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灿若星河的人类城市文明史中,北京的胡同闻名遐迩,魅力独具。它包含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基因,以特有的空间形态贯通古今,成为中华文化的厚重载体。它是仍在生长的居住环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魂牵梦绕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括史家胡同在内的北京明清内城的胡同,大多形成于十三世纪元大都营造时期。彼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美这座东方之都:“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胡同和它串起的四合院,仍顽强在存活于这个城市之中,成为这个国家不间断的文明史最可宝贵的见证,并经光阴检验,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居住形态。</p> 史家胡同概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东衔朝内南小街,西接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史家胡同全长726米,宽7米。在北京众多胡同中,史家胡同以其开阔疏朗的空间格局,更显宽阔大气。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代因史可法祠堂(现史家小学所在地)得名。明朝叫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这条古老街巷历经700余载岁月沉淀,是北京现存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北京保存最完整的胡同之一,它不仅是城市肌理的活化石,更因密集汇聚明清贵族、近代教育家、革命家、外交家、艺术家的故居,被誉为“一条胡同,半部中国近现代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始建于元代(1267年),距今已700余年。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史家胡同以小小的空间承载着元明清民国以来的广阔历史,记录着7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七百米的史家胡同,何止是半部近现代史?分明是华夏文明用六百年的光阴,在四合院的棋盘上落子——每一枚都是惊雷。</p> <div><br></div><div><br></div> 时空层叠的历史舞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往昔岁月里,众多声名显赫的人物曾史家胡同居住生活,可谓“藏龙卧虎”,他们的故事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里不仅走出过民族英雄史可法,大太监李莲英、辅政大臣焦佑瀛、礼部尚书德保的旧宅邸,近现代有章士钊、傅作义、李维汉、卫立煌等各界精英在此居住,建国后华国锋、荣毅仁、徐向前元帅、李天佑上将等军政要人在此留下生活印迹;艾青、杨朔、臧克家、于光远、胡绳、罗工柳等名人学者也曾住在这里;乔冠华夫妇的才情、民国才女凌叔华的风雅,更为这条胡同增添了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图为1959年航拍图】“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可以看出,史家胡同格局严整有序,深宅大院鳞次栉比。至今,这里仍留存着约80座四合院,其中保存完整、颇具规模的约有30座,青砖灰瓦间尽显传统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老北京胡同的典型缩影,史家胡同浸润着醇厚绵长的人文底蕴,每个门牌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家国故事,从中映射出国家民族厚重历史与兴衰变迁,因此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承载着从清末到现代的众多历史记忆,如赴美留学考场旧址(现史家小学)、焦家大院和北京人艺诞生地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间格局】东西走向,串联东罗圈、西罗圈等支巷,传统四合院群落保存完整,2017年整治后获“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纵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属黄华坊,传说因史可法家族或史姓大户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镶白旗辖地,成为官宦宅邸聚集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代:教育革新、革命活动、外交风云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2013年诞生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24号),成为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余以脚步丈量光阴,用镜头收藏岁月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胡同的那一刻,展现在眼前的是活态的历史,充盈在耳畔的是醇厚的京腔,每个四合院门楼看似与京城其他胡同并无二致,然而史家胡同的名头和隐藏在门牌背后恢宏厚重的家国叙事,着实让人心潮澎湃,心生感动,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史家胡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徜徉于沧桑门楼,凝望着斑驳的朱漆大门,走近探访每个门牌背后的家国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门牌背后的家国叙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站在胡同西口回望,忽觉每一块墀头砖都是活字印刷的铅块。历史在此显影成双重曝光——前朝的朱漆未剥落,新时代的标语又覆上砖墙。</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9号~史可法祠堂(现史家小学)】胡同西端的59号院原为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的祠堂,后成为皇家“左翼宗学”所在地,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清华大学,走出了许多栋梁之才,成就了两百年中华教育史。现为史家小学校址。这所小学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救国的起点—史家小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根基:雍正二年(1724年)在史可法祠堂旧址建“左翼宗学”,专门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戊戌变法后引入新学,1905年左翼宗学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演变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今北京二中前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留美考场:1909年,清政府在史家胡同设游美学务处,招考赴美留学生,分别于1909、1910、1911年在此举行三批庚款留美选拔考试,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等均由此赴美,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启蒙。