不可混淆的。</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魏文* 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 *千里。然子建思捷* 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 ;选用短长 *,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 *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仲宣溢*才,捷而能密* ,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 *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琳、瑀以符檄擅声* ,徐幹以赋论标美* ,刘桢情高以会采* ,应玚学优以得文* ,路粹* 、杨修,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 :有足算* 焉。刘劭《赵都》* ,能攀于前修 *;何晏《景福》* ,克光于后进*;休琏风情* ,则《百壹》*标其志;吉甫文理*,则《临丹》* 成其采,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魏文: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洋洋:众多、盛大的样子,这里形容才气很盛。清绮(qǐ):清丽。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抑:压抑,贬低。*植:曹植,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思捷:《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请人代作)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表逸:章表卓越。*不竞:不强。先鸣:名声居上。*清越:清新激越。*《典论》:曹丕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列为儒家,五卷。《宋史·艺文志》不录,可能宋以后已不存。现有孙冯翼辑本,其中《论文》 一篇因收入《文选》卷五十二而独完。刘勰这里主要就是指其《论文》。《序志》篇说“魏文述典”,即指《论文》。辩要:辨析扼要。*迭用短长:各有所长。迭,更迭,交互。短长,这里指曹丕、曹植互有优劣。* 无懵:不愁闷,这里指能识别清楚。 * 雷同:人云亦云。*思王:指曹植。窘:指曹植与曹丕争立太子失败后所处困境。* 笃论:确实的论断。*溢:满而有余。*捷而能密:敏捷而精密。*兼善:《典论·论文》说“王粲长于辞赋”。本书《明诗》篇说“兼善则子建、仲宣”。《论说》篇说:“仲宣之《去伐》 ……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 《哀吊》篇说:“仲宣所制,讥呵实工。” 《杂文》篇说:“仲宣《七释》,致辨于事理。” *瑕:毛病,缺点。* 摘:选取,指选其优秀作品。*七子:指“建安七子”。冠冕:帝王的帽子,这里指文学成就的最高者。*琳、瑀:陈琳、阮瑀。符:符命,古代歌颂帝王功德的文体。檄:檄文,军事上晓谕敌方的文体。擅声:指以擅长章表檄移著名。*赋:《典论·论文》载,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诸赋今均不存,只《圆扇赋》存残文数句,见《全后汉文》卷九十三。论:曹丕《与吴质书》中载,“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见《文选》卷四十二。*情高以会采:皎然《诗式·邺中集》中载,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因不为文作,而是“势逐情起”,就能以情会文,“气格自高”。此论与刘勰足相发明。*学优以得文:应玚和陈琳、徐幹等,都同时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一次大疫,所以著书未成,仍“得文”不少。*路粹:字文蔚,汉末文人,做曹操的军谋祭酒。*怀:具有。笔记:笔札书记。*杨修、丁仪、邯郸淳等,都是曹植的追随者。* 论述之美:丁仪有《刑礼论》,见《艺文类聚》卷五十四);邯郸淳有《受命述》,见《艺文类聚》卷十。*足算:可称数。 *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文人,明帝时官至散骑常侍。《赵都》:《赵都赋》,今存不全,见《全三国文》卷三十二。* 攀:依附,引申为接近,赶上的意思。前修:前代贤人,指前代优秀的作家。*《景福》:指何晏的《景福殿赋》,载于《文选》卷十一。*克:能。后进:后来的作家。* 风情:作者的怀抱、意趣。*《百壹》:应璩的《百一诗》,载于《文选》卷二十一。 * 吉甫:应贞的字。他是西晋文学家,应璩之子。文理:写作的道理。这里指应贞对为文之理的掌握。*《临丹》:应贞的《临丹赋》,见《艺文类聚》卷八。 *师心:根据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不拘成法。遣论:写论文。嵇康的论文较多,如《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难张遼叔自然好学论》等,见《嵇康集》。*阮籍:魏末诗人,主要作品是八十二首《咏怀诗》。使气:任其志气。* 殊声:指嵇康以论、阮籍以诗来表达思想。合响:指嵇康、阮籍都反对司马氏。* 翮(hé):鸟翅。</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魏文帝曹丕的文才,旺盛而清丽,过去的评论贬低他,认为他与曹植相差千里。但曹植是文思敏捷而才气俊秀,诗歌华丽而章表卓越,曹丕则思考周详而才力迟缓,因此他的名声不大;可是曹丕的乐府诗清新激越,《典论·论文》辨析扼要。