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同法华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根据1830年的《大同县志》记载“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历史上的法华寺曾一度废弃,仅留存寺中的法华塔。2008年,在大同市名城保护工程实施中,法华寺得以原址保护修复,重现往日光彩。1984年维修时,还曾发现塔内存有民国时期的《法华经》,2016年该寺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同法华寺的琉璃门,三间四柱七楼式,以黄、绿等颜色的琉璃打造而成,在阳光下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呈现出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红、黄、绿三色琉璃相互映衬,五光十色,雍容华贵。</p><p class="ql-block"> 拱门门额由九块草白玉构成,门额正面雕有卷草图案,底座刻莲花纹饰。牌楼上有云龙、花草、云纹、绿柏等丰富的图案组成的饰件,细节满满。</p><p class="ql-block"> 牌楼翼角翘起,斗拱层叠,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巍峨高大,气势非凡,充分展现了琉璃工艺的精美和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也彰显出法华寺的庄重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坐北朝南,共四进院落。寺院以法华塔为中轴线,整体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宝殿、法华塔、藏珍楼等,还配有钟鼓楼、游廊、配殿等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完整。</p> <p class="ql-block"> 法华塔,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也是寺内的核心建筑与珍贵遗存。塔通高约18米,由塔座、塔身、塔刹及3米多高的砖石砌筑台基组成。塔建在六角平台之上,塔座为两层束腰八角须弥座,塔身呈覆钵式,比较高瘦,形若瓶腰,是典型的藏传佛教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同代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所建的王府。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王府,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比北京紫禁城还早修建24年。代王府建成后,历经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2011年3月,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2016年,代王府主体工程完工。</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的照壁。代王府于公元1644年毁坏,1649年彻底消亡,唯九龙壁幸存,清代、民国曾予修缮。1954年,因城市建设,依大同九龙壁原状向南迁移28米,现存历代重修碑5通。</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坐南朝北,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占地面积249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九龙壁。全部壁面用426块黄、绿、白、赭、紫、蓝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正中心是一条正黄色主龙,龙身盘卷回旋,气势威严,这是唯帝王方可使用的颜色,大概是王府主人的象征。正龙两侧依次相对排列着四组游龙,分别为淡黄、中黄、宝蓝和黄绿色,构图对称而形态各异。龙的造型雄壮有力,九条龙或昂首吞云,或俯身戏珠,龙身以高浮雕技法突出壁面,营造出九龙破壁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是中国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九龙壁,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合称“明清三大九龙壁”,被誉为“九龙壁之首”。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历经数百年仍光彩夺目,是明代琉璃艺术的珍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