此后,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留美预备学校全部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学堂选派赴美留学生。次年,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成为清华大学历史的开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传承:1939年第二中学校迁移至史家胡同北侧的内务部街,同时建史家胡同小学,延续教育使命,成为北京顶尖名校。今为为史家小学低年级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号院】晚清权贵的沉浮—焦佑瀛故居(焦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号院最初的主人是清咸丰年间八大辅政大臣(顾命八大臣)中唯一的汉人焦佑瀛(天津人),宅邸故名“焦家大院”。辛酉政变后,因依附肃顺反对慈禧垂帘听政而被罢官。晚年隐居天津“逋园”,子孙转营盐商。其家族与津京渊源深厚,其曾孙焦菊隐(北京人艺奠基人副院长、艺术总监)曾居史家胡同20号院,延续了家族的文化影响力,焦家从官宦到文艺的家族轨迹映射社会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民国时期55号院变为挪威公使馆,抗美援朝期间曾作朝鲜大使馆,后为外交部宿舍。李维汉、李铁映父子曾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号院】李维汉与统战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号院建国后的主人是中共元老李维汉(统战部部长),其子是李铁映(政治局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维汉早年曾与毛泽东共赴留法计划,后投身革命。文革中被关押十年,平反后继续推动统战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续:该院落现分割为两部分,南半部为外交部宿舍,北半部划入内务部街甲44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号院】史家胡同53号的历史变迁:从史可法到华国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号院的历代主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李莲英外宅、状元洪钧与赛金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张治中、范汉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全国妇联、华国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史家胡同53号院最早的主人是史可法,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后来到清朝成了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传说这里曾经也是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也是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至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他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杰出爱国将领;民国末年,这里是范汉杰的官邸, 他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一期生。1948年调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仅坚守6天即兵败被俘,晚年获特赦;解放后全国妇联接管了53号院,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都曾在这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53号院只有原先的一半,它与北面的内务部街甲44号院本为一体。1974年,奉命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在53号院的后院,出入内务部街甲44号后门,并在这里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因此说这里是潜龙府邸也毫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院为二进式四合院结构外院由正房、东西厢房构成入垂花门为内院正房前廊后厦,雍容华贵,气派非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此院改为好园宾馆。门楼上是邓颖超的题字“好园”,“好园”寓意“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1号院】史家胡同51号(老门牌24号)院,最初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洪钧,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状元,先后任湖北学政,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光绪十三年,洪状元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因正妻惧怕外国礼节,遂带着小妾苏州名妓傅彩云出国。洪钧死后,傅彩云脱离洪家,重操旧业,改艺名为赛金花。时人曾朴以洪钧、彩云为主线,写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民国时,这里已经变成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这个院子还曾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和职工宿舍。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章士钊及其养女章含之与洪钧彦入住此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士钊故居—国共风云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革命资助:1920年章士钊资助毛泽东2万银元,支持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及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理关怀:1960年周恩来亲自安排章家入住此三进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感记忆:章士钊养女章含之与乔冠华在此相恋,其著作《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记录家族沉浮与外交风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士钊系毛泽东挚友,他早年曾资助过同乡学子毛泽东的革命活动,1960年周恩来特批此院予章家,以“还账”其早年资助革命之情。章含之回忆录《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详述家族与外交风云,此院因该书而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家合影】196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北京的街头显得特别热闹。