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兵马俑博物和秦始皇皇陵遗址公园<骊山园>组成),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漳区秦陵街办事处秦俑村、毛家村,距临漳区政府的5千米,依骊山,俯渭河,是个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 秦始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秦始皇赢政</span>(公元前259一公元前210年),别名赵政、赵正、吕政,自称“祖龙”、“始皇帝”。13岁继承秦王位,22岁親政,24岁推行一统天下战略,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38岁结束了春秋战国诸候纷争局面,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首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一一秦朝,废除谥法,确立君主专制制度,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规定玉玺、诏书等专属称谓。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字李贽誉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千古一帝”。</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时六国各怀鬼胎,都抱坐山观虎斗观点(韩、魏势力弱小委曲求全,齐国离秦国远不上心,燕国小离得远只顾自己过小日子,赵国独木难支),被秦国各个击破而统一六国(本段的图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政治方面,大胆改革,中央没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制,彻底取代分封制。推行法家思想,以《秦律》为基础实施严格的刑峻法;</p><p class="ql-block">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p><p class="ql-block"> 农业方面:奖励耕战,“重耕战”,粮食产量与爵位直接挂钩。大兴水利(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251年修都江堰、公元前246年修凿郑国渠、公元前214年凿灵渠>,巧妙运用铧堤、陡门等技术,实现水量分配与航道平衡,为当时经济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p><p class="ql-block"> 文化方面,书同文(小篆)、车同轨(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连通全国);</p><p class="ql-block"> 军事方面,建立亦农亦军虎狼之师,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岭南地区),凿灵渠(连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通,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流);</p><p class="ql-block"> 法律方面,以《秦律》为基础,实施严刑峻法。连坐法:将百姓编入什伍组织,五家或十家互相监督相互检举,一家犯罪,其他不告发,便一同受罚;采取重刑措施:设黥面、劓鼻、断足、鞭笞、腰斩、族刑(灭绝全族);</p> <p class="ql-block"> 在法律方面,实行严刑峻法。</p><p class="ql-block"> 1,连坐法。将有姓偏入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绍此王相监督,相互检举。一家犯罪,他家不告发便同受罚;</p><p class="ql-block"> 2,重刑措施。规定“具五刑”条款:黥面(脸上刺字涂墨作罪犯标志)、劓鼻(割掉鼻子)、断足(斩断双腿)、鞭笞(用鞭子抽打)、腰斩(将活人拦腰刀斩)、族刑(灭绝九族)、车裂(五马分活人)、磔(撕裂活人肢体)、弃市(闹市处死暴尸于众)、戮(活着先辱,当众再斩首)、矺(杀死后肢解)……,秦朝时曾出现“道不拾遗、山天盗贼、家给人足”景象,但暴政好景不长。</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霸气名言: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崇拜先贤圣主。追寻黄帝、舜帝和大禹足迹,五次巡游(公元前220年第一次西巡至甘肃天水,崆峒山寻圣人表示崇拜远古圣人,祭拜祖先,威摄西游牧民族;公元前219年第二次东巡游各郡至邹峄山<今山东邹城>,泰山封禅,敬天祭地,宣扬国威;公元前218年,第三次东方海边寻仙至碣石<山东烟台芝罘岛>刻字,展示秦朝威武强胜,寻仙未果;公元前215年,北上河北唐山碣石山<秦皇岛>,巩固北方边防,耀武扬威,镇抚百姓;公元前210年,南至九薿山<湖南宁远县>、会稽<浙江绍兴>刻石,沿海北上,染疾,寿终于河北沙丘平台,年50)。</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称始皇帝后执政11年,几乎一半时间在巡游的路上。东临碣石刻着表扬“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貑,杀之无罪”。在沙丘平台立遗嘱“从兵属莺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意传位于扶苏,但被赵高,李斯篡改,扶胡亥继位,导致秦快速灭亡。</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一生追求“长生不老”、“帝国永固”执政几大败笔引众怒,暴政、酷刑、繁重劳役</p><p class="ql-block"> 思想禁锢与镇压: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镇压儒家学派;</p><p class="ql-block"> 军官当政,行政经验不足,“皇权”不下乡,国家权力未对全国全覆盖;</p><p class="ql-block"> 大兴土木:五大工程(修长城、凿郑国渠和灵渠、修秦直道、修阿房宫和骊山皇陵),劳民伤财,殉葬工匠,耗费70万刑徒。