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51号兵站”

严国基

<p class="ql-block">撰文:严国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20974</p> <p class="ql-block">  崇明是我踏上社会的第一站,那里有我挥洒青春汗水的农场生活,也有红色基因的“51号兵站”,被誉为“红帆之家”。</p> <p class="ql-block">  那是在抗战时期,月光碎银般洒在崇明四滧河上,中共地下党员陈伯明的木船划开墨色水面。船舱底层的手术器械碰撞声让他心头一紧——1944年这个寒夜,日军的巡逻艇正在百米外游弋。突然,探照灯刺破黑暗,照亮了船头那面褪色的红帆……。</p> <p class="ql-block">  在崇明合兴村的邹记杂货铺后院,有地窖里斑驳的砖墙。七十年前,这里暗藏着一个惊天秘密:成箱的盘尼西林被伪装成棉纱,电台零件混在瓷器货担里。公开身份是伪副乡长,实是地下党员的邹维良白天在柜台上拨弄算盘,深夜却用特殊节奏敲击墙壁,传递着苏北解放区的密电。现实斗争远比电影“51号兵站”更为残酷复杂和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条河上,每片芦苇荡都是生死场,这里是崇明的51号兵站。”少先队讲解员向人们讲述红帆船的故事。帆船板下竟有双层暗舱,她演示着机关:装满棉花时能藏三担药品,遇上搜查就往河里沉备用船锚——那锚绳上有暗记,夜里能摸回来找。这里是连接上海与苏北解放区的重要地下交通线,承担物资运输、情报传递、人员转移等任务,名副其实的“崇明版51号兵站”。</p> <p class="ql-block">  在“红帆之家”展示馆,一张泛黄的照片诉说着英雄的故事——樊顺高,这位年轻战士,1971年为保护军事设施与反革命分子英勇搏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2岁。樊顺高烈士牺牲前咬碎的那枚纽扣,如今静静躺在红帆纪念馆。金属表面仍能看到牙印的凹痕,仿佛凝固着那个血与火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四滧河泛起粼粼金光,游船正载着孩子们体验“兵站套餐”。竹篮里的玉米饼下压着仿制情报,米酒壶底藏着微型地图。对岸民宿的灯笼次第亮起,将“永不消逝的电波”光影秀投射在百年老宅的外墙上。</p> <p class="ql-block">  我看着“红船精神”几个大字,突然读懂了这个长江口小村的密码——那些暗夜里的摆渡人,早把信仰编进了每根帆索。如今河面上往来的不只是记忆,更是永远向前的生活浪花。正如讲解员所说:“红帆的故事,我们写在河里,刻在心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