注意到他们各有长短,也就可以做正确的评价了。但世俗之情对人的或抑或扬,往往是随声附和,于是使曹丕因身为帝王而降低了文才,曹植因处境困难而增加其价值,这并不是准确的论断。王粲的才力充沛,写作敏捷而精密,诗赋论铭样样都写得好,文辞也很少病累,取其优秀的诗赋,就是“建安七子” 中成就最大的作家吧!陈琳和阮瑀,以擅长章表檄移称著,徐幹以辞赋和论著显示其优美,刘桢以高尚的情操和辞采相结合,应场才学优秀而在诗赋创作上有所收获,路粹和杨修,在笔札书记方面颇为精工;丁仪和邯郸淳,他们的《刑礼论》《受命述》也写得不错。这些作家都有值得称道的。刘劭的《赵都赋》,能够追赶前代优秀的作家;何晏的《景福殿赋》,则可光照后世的作者;应璩深怀意趣,用《百一诗》显示他的情志;应贞掌握写作的道理,用《临丹赋》组成其文采,嵇康独出心裁来写论文,阮籍任其志气以写诗歌,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发出共同的心声,用不同的翅膀朝着同一方向奋飞。</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其《鹪鹩》寓意 *,即韩非之《说难》也*。左思奇才,业深覃思 *,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无遗力矣。潘岳敏给* ,辞旨和畅,钟美于《西征》*,贾余*于哀诔,非自外*也。陆机才欲窥 *深,辞务索广* ,故思能人巧,而不制繁。士龙 *朗练,以识检乱* ,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孙楚缀思* ,每直置以疏通* ;挚虞述怀 *,必循规*以温雅;其品藻流别*,有条理焉。傅玄* 篇章,义多规镜 *;长虞笔奏* ,世执刚中*:并桢干*之实才,非群华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韠</span>萼* 也。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夏侯孝若具体而皆微*,曹摅*清靡于长篇,季鹰辨切于短韵*:各其善也。孟阳、景阳* ,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刘琨雅壮而多风*,卢谌情发而理昭*,亦遇之于时势也。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 亦飘飘而凌云矣。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孙盛、干宝* ,文胜为史 *,准的所拟*,志乎典训* ;户牖*虽异,而笔采略同。袁宏发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孙绰规旋以矩步*,故伦序而寡状*。殷仲文之《孤兴》* ,谢叔源 *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虽滔滔风流 *,而大浇* 文意。宋代逸才*,辞翰鳞萃* ,世近易明,无劳甄*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奕奕:美好的样子。*《鹪(jiāo)鹅(liáo)》:《鹪鹩赋》。寓意:张华认为,鹪鹩虽是平凡的小鸟,却不会像凶猛高飞的雕鹰、鸿雁和有漂亮羽毛的孔雀那样因有文采而被人捕捉,有全身远害之意。*“即韩”句:意谓《韩非子》中的《说难》篇,罗列了游说君主、向君主进谏的各种难处,指出人们往往会因此获罪,也有全身远害之意。*业深覃(tán)思:写文章时用思极深。业,事业,指写作。覃,深。*《三都》:《三都赋》。*拔萃:出类拔萃。《咏史》:指左思的《咏史诗》八首,为左思的代表作,诗中借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敏给:文思敏捷。*钟:集中。《西征》:《西征赋》。* 贾(gǔ)余:兜售多余的才力,指才力有余。*非自外:指出自内在的才华与情思。* 窥:窥探,这里指显示,让人看到。 * 索:探索。广:丰富。*士龙:西晋作家陆云的字,陆机之弟,文章短小精练。 *识:识见。检:约束。乱:杂乱。 * 孙楚:西晋作家。缀思:构思写作。*直置:直接表达。疏通:通达。* 挚虞:西晋作家。述怀:指挚虞的诗赋。*循规:按照规矩。*品藻流别:指挚虞所作《文章流别论》,文中论及文体源流、演变,今已不全。品藻,品评。*傅玄:西晋作家。*规镜:鉴戒。*长虞:西晋作家傅咸的字,傅玄之子。笔奏:指奏议一类的文章。*世:世代,这里指父子两代人。执:持。刚中:刚毅中正。*桢干:筑墙时所用的木桩,这里指支柱、骨干。*韠(bi)萼(è):有光彩的花萼。 <span style="font-size:18px;">韠</span> ,有光彩的样子。*成公子安:指西晋作家成公绥,字子安。选:通“撰”,撰写。时美:时时有美篇。*夏侯孝若:指西晋作家夏侯湛,字孝若。具体而皆微:这里指夏侯湛模仿《诗经·小雅》作《周诗》,模仿《尚书》作《昆弟诰》,体制大致具备但规模较小。 * 曹摅(shū):西晋作家,作品多长篇。*季鹰:西晋作家张翰的字。辨切:辨理切实。短韵:指短篇。 * 孟阳:西晋作家张载的字。景阳:西晋作家张协的字。 * 埒(liè):等于,相当于。*鲁、卫之政:语出《论语·子路》,“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此处借以比喻张载、张协才情相当。*刘琨:西晋诗人,力图恢复中原,后被盟友鲜卑族段匹殚拘禁,他作诗给好友卢谌,希望其能营救自己脱险。多风:富于风力。 *卢谌:东晋诗人。理昭:说理明确。 *中兴:指东晋建立。*《郊赋》:指《南郊赋》,今文残。穆穆:庄敬,美好。 *《仙诗》:指郭璞所作《游仙诗》十四首。*庾元规:指东晋作家庾亮。* 靡:细小。*温太真:指东晋作家温峤。*孙盛:东晋史学家、作家。干宝:东晋史学家、作家。* 文胜为史:以文采见长而担任史官。*准的:标准。拟:追寻。*典训:指经典规范。*户牖(yǒu):门窗,这里有途径之意。*袁宏:东晋作家、史学家。发轸(zhěn):发车,出发,这里指创作。