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史文化名府 览天下第一人家

佛缘

孔府和孔庙是紧挨着的,2024年3月10日上午11:00,在参观完孔庙后,从孔庙的毓粹门(东华门)进入阙里步行街,阙里步行街是从孔庙到孔府的必经之路,步行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里商铺主要售卖孔府纪念品、孔子书籍等,也有一些小食品。 刷居民身份证通过安检,然后进入一个狭长甬道,遇到一个导游,从旁听了几句,她说:除了故宫,就没有哪里比孔府更高、大、上了,世代圣脉传承,这才是真豪门,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家,有句名言说的好:“铁打的孔府,流水的皇帝”,如果说世世代代传承的豪门贵族,非孔府莫属。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不远处,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孙居住的地方。“衍圣”的意思是孔家后代繁衍不尽,孔子精神流传不止。孔府是中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是中国最大的书香门第,孔府后花园可以与皇家花园相媲美。<br> 在孔府,还是请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大姐做导游,这也是三孔旅游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导游均为附近年龄较大的村民,他们服装各异,不过讲解还算清楚,孔府有许多趣闻轶事,文化典故还是需要导游讲解才能了解一二。<br>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br> 孔府号称是“天下第一家”,绵延2500多年,传承80多代,后世子孙300多万人,虽然遍布全世界,但根在曲阜,天下孔姓是一家。 孔府始建于宋金时期,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敕造新宅,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占地8万平方米,即今址;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建衍圣公府,此次改建将官署稍微东移,完成了孔府前堂后寝的九进建筑布局,最终形成孔府现在的规模;清道光十八年再次扩修衍圣公府;光绪九年,孔府发生火灾;光绪十一年,重建遭受火焚的内宅,这是孔府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工程,被称为“东方第一府”,孔府是中国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封建贵族庄园,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据导游介绍:北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自此“衍圣公府”之名确立。历经元末战乱,明洪武年间重建并大规模扩建,奠定了今日孔府之规模与格局。<br> 孔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历史渊源可上溯至孔子辞世后其居所改建为庙宇,嫡长子孙依庙而居,形成“袭封宅”之制。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册封孔子第八代孙为奉祀君,之后由孔子嫡系长孙世代世袭,千余年未曾间断;1055年,北宋的宋仁宗赵祯改封号为“衍圣公”,又持续近千年;直至1935年,衍圣公封号共传承32代,经历6个朝代,约880年;1935年,民国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为最后一代衍圣公,并成为第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居于孔府后堂楼。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将其带至台湾,此后,孔德成再未回到孔府,如今的孔府后堂楼中仍完整保留着他与夫人居住的卧室。<div> 孔府虽不如孔庙庞大,但同样拥有九进院落,由明朝诗人李东阳设计,坐北朝南,分三部分,前为官衙,中间内宅,后为花园。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式建筑,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div> 孔府衍圣公是享有极大特权的贵族,明清时期兼任曲阜县令。明代为一品文官,清代为二品,但享受一品官职待遇,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享有皇帝的某些礼遇。<br> 走进孔府,宏伟的建筑、辉煌的门庭楼宇、富丽的陈设,会让人顿感惊叹,细处看去,有历史上多位皇帝、高官权贵、诗画名人等留下的圣旨、墨迹、古迹等,会让人感到孔府的尊贵至极,府内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会让人感到它是一座巨大宝库。 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坐北朝南,屋顶之上,瓦片如鱼鳞般层叠有序,檐口瓦当精巧雕琢,优美曲线似要乘风而起,红墙明艳夺目,似燃烧着岁月的热烈,梁枋间,青、绿、金等色彩交织绘就繁复纹样,云纹缥缈、龙纹威严。<br> 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2米多高的明代圆雕石狮一对,东雄西雌,精雕细刻(旧时,石狮的设立有着严格地定制,只有取得状元以上的功名才有资格在大门前设立,并且石狮的大小也有严格的规定)。 孔府大门为五间檩悬山式建筑,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是清书法家纪昀手书。 其实纪晓岚为孔府的题词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对联的原作者是明孝宗时期首辅大臣李东阳,后由清朝的纪晓岚重新书写。明朝大文豪的诗词,清朝大才子的字,堪称珠联璧合。 此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点”,寓“富不到顶”,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竖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以后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这叫“富贵无顶”。