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传承与启示

玲玲

<p class="ql-block">  家书:传承与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包围,而那些来自远方的手写家书,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带着亲人的温度和情感,静静地躺在我们的书桌上。白老师赠予的《父亲的家书》便是一本这样的信使,它不仅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诲,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家书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家书》中的这段话让我深受触动:“焰初:我们的家庭由下层走上了人类平等,由贫寒慢慢的转向宽裕,家庭和睦更会固定和加深。你的父亲受过多次的风波,经过了多年的艰苦生活,一生是坎坷的,现快年近花甲,享年不会太长,以后我会为创造幸福家庭而努力,为安闲的老年生活争欢乐,虽然我表面的皱纹一天天加深,但是我脸上的颜容一天天添喜悦。父字 9月11号写。”</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不仅展现了他父亲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格魅力,更体现了家书文化的深刻内涵。父亲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他的每一封信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家书文化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文学班上,聆听了白老师的教学。他为人谦卑,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从中专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仍不倦的学习,待人热情热心。原来他是出自名门世家,白居易的后裔,还有白父家书的引领。如今他正处于人生的丰收季节。在听他分享《我文学爱好的心路历程》后,余味无穷,特别是他的“打球找高手,弄斧去班门”的向上求索精神尤其令我敬佩!我一口气读了他的几篇佳作,尤其是《企业运行的四季之道》一文,巧妙地将企业运行与一年四季的自然规律相类比,令人眼前一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真的是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兴致未尽,于是我请他再分享几篇。白老师真的很解人意,送给我一本《有泥土便有春色》。但我最想读的是《父亲的家书》,于是我大胆地请求。</p><p class="ql-block"> 因为书信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文化底蕴的璀璨明珠和绚丽瑰宝,是传情达意、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互联网的便捷短信语音取代了传统的书信,人心浮躁,少了写书信时的思维琢磨,那慢慢摊开信纸让笔沾上墨水的韵味更是体验不到!还有收到信笺时小心翼翼地挑开封口,慢慢地细读,然后闭上眼睛思念,几天都有信笺带来的兴奋全然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我在刚参加工作时也写过信给家里。记得我在市里学习时给父亲的信说:学校里同学都有钱,可以买喜欢的物品。父亲立即回信说:有线可以买喜欢的物品,那家里有好多线回家拿。我思考父亲为何这么写,原来是把我写的“钱”字错写成了“线”。我的父亲再忙也抽空回信,只有这次回信很快,原来是纠正了我的错别字。</p><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的家信,姐姐教育引领我的信,同学鼓励我的信,还有学英语时一面英文一面中文的信,可惜我没有用心去收藏,几次搬家都遗失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读到白老师的《父亲的家书》,仿佛触摸到了一份跨越时空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他父亲的每一封书信都体现出对儿子的尊重,对在农村生活艰难困苦中的坚定信念,政府征收的公粮杂税都有记载,无不流露农民的社会地位,同时随着时间慢慢地改革开放,由年底有望存200元渐变成收成有2000多元。由种棉花变成种苎麻,省吃俭用的钱存下给女儿读书,每封信都有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提升自己,爱护身体,为国家做贡献,还有好几封信尾处都要儿子记得把读的书报文摘带给他看,这样的家书真的是传世珍宝,值得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我如获至宝,认真捧读了几遍,深深感到家书抵万金的厚重。从现在起,我决定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下去,像白父那样,用最朴素的方式,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和孩子唠唠家常,谈谈学习和工作,说说亲朋邻里情况,把那些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一笔一画写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求“润物细无声”!或许这样,能引领孩子成长,构建和谐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多与家人书信往来,不仅传递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传承家族的良好家风。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