轸,车。骧(xiāng):举。 * 卓出:卓越。偏:偏颇。* 孙绰:东晋作家。规旋以矩步:循规蹈矩。*伦序:有条理,有次序。寡状:描摹较少。 *殷仲文:东晋作家。《孤兴》:有学者认为指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 谢叔源:指东晋作家谢混,字叔源。*解散辞体:指不合文辞的体制。*缥渺浮音:靡丽浮华的言辞。*滔滔风流:指影响甚大,成一时的潮流。*浇:刻薄。*逸才:出众的文才。 *鳞萃:如鳞片一样汇集。萃,汇聚。*甄:审查,鉴定。</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张华短小的辞赋,写得美好而清新流畅,其《鹪鹩赋》的寓意,就是韩非所写的《说难》的意思。左思有奇异的文才,在写作时善于深入地思考,《三都赋》尽显锐气,《咏史诗》出类拔萃,其创作是不遗余力的。潘岳文思敏捷,言辞自然、和顺、畅达,其文采之美集聚在《西征赋》中,才力有余体现在哀诔文中,这些都出自其内在的才华与情思。陆机恃才想要展现深厚的学识,在创作时辞藻力求繁富,所以其文思虽很巧妙,但却不能约束繁芜。陆云追求明朗精练,凭借他的见识约束繁杂,所以能鲜明省净地运用文采,善于写短小的作品。孙楚构思作文,往往是质直陈述而疏通畅达;挚虞抒发胸怀之作,必定循规蹈矩而辞义温雅;他在《文章流别论》中叙述各种文体的源流并加以品评,是很有条理的。傅玄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规劝鉴戒,傅咸的奏议,继承了父亲的刚毅中正:他们父子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不是光彩的花萼。成公绥的赋时有佳作,夏侯湛模仿经典体制具备而规模都小,曹摅的长篇浮靡清丽,张翰的短章明晰而切实: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张载、张协才华绮丽而不相上下,就像鲁国和卫国的兄弟之政,其文章也在伯仲之间。刘琨作品雅正雄壮而富有风力,卢谌作品情感显露而道理清晰,这都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郭璞的诗艳丽高超,堪称东晋之冠,他的《南郊赋》是庄严美好的大手笔,《游仙诗》也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庾亮的章表,文思细密而娴熟和畅,温峤的笔札,遵循事理而清新通达:他们也是运用文笔的能工巧匠了。孙盛、干宝,都是长于文辞而为史官,他们所追求的写作标准,是以经籍为典范;途径虽然不一,辞采却是大致相近的。袁宏的文章才情甚高,所以虽卓越出众却多有偏差;孙绰作文循规蹈矩,所以虽有条理却缺乏描摹。殷仲文抒发的孤高兴致,谢混表现的闲适情怀,都冲散了文辞体制,风格靡丽浮华;虽成一时之潮流,但文意却大为淡薄。宋代才高的文士,作品多如鳞片大量积聚,因为时代较近,容易辨明,就没有鉴别、评定的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观夫后汉才林,可参西京*;晋世文苑,足俪邺都* 。然而魏时话言,必以元封* 为称首;宋来美谈,亦以建安为口实* 。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参:参与,指能比上。西京:西汉,也称前汉。西汉都长安,在西;东汉都洛阳,在东。*俪:并,偶。邺(yè)都:指三国的魏。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元封:西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10—前105年)。这里用以代表汉武帝时期。*建安:东汉末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口实:谈话资料,指经常谈到建安文学的成就。*贵乎时:指文人的兴废与成就,贵在时机。这种时机的具体含义,即上面所说“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时序》篇充分反映了刘勰的这一思想,除上举武帝崇儒而辞采竞骛外,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雅爱诗章”,并能“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也是刘勰所推重的极好时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查看东汉的作家,和西汉作家相差无几;晋代的文坛,几乎可以和建安文学媲美;但曹魏时期的议论,必然以汉武帝时期为最高理想;刘宋以后的高论,又总是以建安时期为话题。这是为什么呢?岂不是因为这两个时期是崇尚文学的盛世,广招才士的最好时机!唉,这就是古人不能不重视时机的原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 赞曰:才难然乎*!性各异禀* 。一朝综文*,千年凝 *锦。余采徘徊*,遗风籍甚*。无日纷杂,皎然可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才难然乎:意为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禀:禀赋,生来就具有的。*综文:指写成文章。*凝:聚,结。*徘徊:反复回旋,指作品长期流传。*风:风尚。籍甚:盛大。*皎然:明亮,清楚。品: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总之,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每个人的禀性是各不相同的。一旦写成文章,就凝结成千古不朽的锦绣。丰富的文采长期流传,良好的风尚更加盛大。不要说九代的作家、作品纷杂,仍可清清楚楚地予以品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