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这叫“文章通天”,这些传说更多的是为此对联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放大合并的图片) 在大门石狮的外侧各有高约半米的方形石,是外来人员在孔府门前下马时所用的垫脚石,俗称“下马石”。下马石,即官员人等拜谒孔府,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孔府这官爵到底有多大?明初五品、明后期三品,清朝贵为一品,位列三公之首。 孔府有客人来时而敲响的器具,男客来时敲三下,女客敲四下。 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二门建于明代,长13.3米,宽9.3米,高8.3米,清代五檩三柱式建筑,宽3间,进深2间,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李东阳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即是62代衍圣公的老丈人),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重光门”,位于孔府二门和大堂之间,门高5.9米,宽6.2米,进深2米,是孔府的第三道门。 重光门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孔府各建筑中的最高规制。门为木结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为灰瓦,门楣因悬明朝皇帝朱厚熜题写亲颁的“恩赐重光”匾额,故而得名。重光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工艺精湛,美轮美奂,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而赞叹,故又称“垂花门”。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一般官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帮君”才能享受此殊荣,故《论语·八佾》中有“帮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在二门设有六厅(管勾厅、典籍厅、百户厅、知印厅、司乐厅、掌书厅)专门管理孔府日常事物。 (重光门背面) 重光门不仅是孔府建筑中的珍品,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平时是关闭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婚丧等重大仪式时才会鸣礼炮开启,而且,正门只有皇帝能够通行,其他官员只能走旁边路道。象征着孔府的尊贵与荣耀。 <br> 据导游透露,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光门先后为毛主席、朱老总、邓颖超、朱熔基等领导人开启过4次。后来又开过3次,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2012年,习总书记;2013年,孔子的后人从台湾归来。有的导游,还讲解此门还为李鹏开过,但是李鹏没好意思过此门,是否属实不得而知。<br> 走过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当年衍圣公迎接圣驾、御史、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为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大堂中央,绘有流云、八宝的暖阁内,太师椅上铺着斑斓虎皮,椅前红漆公案上,文房四宝、印盒、签筒摆放整齐。正中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谕旨,两侧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等。大堂内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等,让人感受到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 ‌ 孔府二堂‌,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诗书礼乐”、“节并松筠”二匾悬于厅堂之上,以木刻贴金、群龙环绕之姿,静诉着儒家文化代代相传的深邃与辉煌。“诗书礼乐”匾额承乾隆御笔之辉,以“六经”为经纬,织就儒家文脉的千年薪火,字里行间流淌着帝王对诗礼传家的治世期许;“节并松筠”匾额凝康熙墨韵之魂,取松筠凌霜傲雪之姿,喻君子贞操如金石不毁,笔锋尽现圣祖对气节操守的旌表之意。两匾一文载道,一文立范,如日月交辉于府堂之上——前者以典籍雅韵滋养士人精神根系,后者以草木贞心砥砺君子风骨脊梁,是共筑孔门“崇文尚节”的文化双璧,让礼法与德操在匾额的方寸之间,化作照彻古今的文明之光。 二堂又称退厅或为后厅,是衍圣公大堂礼毕奉茶小憩之处,东间为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西间为伴官厅,负责衍圣公进京朝觐事宜;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 大堂到二堂的廊亭里,红色栏杆圈定许多石碑。最有名的是慈禧手书“寿”字碑,还有“九桃图”碑、“松鹤图”碑等。 (两边是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中间是她公公道光的字) 这块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禧祝寿时赏赐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送出“寿”字,更何况是慈禧太后,足见此碑之珍贵。 (慈禧老公咸丰的字) (慈禧的“九桃图”碑画) 在孔府大堂与二堂间的穿廊里有两条红漆长条凳,为明代留存下来的。据记载,明朝大权臣严嵩的孙女嫁给了当时孔府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跟孔府成了亲家。严嵩为朝廷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人称“严阁老”。严嵩因跋扈骄奢,极具贪婪,贪污受贿,横行朝廷被弹劾,遭到嘉庆皇帝治罪,于是到孔府请求衍圣公向皇帝说情。