洪晃与她的母亲章含之,还有她的外祖父章士钊和外祖母奚翠贞一起出门散步,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当时只有两岁的洪晃,被外祖父母牵着手,头顶着一顶俏皮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章士钊一家三代,见证了中国的近现代史,此言不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厚厚的大红门】51号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1960年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也曾为陈独秀出庭辩护,还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解放后,章士钊与家人定居北京,他先是借住在东四八条的朱启钤家。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51号院这所三进式四合院赠予章士钊。章士钊感觉院子太大,就把院子分出去了一半,这就是如今的内务部街甲36号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章士钊住进51号院的那一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洪晃。宅院里三代同堂,温馨无限。后来章含之与洪钧彦离婚,1973年与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章含之对51号这座院子的感情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全都写在她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在这个院子里度过青春时代的不止是章含之,还有天真可爱的妞妞。章含之去世后,2011年其女洪晃因房产纠纷与外交部对簿公堂,最终还是归还了院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51号院,这里深藏过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保存着50多年的风雨挚爱,如今成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7号院】史家胡同47号(老门牌23号)院,为傅作义故居。傅作义:抗日名将、北平和平解放功臣(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率部起义,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京城从此远离战火。傅作义为抗日战争及北平、绥远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院后为水利部宿舍,防卫严密以防国民党特务搞暗杀。傅作义在此筹划治水方略,推动新中国水利建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作义像】1949年傅作义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称赞其为“北京功臣”,“功劳配得上天坛大的奖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作义搬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刘文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相继在此院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7号院】史家胡同47号:荣毅仁与“中信”摇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国家副主席、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从北太平庄部长楼迁入史家胡同47号院,该院落原为傅作义私产,曾作为绥靖公署使用。搬迁安排由叶剑英元帅亲自嘱托王震办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荣毅仁在此主持中信筹备工作,接待过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国际政要。该院成为荣毅仁晚年主要居所,见证了其作为国家副主席的重要生涯阶段。直至2005年在此逝世,居住历时约10年。院落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外交的历程。该院落现为北京著名历史建筑,部分区域已改为红墙史家花园酒店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4号院】史家胡同24号(老门牌甲54号,旧时为干面胡同老门牌21号后花园后门)院,是凌叔华的故居,现为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叔华(1900-1990),清末直隶布政使凌福彭之女,著名的小说家、画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称为“文坛三才女”。干面胡同老门牌21号原为凌家大宅,前门(南门)开于干面胡同,后院(北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出嫁与陈西滢结婚时,凌父将包含28间房的后花园(北院)给女儿做了陪嫁,亦即后来的凌叔华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4号院】原主人凌叔华的先生陈西滢是民国时期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梁实秋誉为五四以来中国五大散文家之一(另外四位为胡适、周作人、周树人、徐志摩)。后来陈西滢因北师大事件与鲁迅发生论战,为新政权所不喜,所以我们上学那会儿一直被教育他和梁实秋都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期,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在20世纪20年代,史家胡同24号院的“小姐家的大书房”沙龙聚会声名在外,汇集京华名流,凌叔华就是沙龙的主人。泰戈尔、胡适、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齐白石、陈师曾、陈衡恪、陈半丁、姚茫父、萧俊贤等都是沙龙常客,这些社会名流常在此聚会,连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也是座上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叔华的“小姐书房”与林徽因“太太的客厅”齐名,但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将近十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陈西滢受命前往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一职,后举家定居英国伦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叔华旅居欧洲期间,其故居已改为幼儿园(1958-2002年凌叔华故居曾被用作史家胡同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凌叔华病重,临终前归国时躺在担架上,由女儿和外孙护送回到老宅看了最后一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家后人捐宅建馆,陈列史家胡同历史】2013年由凌叔华之女陈小滢将产权转让给街道,凌叔华故居被辟为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博物馆通过实物、声音、互动项目等多维展示,成为解读北京胡同文化的“活态样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博物馆为两进四合院,占地1000平方米,院内保留灰砖瓦房砖雕、法国梧桐及老柿子树,再现传统居住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博物馆胡同文化展示设8个主题展厅,展厅依原建筑空间分布,涵盖胡同历史、名人故居(如凌叔华、英若诚)、近代教育(左翼宗学、赴美留学)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微缩景观复原130个院落及老物件(聘文、公交票证等)呈现胡同变迁。