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行山西,我们的土地,后土祠到蒲津渡

Mozart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土地。中华之心。</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帝王都要选到那里祭拜大地。我查看了地理位置才明白。后土祠所在的那个地方,好几次被黄河泛滥冲毁了,但冲毁又建,仍然在那里。是因为那里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边,向北1百公里是壶口瀑布,向南1百公里是蒲津度黄河铁牛,向西2百公里是长安,向东2百公里是洛阳。附近又是陶寺,中华龙盘出土的地方,是早在二里头前面的夏都。</p><p class="ql-block">因此,来山西,到后土祠一看,对中华文明的地理因素就了解了。</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后土祠始建于汉代,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大地之神)的重要场所。汉武帝曾多次在此举行祭祀仪式,并留下《秋风辞》名篇。</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扩建得很大,明代之后因黄河水泛滥而多次冲毁,清同治年间在这黄河汾河交汇处的高地重修,规模虽然小了很多,但仍然要留此见证中华文明之根。</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山西万荣后土祠。</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土祠才发现,对外是楼,对内是台。和晋祠水镜台的设计如出一辙。这就是第一个戏台,是一座山门过厅戏台。台上演戏娱神,台下通道供凡人通行,人从戏台下走出来,就像从戏里走了出来。楹联写着“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走过了过厅台,好像说,人生就是一出戏。这种戏台设计在上海三山会馆也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两座并排的主戏台连在一起,中间是过道。从正面看,是两个屋子连在一起,中间留出了走廊。</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走廊向前走,有豁然开朗之感。走廊前面才是真正行祭祀大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到前面再转过头回头看,就看到又是两个戏台连在一起。这就是万荣后土祠“品”字形戏台独特的设计。</p><p class="ql-block">左边一戏台,称道家台,右边一戏台,称佛家台。</p><p class="ql-block">后土祠曾是汉至宋皇家祭祀土地的场所。汉武帝、宋真宗等9位皇帝曾24次亲临。现在的祠是原有的被黄河水冲掉几次后,清代重建的,做工相当精致。看看第二进的佛家台和道家台两个舞台上的木雕,就足以夺人目光。</p> <p class="ql-block">我走到这两个戏台的正前方,中间通道正好看到山门戏台。三个台同时出现在面前,真是妙啊。</p> <p class="ql-block">祭祀的时候,三个舞台同时演出,该是怎样的场面呢?值得联想。</p> <p class="ql-block">站在舞台下面,看到舞台内沿的木阑上有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斗拱上方的装饰,木栏的装饰,柱头,都刻满了这种各样的植物,花卉,果实。这是在称颂这块养育我们中华的土地,上面开出的鲜花,结出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你看这柱头,上下都有叶子,中间是松树,竹子构成的一个个画面。</p><p class="ql-block">这才是开胃菜。更有精彩的在后面。</p> <p class="ql-block">​过了品字舞台,只见两棵龙凤侧柏,再往前就是献殿,香亭,主殿。</p> <p class="ql-block">在龙凤柏的江边,还各有两座小殿。很有意思的是,小殿的门廊都是雕龙的石柱。两个殿一个是五岳殿。另一个是五虎殿。五岳殿供奉我国东西南北中五岳名山。五虎殿则供奉三国时代蜀国五虎将。</p> <p class="ql-block">随后,见到的这座宽大的硬山顶廊庭就是献殿了。</p> <p class="ql-block">祭祀土地是从献殿,过香亭,再到达正殿。象征着“备礼,通神,达圣”的递进,是农耕文明对土地崇拜的仪式化表达。因此,献殿上的木雕比前面舞台上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柱头都好像喷薄而出的水流托出了两朵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正中间的三层透雕上,看到植物,鸟兽,人物。</p> <p class="ql-block">蟠龙正瞪着眼睛面对着我们。更烘托出祭祀大殿的皇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注意点。到这里参观,不但眼睛要往上看,还要往下看。如果眼睛不往下面看,就错过了这些柱础石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柱础石,可以说是我国能够看到的最美的柱础石。从底座到托起柱子的圆礅,中间分好几层,每一层有不同的图案,有植物,有动物。</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些狮子,每一个都活灵活现的,好像是要从石柱上跳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柱础石,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每个柱础石都在讲不同的故事。看这根,下面是台面,中间有立柱上面是圆礅。每一层有不同的图案。上面还有人在翩翩起舞,在庆祝土地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一人物,好像是舞狮者,上面有狮子在争夺绣球。</p> <p class="ql-block">献殿之后的香亭。也是木雕美得炫目。</p> <p class="ql-block">最后才到主殿。这里的木雕是最好规格。</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柱头的斗拱,装饰得像一排排好了队的庆祝队伍。</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栏,每一根柱都有植物和鲜花喷薄而出。</p> <p class="ql-block">看看上面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喜悦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这五个娃娃当然就叫“五子登科”。</p> <p class="ql-block">有骑着马的,托着水果的。一派丰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一处精美绝伦的木雕匾额就被称作为“木雕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殿,见到土地之母,我们的圣母。后土圣母被视为“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正殿是其神格化的空间载体,历代帝王,如汉武帝、宋真宗,均在此行祭。</p> <p class="ql-block">看过主殿,还没完,主殿后面还有一个侧殿,里面有石碑。是后土祠的萧墙碑,又称《汾阴二圣配飨铭》碑。萧墙碑系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亲临后土祠祭祀后土时所立。碑文由宋真宗亲自撰写并书写,全文楷书篆额,共1365字,记载其效仿古代帝王祭祀传统,修葺祠庙并将宋太祖、宋太宗合称“二圣”,配享后土祠的经过书写在此得以彰显。我们则可以欣赏皇帝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这几块石碑命运多舛。