</p><p class="ql-block"> 决策失误,惩罚长子扶苏<因扶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奏劝谏遭贬至边关监督修万里长城;错用二人(赵高、李斯);</p><p class="ql-block"> 五次巡游,劳民伤财。当皇帝后几乎一半时间在巡游路,歌功颂德,耀武扬威,镇扶民心,寻长生不老仙丹,带队“自驾游”数万千米(陇西<今日肃天水>拜祖、山东载泰山封禅、帝国最东端山东烟台寻长生不老药、北征燕赵防范胡人至内蒙古包头,南至湖南宁远九薿山拜舜帝和祭大禹,避災<一颗陨石从天降,据说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字样>),途中染疾,寿终于沙丘<今河北刑台>。执政仅11年。秦从此走向衰亡。</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焚书(非官方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及六同史书<除医药农书等技术书>),公元前212年坑儒(两个版本:一说秦始皇一心寻求长生不老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东巡寻仙,有的人表示劝谏,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秦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候的政策,遭承相李斯反对。秦始皇听信李斯言,将互相揭发牵连的四百六十余人在咸阳活理,《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另说,“禁书”只禁止民间私自藏书,而“坑儒”只是活理四百六十个骗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共有34个子女,秦二世胡亥(第十八子)继位后先后以各种借口将其处死(有一个主动殉葬,有5个被逼自刎<含做了三年皇帝的24岁胡亥被赵高逼迫自刎>,有的集体被胡亥杀害,十位公主最惨,被处以“矺刑”:死后肢解尸体)。</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约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布局缜密,规模宏大,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帝陵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秦始皇帝陵区探测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达900余座,特别是1974年3月临潼村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一些陶俑残片,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其墓东1.5千米处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和周围的石铠甲坑、马厩坑、百戏涌坑、珍禽水禽坑等,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但这仅是陵园的极少部分。秦始皇陵诸多秘密有待进步发掘考证。</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祖制的延续、政治意义<秦统一的六国在秦国东面>、个人对仙界的向往<以为仙界在东方>),至汉代部分帝王仍延续坐西向东,到唐宋时期改为向南向北。秦始皇陵十大迷团待解:1,秦陵地宫到底在哪里?2,地宫有多深?3,地宫构造怎样?4,地宫里注入了多少水银?5,地宫里长明灯?6,兵马俑是怎么做出来的?7,地宫有多少种防盗暗器?8,古墓墓道有多少机密?9,秦始皇的尸体如何保存的?10,宝藏谜团(收尽六国宝藏,在墓里吗?)。</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8日,秦始皇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 秦始皇兵马俑</span></p><p class="ql-block"> 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00米处,至2021年共发现3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例。公元前381年正式废除活人殉葬制度,以陶俑替代活人殉葬。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修建,历时39年建成,构建了地下军阵,以维护其死后统治,借以展示素代军事制度、雕塑与丧葬文化的巅峰成就,被誉为国际七大奇迹(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威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之后人类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兵马俑象征着驻守在皇陵外的军队,可称为宿卫军,是秦始皇冥界的卫戍部队,被称为始皇帝的“地下军团”,三号坑是统帅着一号、二号坑军阵的指挥机关。一、二、三号坑兵马俑军阵有机结合,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编列体系,气势恢弘的军阵场面,生动写实的陶俑、陶马、自成体系的古代兵器配备,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是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世界遗产,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修兵马俑?</p><p class="ql-block"> 1,丧葬制度改革。改“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传统,以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彰显死者对死后世界统治的延续,强化中央集权思想的象征意义,是秦朝军事、文化的实物展示);</p><p class="ql-block"> 2,兵马俑作为朕陵之护卫。