“胡同声音展厅”收录70余种老北京声音(如“震惊闺”“虎撑子”),提供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京盛文史,风流忆盖簪:凌叔华陈西滢纪念展】“兰芷偕芳”展厅专题展示凌叔华生平及文人雅集场景。</p> <p class="ql-block">【20号院】史家胡同20号(老门牌56号)前院,在日本投降之前是德商禅臣洋行,北平解放后至今为著名的北京人艺宿舍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号院故事之一:文物追索】禅臣洋行旧址成了国宝守护的战场。1945年,德国洋行经理杨宁史从河南盗购大批青铜器藏匿于此。1946年1月文物专家王世襄凭机智获取目录,追至天津德璀琳大院。在王世襄努力和政府交涉下,终追回德商禅臣洋行经理、纳粹德商杨宁史收集的263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27件古青铜器(包括战国宴乐纹青铜壶)和136件古兵器,现藏于故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号院故事之二:人艺记忆】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驻史家胡同56号院。1950年文工团扩编,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1952年6月12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这个院里宣布,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任命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郭沫若、老舍、曹禺编剧,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导演,舒绣文、黄宗洛、叶子、朱旭、林连昆、于是之、蓝天野等艺术家从这里走向全国。从某种意义上说,20号院就是北京人艺的摇篮。焦菊隐(焦家大院主人焦佑瀛曾孙)、曹禺、欧阳山尊等“人艺巨头”在此创作《龙须沟》《茶馆》等经典剧目。老舍常在此打磨剧本,周恩来曾步行来此慰问演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1号院】民国时期为刘士豪旧居。刘士豪,我国内分泌学开拓者,192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著名医学家,曾任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同仁医院院长。其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期间居住于此,后该院落被"大百科"(机构名称不详)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41号,也曾是武警部队的驻地。现在是一家中式风格的红墙花园酒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号】全国妇联老年之家位于史家胡同35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与史家胡同博物馆斜对门。较好地保留了当年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型制,红色仿古大门,匾额为原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所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3号院】史家胡同33号院曾是原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1号院】罗工柳和滑田友旧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工柳: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主持设计第二至四套人民币,院内有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滑田友:雕塑家,代表作包括《五四运动》浮雕,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位艺术家的居住使31号院成为20世纪中后期美术界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7号院】艾青旧居。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这里是其晚年主要寓所。在此间创作多部诗作,与胡同的静谧氛围相得益彰。“文化大革命”后从新疆调至北京作家协会,1979年在此创作《光的赞歌》。《光的赞歌》是艾青晚年的重要长诗,主题围绕光明与希望,标志其复出后的创作高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号】史家胡同17号(老门牌8号)院,为臧克家(1905-2004)的故居。臧克家,著名诗人、作家,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的人》一诗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9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社管理部门迁入史家胡同17号院办公。经过40年的岁月洗礼,现为东城交通支队东单大队的工作地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朔(3号院):山东蓬莱人,当代散文家(1913-1968),长期在北京从事文学创作,曾居住于史家胡同3号院。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等名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绳(2号院):哲学家、党史专家,《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曾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问题的决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号院】史家胡同8号(老门牌61号)院主要居住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俞启威(又名黄敬),原天津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其家族为绍兴名门望族,祖父俞文葆为咸丰元年举人,曾任知府;其夫人范瑾,是范文澜的妹妹,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居住时间大约是建国初期至1950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乐松生,同仁堂经理。1954年推动公私合营,是与荣毅仁齐名的工商界代表人物。据史料记载,8号院曾是同仁堂传人乐松生的房产。