1940年前,因黄河水患,碑体大部淤埋于河滩,仅露1米高。接着又有1951年危机。当地筹建轧花厂时,计划拆碑作石料。荣河县文教科长卫奋之紧急致信山西省教育厅厅长艰难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走过碑亭,后土祠的最后是秋风楼。</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汉武帝在这里下下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漂亮的造型,复杂的斗拱令人赞叹。汉武帝的《秋风辞》的三块诗碑就在这秋风楼上。但是现在保护古建不能上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下,著名的张仪古道从楼墙穿过。</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从这条古道入秦拜相。1937年,八路军从这条古道从陕西入山西,进太行山北上抗日。</p> <p class="ql-block">因此,站在远处看,秋风楼周围有城墙。秋风楼两个门洞一个朝东,门口上刻着“瞻鲁”,意思是遥望到鲁国。另一个门洞往西,上面刻“望秦”。正好表达了这里的战略位置。是从陕西,经过这里,穿过山西,朝东一直到山东。</p> <p class="ql-block">​因为秋风楼不能上楼,就只能在黄土垣上看黄河。黄河在比较远的位置,近处一条白色的缎带就是汾河。站在黄土垣上,看到汾河河黄河在这里交汇。</p> <p class="ql-block">从视频看,就更清楚了这个位置的地形。</p> <p class="ql-block">万荣县的后祠,秋风楼,一条战略古道经过。</p><p class="ql-block">到了唐朝,在这下游1百公里的黄河岸边,又有另一条战略通道连接东西。那里有一个城,叫蒲州城。黄河岸边有一座桥,叫蒲津度。</p><p class="ql-block">多少朝代经过。在黄河多次泛滥下,已经看不到那个渡口,那座著名的桥。直到有一天,黄河铁牛突然再现。于是,很久的往事再一次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是古代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曾是连接秦晋交通的要冲,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渡”。</p><p class="ql-block">蒲津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在此修建浮桥以加强军事和经济联系。秦昭襄王、汉武帝、隋文帝等均在此建造临时浮桥。</p><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年间(724年),唐玄宗下令改建蒲津桥,将竹索浮桥升级为铁索浮桥,并铸造铁牛作为地锚,使蒲津桥成为历史上最早、最长、规模最大的黄河浮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p><p class="ql-block">之后,金元之际,浮桥毁于战火,蒲州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黄河改道西移,渡口废弃,铁牛被泥沙掩埋,蒲州城也因水患和地震(如1555年大地震)逐渐荒废。</p><p class="ql-block">铁牛,浮桥在我国历史上作为交通重要枢纽,工作了5百年。</p> <p class="ql-block">1989年,考古人员在蒲津渡遗址发掘出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七星铁柱等文物。这些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每尊重约45-75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的渡口铁器群。</p><p class="ql-block">于是,唐代辉煌的杰作又重新屹立在我们面前。我们用手,就可以触摸这一千多年前的铁器。</p><p class="ql-block">眼前站在我面前的大汉是藏族。旁边的铁牛是在远侧,重75吨。</p> <p class="ql-block">藏族后面的是我们汉族人。比较其他几位大汉。只有汉族人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在黄河边上牵牛,也显出儒雅的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铁牛则是以晋南黄牛为原型塑造的,造型生动,呈伏卧状,牛角高耸,肌肉饱满,牛尾后横置铁轴用于拴系浮桥铁索。</p><p class="ql-block">铁牛下方有六根铁柱斜插入地,起到稳固作用。</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的牛和牵牛人是近桥端,设计的拉力就小于远的一组,这组的铜牛重55吨。牵牛的猛男前面一位是维吾尔族,后一位是蒙古族。</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民族融合的年代,那个时候的设计就选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这四大民族做代表。真是高瞻远瞩。即使到了今天,这四大民族仍然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最大族群。</p><p class="ql-block">看看大力士的肌肉,以前看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罗丹的雕塑,被西方雕塑的肌肉,体格吸引。今天看到我唐代的雕塑,哪怕是铸铁件,这体型,一块块肌肉,就完胜西方的雕塑。</p><p class="ql-block">蒲津度铁牛是允许触摸的文物。大家去参观时,记得触摸一下唐代。</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这些铁牛,猛男,实际上只看到地面的一小部分。铁牛下方有六根铁柱斜插入地,起到稳固作用。地下部分才是更让人震撼的部分。但是不巧,博物馆闭门维修,所以不能看到地下部分,只能从上面平台采光的玻璃,才看到铁牛扎根到地下的锚桩。</p><p class="ql-block">地上铁牛每尊重45-75吨,而地下铁柱、铁板、铁链等结构总用铁量远超地上部分。据估算,四尊铁牛的地下结构耗铁约800吨,占整个蒲津渡铁器群(1100吨)的70%以上。</p><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年间全国年铁产量约1200-1500吨,此工程几乎耗尽当时一年的铁资源,足见国家对其重视。</p> <p class="ql-block">蒲津度遗址不远处就是鹳雀楼。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都背一首王之涣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现在鹳雀楼有重新出现在面前。</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日本重建的非常多的天守阁,都是旅游景点的一个观景台。鹳雀楼虽然是新建建筑,但现在上面观景,被祖国大好河山感染。</p> <p class="ql-block">黄河像一条白色的缎带,四周沃土千里。</p> <p class="ql-block">长空中不断有战斗机飞过,撕破天空的声音是极好的伴奏曲。</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沃土千里,为祖国大地之美感动。</p> <p class="ql-block">绿色的树木,金色的麦子,一直延伸到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近处是一排排果树,在黄河之水的滋润下,接出硕果,来养育我们。</p> <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看大好河山。</p><p class="ql-block">(完)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