寓意朕虽逝,大秦军威永存,守护朕之安宁,确保来世亦能享天上之尊;</p><p class="ql-block"> 3,兵马俑之修建历时38年,耗资巨大,不仅彰显了大秦強大国力,亦体观了秦始皇对长生不老追求,欲将生前辉煌带入来世;</p><p class="ql-block"> 4,兵马俑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不仅代表当时最高艺术成就,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让后人得以窥见大秦之辉煌,巩固统治、彰显军威、守护安宁……。</p> <p class="ql-block">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地表深4.5一6.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是步兵主力方阵,以战车和步兵混编,展现秦军主力作战形态,陶俑、陶马6000件,还有大量兵器。</p> <p class="ql-block"> 这些陶俑以真人比例,平均身高1.8米,面部特征、服饰细节都高度真实,体现“千人千面”的艺术追求。很难想象,当时的科技水平,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考古老家们精修复破损陶俑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 二号坑,多兵种协同作战陈列,含弩兵、骑兵、战车兵等,体现秦军战术灵活性。1976年被意外发现,1994牟3月1月正式开始发掘。二号坑分四个部分,一是弩兵方阵(立射俑,蹲跪俑,姿式、神态各异);二是战车兵;三是战车、步兵、骑兵交织的混合兵种;四是骑兵天地。二号坑中88乘木质战车,为研究古代军事阵法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三号坑入口。三号坑2009~2022年第三次发掘发掘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弩箭箙多处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千余件。三号坑是地下军的军事指挥中枢出土高级军吏俑及祭祀器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高级军吏俑。</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俗称“将军俑”。作为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常呈现庄重、威严神态,制作工艺极为精细。目前出土了7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俑,这类俑的持征是:头戴双尾鹖冠双重长襦,身穿双重长襦,脚穿翘光履。着销甲者,甲为彩色鱼鳞甲,甲片小,甲衣短,早的周边饰精美的花纹图案,双肩皮前后胸部有彩带系绾的花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级军吏俑。</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类佣展现出秦军的严谨与威武,共同特征是:头戴双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脚穿方口齐头履。其铠甲有两种形制,一是带彩色甲,二是铠甲的前后摆平齐的带彩色图案边饰的鱼鳞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鞍马骑兵俑。</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发现在号坑中,共116组,马为河曲马经过严格批选和训练。马鞍为低桥鞍有肚带和后鞦,但无胸带,无马镫,说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骑装束特别,头戴圆刑帽,脚登短筒皮靴。身披短甲腰束革带,一手牵拉马僵,一手作拉弓弩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跪射俑。</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种兵马俑身笔直挺立,单膝跪地,形成三个支点,增强了俑体的稳定性,它们大多数在。1.2米至。1.3米之间,彩绘保存相对较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立射俑。</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轻装步兵的一种,发现于二号坑东北角弩兵方阵的陈表,双手作持弩待发状,共172个。其姿是秦代步类战术动作的生动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袖手俑。</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俑双手笼在袖内,样子不同于秦兵马俑坑出土陶俑,其中有几件陶俑右侧腰带部位悬挂着类似削与砥石的物件,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小刀和磨刀石,左臂和躯之间留有一个椭圆形小孔(考古学者倾向认为是秦代文官或行政职能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 铜车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兵马俑二号坑中的战车,用于军事,展示古代骑兵与战车结合的战术特点和灵活性,多为木质用于实战和军事演练。</span></p>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是秦始皇出行的工具(现出土修复两乘),一号铜车马(称为立车或高车,带路先锋护卫车)。赶车人身带长剑,雨伞带暗器,遇袭时从各不同角度发出毒箭和各种暗器,确保后车主人安全。</p> <p class="ql-block"> 二号铜车马(称为安车,供主人乘坐),立车和安车按真人真马1/2比例制作通,车饰云纹、夔龙纹等,通体彩绘,色彩艳丽,金银饰件重达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通过复杂工艺组装而成(因年乆土塌,出土时车被压碎成3000多块,经专家们8年多精心修复,恢复原状),铜车马代表秦代冶金与工艺技术的山巅峰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之冠”。这是秦始皇出游队中的已出土两辆铜车马。秦始皇乘坐的六马铜车叫金根车,青铜鎏金,车前以铜首作为皇家标识,现仍在陪葬坑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