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门外又一园

梦白浪

桃李催春之际,前往圆明园大宫门外新开放的一亩园。<br> 八十年代初首次来圆明园遗址,是从这里的福缘路进入,一直骑行东北端的西洋楼。<br>一亩园地处圆明三园之外,但占据了部分圆明园的附属“宅基地”。至此,除了被划入101中学无法归还的地块,我已经走遍了圆明三园的所有角落。<br><br><div>这里以前也来过,是城中村棚户区,违建杂乱,改为绿地后一览无遗,卫星地图上还有几个旧单位名称,其实已化烟云。</div><div><br></div><div>改造区域基本按2000年的规划实施,只是当年计划在一亩园建圆明园展览中心,现在这项功能改在正觉寺内。</div> 今日的一亩园主要景观包括一庙、一湖、一台。 根据简介,一亩园原为清帝亲耕的“藉田”,由雍正带头实施,但到了无能又懒惰的嘉庆时期即逐渐废弛。光绪年间太监在此修建了家庙(大概就是娘娘庙),在其西北又兴建了宅园(未恢复)。<br>大门关闭的娘娘庙为二进院落,点缀景点而已,游人对此兴趣也不大。<br> <div>圆明园大宫门的大影壁以南,原本是积水洼地,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谕旨疏浚成东西两个扇面湖(前湖)并广植树木,景色大为改观,湖中间是帝后使用的石辇道,道路南端又筑有城关两座。<br>石辇道也称“大御道”,始自西直门、终于香山静宜园,堪称清代唯一的高等级公路,1860年被英法联军用来破坏御苑、劫运珍宝。<br><br></div><div>这条御道今天位于达园宾馆内部。达园为军阀王怀庆利用圆明园材料建起的私家花园,后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在地。</div><div><br>同治年间开始,湖边区域逐渐为民居占据,2000年填湖成为集市和停车场,2015年开始腾退,2023年考古确定湖岸位置,再建湖沼。</div><div><br></div>2024年海淀区园林绿化局设立的“重建扇面湖记” <div>湖西岸有御题昆仑石复制品,原物在1919年被王怀庆移入达园,保存完好。</div><div><br>湖东侧为达园院墙,达园东边为东北义园,多年前在义园里看到电影《火烧圆明园》导演李翰祥雕像,不知他的墓地是否在内。<br></div> 一亩台为新建景观,最适夕阳远眺。 圆明园的大宫门区域气势不凡,从宽度42米的大影壁到大宫门,直线距离约300米,形成广场,两边有人工河划分界限,现复原部分河道。<br>由于清帝长期驻跸园内,大宫门外有各政府职能机关的值班房舍,路人严禁靠近,气氛想来也是肃穆森然。<br> 1860年10月6日傍晚,法军首先冲到大宫门处,看到宫门紧闭但不见守卫,他们对宫墙一度无可奈何,但发现宫门两侧的随墙门不高,于是使用梯子入园“侦察”,遭遇十余名卫士反击,三名太监牺牲后,法军控制了圆明园。<br>正大光明殿成为葛罗、孟托邦的住所,后来是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指挥部,这里首先见证御苑的失守,又成为圆明园最后一处点火建筑。<br> 这片区域仍(从大影壁到出入贤良门)被砖墙包围。 三园中绮春园宫门最早开放,成为遗址公园的正式入口,长春园宫门后来也修复开放,只有圆明园宫门始终没有修复。多年前我曾进入宫门考古施工区,见到发掘的条石堤岸。目前隔墙而望,仍是一片未经搅动的树林。<br>大宫门前区域既然尽成绿地,复建大宫门(或展示遗址)可能也将提上日程。<div><br></div><div>我希望,将来这里能看到为大宫门区域殉职守卫所立的碑,也希望能把额尔金等罪魁的名字刻在地上供人践踏。<br><br>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当然不是我们最初的论调“为了掩盖掠夺珍宝的事实”——他们巴不得把这些战利品满世界炫耀。<br><br>我还希望园方利用展板,向游人纠正一些近年来出现的错误观念,包括但不限于:<br>八国联军破坏了圆明园;<br>龚自珍的儿子是带路者;<br>英国人烧园是为了报复清军虐囚,意在“尊重人权”;<br>圆明园即使被毁,也不过是皇帝个人的私产,“不针对中国百姓”;<br>圆明园更多毁在国人手里;<br>圆明园边有个谢庄,有个冯婉珍带头抗英<br>。。。。。。<br>就不在此一一批驳了。<br></div><div><br></div><div>三月的大宫门前春光融融,翠柳近探小桥水、和风低抚苑墙花。一度沉沦,至今旧貌初复,令人感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