据说,严嵩在此凳坐等了两三个时辰,约五六个小时,因衍圣公不徇私情,对其避而不见,嘉庆得知孔府的态度,立即查抄严家,严嵩最后郁郁而终。后来,这两条凳就被称为“阁老凳”,现存的长条凳就是严嵩当年所坐之凳,所以这两条凳子又被称作“冷板凳”,从此以后,这两条冷板凳再也没人敢坐。 二堂后面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庭院,那就是三堂,三堂内悬挂的“六代含怡”匾是乾隆书写,蓝底金边,镶有“乾隆玉玺”大印,“六代含饴”是清乾隆皇帝为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焕的高祖母、诰封一品夫人黄氏题写的。当时孔昭焕上有高祖母,下有子女,孔府家族六世同堂。那一年,乾隆第4次朝圣,恰逢孔太夫人82岁大寿,儿孙齐聚,六代同堂,人丁兴旺,家庭和睦,乾隆大喜,随即赠与“六代含饴”牌匾,并将过继给于敏中的公主以义女的身份许配给刚一周岁的孔宪培。这样一来,衍圣公又多了个驸马的身份,孔府修建了“鸾音褒德坊”以示纪念。 “六代含饴”既体现了皇帝对孔府六世同堂的家族祝福,同时彰显了孔府受皇帝恩宠的荣耀,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关系、族群兴旺和睦的重视。 三堂院内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边为册房,掌管孔府的地亩册契;内边为司房,掌管孔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孔府的文书档案室。院里有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 堂前有一露台,石栏中一尊三米高的太湖石,名叫“翥雲峰”,“瘦”、“皱”、“漏”、“透”,翥雲峰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位置成为游客们参观时必看之物,象征着古代文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追求与赞赏,两旁分列六盆小号的太湖石盆景。 孔府红萼轩是‌衍圣公习字读书和会客的地方,位于孔府西路,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衍圣公读书、写字、作画之处,相当于现在的书房。 奎娄始建于明代,为孔府东路的高层建筑,取象于“奎娄”,奎娄翘然突起而像吉星高照,是孔府用作藏金银货币的金库,据说衍圣公及其眷属遇到危机情况也在此避祸,故俗称“避难楼”。 开门见山:形容孔子的为人之道,开诚布公,开门见山。有意思的是两侧的奇石又是三个为一组,组成一个山字,遂成开门见三山。 出了三堂,沿只能单人通过的狭窄甬道禁门进入孔府的内宅院,孔府内宅设有“内宅禁门”。这里也是分界线,分隔前衙和后宅的界限,前为官衙,后为内宅。过道狭窄,仅容1人通过,导游解释说:一是为防盗所用,盗贼无法并排而行,便于追捕;二是孔府所用丫鬟对体重均有要求,胖者难以入选。 禁门内为眷属居住区,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 禁门禁令:超过7周岁的男性不得入内,擅入者“严惩不贷”。 禁门内西侧有一个露出墙外的特制水槽——“石流”,内宅用水由外面挑水夫将水倒入石槽,隔墙流入宅内,侍女隔墙取水池中的水,避开男女授受不亲,既保护了内宅女性的隐私,又满足了内宅院的生活所需。 (石流外侧) (石流内侧) 内宅院是衍圣公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之地,与前半部分的官衙相比,多了几分宁静与温馨。内宅照壁上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生的是龙头、麒麟身、狮尾、牛蹄,身形矫健,周身环绕着宝物祥云,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当看到旭日东升之时,就想要把太阳吞入腹中,结果还没吃到太阳,就被太阳烤熟掉落海中而亡。 孔府将内宅门内壁上面“贪”画在此处,让人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孙不要贪赃枉法,寓意深刻,以此警示、告诫孔氏后人及过往之人要戒贪,倡导廉洁自律、修身立德的品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也是一条崇尚清廉的重要家训,同时还规定,每当自己出入经过这里时都让跟班的人高喊一声“公爷过贪了”,以示提醒自己戒贪。 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七间二层楼阁的前堂楼,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前堂楼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前堂楼内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据介绍,这个非常规的“寿”字,里面隐藏着“大好河山”四个字。 前堂楼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十里香树,每逢花期,香气四溢,为这座古老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浪漫。楼前有大月台,四角放置着带鼻的石鼓,曾是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的热闹场景。 后堂楼院是二层前出廊的7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3间。后堂楼原是衍圣公母亲的住所,如今复原了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1936年大婚时的场景。 孔德成(1920——2008),为第31代衍圣公,1935年孔德成15岁时有感于世袭爵位不适合民国国情,请辞衍圣公,于是国民政府准许并册封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相当于部级官,有官职有薪水,所以他既是最后一代衍圣公,又是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展示图片翻拍) 孔德成出生于1920年2月23日,1936年12月16日结婚,那时正是16周岁。原来图片上的这个囍字的16朵牡丹,代表孔德成16岁了,是16岁结婚的含义。 孔德成的婚礼应是全国的国礼水平了,虽然那时已是民国了,他也是中国的最后一位衍圣公,但蒋介石委员长也想要前来参加婚礼的,只可惜,就在四天前,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软禁在西安,可孔府还不知道此事,一直在等他等到下午后才开始举行婚礼,林森当时是国民政府主席,代表蒋介石及政府参加了婚礼,并手书“瑞應睢麟”四个大字作贺礼。 (展示图片翻拍) 堂中陈列着孔德成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美好的回忆,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温情。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他们夫妇及儿女的合照,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孔府花园位于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是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园轴线布局格局。占地五十余亩,假山碧水、亭台水榭、喷泉花坞、小桥香坛……恰一座精致典雅的江南园林。 孔府花园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建,当时以铁石装点园景,遍置奇石、盆景,可谓步移景迁、景景相连,故又称“铁山园”。 孔府后花园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柏树,古柏树原为一棵,约400年前明朝的一天,柏树遭雷击被劈成五瓣,但惊奇的是五瓣都活了下来,后来在清朝时,五瓣柏树的中间长出一棵槐树,这棵槐树经过二三百年成长,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柏抱槐”的奇观。 因为柏树接纳了与其不同树性的槐树,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并且共同成长,“五柏抱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大爱无疆、博爱包容、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道理,正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包容”的思想,所以又称之为“五君子柏”。 明朝的传奇,清朝的奇观,为此曾有诗赞曰:“五杆同枝叶,凌凌可耐冬。”五棵柏树和槐树互相依存,互相搀扶,构成一个美好的意境,当人们走进孔府后花园,看到这个奇特的景观时,都会感受到它们的神奇力量和生命之美。 后花园四周花砖砌矮墙,有三面台阶通上下,台中植柏树。靠近古木有盆景铁石置于托台上,托台四面浮雕有双龙、双麒麟、双凤等,石边立一石匾,上题:孔府天下第一家。 孔府后花园西门,照壁内侧上有一幅壁画,高约3米,宽约12米。整个画面清新简单,一条稍微弯曲的路,路两侧分别是池塘水面和一排树木,这幅画神奇的是,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画中央的路总是正面对着你,如果你从画的一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走动,你会发现画中的路及水面、树木也在随你移动,路始终保持着与你正面对,人们将这幅画称为“金光大道”。 (正面) (左侧面) (右侧面) 传说这幅画作是由一百多年前孔府的一位仆人精心绘制而成,由此可见孔府自古就是藏龙卧虎之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传承。这幅壁画不仅展现了孔府的独特艺术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寓意着“天无绝人之路”,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何种困境,总有出路可寻,这是多么富有哲理啊,它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力量!<br> 漫步在孔府的后花园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片宁静的花园中,仿佛领悟到了其中的深意,山水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秀丽,更在于其内在所蕴含的智慧与品德。 孔府是一座巨大的史料、文化及艺术价值的宝库,它丰富的内涵和故事迷而诱人,它不愧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根系所在。沿着数百年乃至两千多年前古人所走的府内廊道,目睹府内的一楼一宇、一文一物、一草一木,感触古人曾经的余温,仿佛让自己与古人的时空距离瞬间拉近,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和传说故事仿佛就在眼前。 从孔府后门出来,门旁等着的马车也颇具特色,能让你体会到古时乘坐马车的感受。沿着道路北行,可以看见一座城楼,好奇心顿起,于是快步向前走去,通过询问城门下的老人,才知这是曲阜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城墙,此门是北门。 此次到山东曲阜孔圣人老家游览参观,也算是实地了解孔圣人的思想精髓吧,在参观途中,导游对孔子思想作了详细地讲解,她说道:“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这座镌刻着儒家风骨的府邸,用斑驳的砖墙楼宇诉说着文明的赓续,以幽静的庭院收藏着岁月的沉香。<br> 孔府,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每一楼每一宇都散发着文化的韵味,更象悄然酿成记忆深处的一坛老酒,愈久弥香,每当想起,便泛起温润的回甘,在孔府,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人有足够的心境去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领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手指抚过门楣上褪色的楹联,墨迹里流淌的仁礼之道,早已化作萦绕心间的绵长余韵。<br> 慢游曲阜孔府,感慨不虚此行!(整理记录於2025年6月10日)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 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照片非常多,特别是孔府里的建筑、匾额多到无法整理,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