乐松生是北京乐氏家族第十三代,历任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1957年7月被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居住时间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再往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先生和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王子野先生也搬入此院,并在这里长期居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落特征:门前有两棵粗壮的法国梧桐,夏季浓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4号院】史家胡同44号:建国后开国元帅徐向前曾居于此,后由开国上将李天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接住。原为带花园的精美宅院,现在旧迹已荡然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3号院】原为国民党上将卫立煌旧居,建国后为开国中将彭明治居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号院】开国少将袁也烈旧居,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号院】史家胡同5号院建于清代中晚期,最初为乾隆朝礼部尚书德保及其子英和的宅邸。德保与英和均为大学士,其家族因连续四世五人入选翰林,被誉为“满洲科举第一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保:乾隆年间重臣,历任礼部尚书、漕运总督,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并参与平定大小金川,其文化政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和:嘉庆朝军机大臣,推动漕运改革,晚年因直言获罪,其家族兴衰与清代政治紧密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院落是典型的北京三进四合院,规制完整,大门门楣饰有五福临门图,对面曾设照壁,体现了清代官宅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50年代,该院落曾为国防科工委韩光的居所,后转为铁道部宿舍沿用至今。近年因居民自发绿化改造,院内增设花架与绿植,被称为“最美四合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5号院】孙武旧居,孙武是辛亥革命重要人物,辛亥武昌起义领导人。该院落曾为孙武的隐居地,其晚年在此居住并终老。之后民国时期的居住者系天津木斋中学女校长,但公开资料未明确其姓名,这反映了院落的教育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3号院】43号院曾为清末直隶布政使凌福彭的宅邸,其女凌叔华(近代著名作家)幼年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2号院】杨绍德旧居。杨绍德是明代名臣杨继盛的14代孙,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1949年10月1日,杨绍德在此居住期间成功筹划了北京饭店的“开国第一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奠定基础。该院落为传统四合院结构,灰砖墙与大红门为典型北京民居风格。现在是史家胡同精诚实验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24号院】该院落原为凌福彭的宅邸,后作为女儿凌叔华的陪嫁。现为中国妇女杂志社和中国妇女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号院】为史家内务社区居委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上述外,史家胡同名人汇聚,还有爱新觉罗·隆勤、王廷璋、周体仁、梁秋水、叶子、草明等,都在这条时光流转不息的胡同里,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结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同作为历史容器,史家胡同以726米的长度,承载了从封建官僚(焦佑瀛,洪钧,德保与英和)、教育启蒙(留美考场)、革命协作(章士钊)、文物回归(禅臣洋行)、文化沙龙(凌叔华)到人艺记忆、社区新生(博物馆)的完整链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扇斑驳的木门后,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切面。所谓“半个中国”,正是因其以微观地理空间,连续叠合了“政治更迭、文化转型、社会重建”的宏大命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走其间,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砖瓦之间皆是国运与人生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史家胡同,正如其名,众宅家史纵横连结,终成就一部城史、一部国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感悟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家胡同,这条不过七百米的胡同,竟将中国近现代的烽烟与墨香、铁骨与柔情,悉数收进一方方四合院的天光云影里。由此我不禁想到,在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史家胡同就像一条时光长廊,静静地保存着往事的痕迹。那些墙垣庭院间的故事,那些名人雅士的往来,构成了这条胡同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正如人们所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灵魂,就要走进它的胡同。而史家胡同,无疑是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条。它不是最热闹的,但却是最有故事的;它不是最富丽的,但却是最有底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胡同,会听到砖墙瓦片间的低语,看到时光在墙角留下的印记。在这里,每一块青砖,每一扇红门,都在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那些曾经在此居住的名人,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们的故事永远留在这里,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夕阳把17号院的枣树拉出细长的影子,我突然懂得了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判词——正是这些院落里生生不息的魂灵,让史家胡同成为丈量民族脊梁的标尺。站在24号博物馆的沙盘前,整条胡同忽然化作一卷活着的《清明上河图》,每一扇紧闭的朱门后,都藏着足以撬动时代支点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史家胡同,一条承载着历史、艺术与记忆的胡同,一条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的胡同。</p> <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谢谢来访、赏阅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