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湘人路》连载——抗日钢铁英雄朱起汉——记我的大伯父的故事

小平先生

<p class="ql-block"> 人生多麽短暂,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人真的很渺小,但有的人恰如黑夜一颗闪耀的流星,虽已逝去,但那道闪光依然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认识大伯父,我是从认识他的字开始的。大伯父留下来的泛黄的纸张一丝不苟的如印刷字体的亲笔字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那是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后,数学考试成绩低,父亲给我逐一订正后皱紧眉头说:“万事开头难,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一定要从小就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说着父亲从床底下拉出一只棕色的小皮箱,打开一看是一些三四十年代的旧照片,还有一个牛皮纸袋,有一沓有些泛黄的白纸。“这是你大伯父写的工作论文,你看他写字多么认真啊!你的大伯父叫朱起汉,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这所大学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各科老师教学和考试卷全部用英语,按考试成绩分数高低顺序来排座位,你大伯父总是坐在第一座,考第一,尽管他是一米八二的大个子。后来他三十二岁时,竟考取全国公费留美第一名!看看他写的字吧,好好向他学。”</p><p class="ql-block"> 望着这压在箱底多年的泛黄的纸张,看着伯父的亲笔真迹,我震撼了!这是用“手”写的吗?这简直是打字机打印出来的啊!再看看自己写的七扭八歪的汉字,简直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1912 年中华民国元年,湖南湘潭县城正街泗洲庵 38 号四合院里,一声男婴的啼哭,划破沉寂的夜空,朱家长门喜得贵子了!曾祖父有了后嗣,乐得嘴都合不拢,名字按族谱是起字辈,民国元年,万象更新,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赢得了民众的响应,推翻清朝,兴我大汉!就叫“朱起汉”吧,兴起我大汉!这名字多么大气响亮,曾祖朱后仁、祖父朱先卓两个文化人一番斟酌,最后敲定。</p><p class="ql-block"> 要说大伯父的故事,得从我的奶奶匡杏元说起,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遗传基因子像母。</p><p class="ql-block"> 我的亲奶奶父亲是教书的,姓匡,湖南湘潭有匡家大屋,大屋,即高大豪华的意思。杜甫有诗:“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父亲在世说:“匡家清朝兴旺,民国没落。 ”匡家有四女一男,匡家老大就是我的亲奶奶,她叫匡杏元,元有首的意思,杏月即二月,估计是二月生人。网上查到杏元名字含义:“杏腮桃颊,包元履德。”杏腮桃颊,是形容女子之意,白里透红,秀丽的容颜。“包元履德”是有高尚品德。杏元名字的寓意为:“文秀娴雅,首屈一指,独占鳌头。”多好的名字啊!对照奶奶的旧照片,奶奶圆圆的脸像白里透红的桃子🍑,杏腮桃颊,看她的照片,天庭饱满,地额方圆。她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门子。她皮肤白嫩,眉清目秀,大手大脚,湖南女子集北方和南方女人优点。身体健硕微胖。她生了五个子女,老大就是大伯父。大伯父汲取了奶奶的优秀遗传基因,从小就天资聪敏,读书甚佳,此源自于奶奶的家庭教养和其遗传基因。</p><p class="ql-block"> 看我大伯父的面相:浓眉大眼,长方脸,眼睛长得非常慈善,和祖母匡杏元眼睛一样,透射出一种善良仁义的光芒,他承继朱匡两家的优秀遗传基因,学习工作极为优秀,堪称朱家后人学习之楷模。</p><p class="ql-block"> 小学、初中、高中他一路顺风,考试常常名列前茅。1932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洋大学。那时北方学新潮,办新学,所以大伯父只身北方读大学,也算赶西式新潮。</p><p class="ql-block"> 伯父学习勤奋尤为刻苦认真,是朱家起字辈十个子女中学习最为优秀者。</p><p class="ql-block"> 他所读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由李鸿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自创办之始,当时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要求学生外语基础好,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除汉文课,全部是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p><p class="ql-block"> 创办者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早年曾中秀才,是李鸿章幕僚。他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他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员定了严格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精钻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要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他认为打牢知识基础很重要,决不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另外,他不赞成学员单纯学习外语,认为外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外语,这是他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而提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创办者盛宣怀这样的办学理念下,北洋大学为我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康奈尔”。</p><p class="ql-block"> 看了北洋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方法和培养目标,我由此揭开了伯父英文之所以书写端正漂亮标准如印刷体般之迷。由此可见北洋大学治学严谨。</p><p class="ql-block"> 1936 年大伯父毕业于北洋大学冶金系。师从中国著名钢铁专家李公达。李公达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在该院攻读博士,师从美国著名学者丁,契普教授,获冶金工程博士。</p><p class="ql-block"> 1935年李公达博士学成后回国,任北洋大学教授,一年后,兼矿冶系主任,在校期间他筹建了冶金实验室。解放以后,李公达成为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炼铁专家,我国钢铁界专家。</p><p class="ql-block"> 而李公达博士正是大伯父的系主任和顶头上司,后其在四川重庆任资和炼铁厂厂长。</p><p class="ql-block">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把刺刀插进了北平。很快,我国华东、华北等地落入日寇之手。南京失守!安庆失守!九江失守!紧接着,武汉、广州失守!原来远离前线的湘赣两省告急!我国近 80%的工业直接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炮火的直接威胁之下!战争进入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则成为国民政府和民族工业新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大伯父毕业后先是在武汉大昌冶炼厂工作,后随战乱就职于重庆资和钢铁厂。之前李公达在兴业公司。1944 年 3 月李公达出任资和钢铁厂厂长,伯父在他麾下任总工程师,参与设计了建造新式小型炼铁炉、炼钢平炉、中、小型轧钢机,贝色麦炉低温氧化去磷法,废热式炼焦炉,坩埚炼制合金钢,纯铁冶炼及电解铜、锌生产技术等多项技术研究,抗战非常时期,这些主要技术成果在我国近代冶金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第一代冶金技术人才,伯父和许多有志之士一样,抱着“工业救国”的愿望,刻苦钻研技术。抗战前,他苦于无用武之地和报效祖国的机会;抗战后,他凭借一技之长,大显身手,成为国防工业建设的主力骨干。他在抗日战争极为艰苦条件下刻苦实践,从钢铁厂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我国冶金战线上最早的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 据查,1938~1945 年的8 年中,重庆钢铁基地共生产生铁 412980 吨,钢品 45264吨,大力支持了抗日战争时期后方军工生产和工业建设的需要,为兵工厂制造提供钢铁,为抗战制造枪炮,为中国民国期间冶金工业的建立,立下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重庆大后方这些钢铁厂在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抗日原料,成为大后方军械工业用原料的重要基地。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看着这些抗战期间的钢铁界光辉的业绩,这里面确实就有我大伯父流下的辛勤汗水。</p><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日本鬼子炸毁我们湖南湘潭朱家房子!好几间房子毁于一炬,家仇国难,激起大伯父的愤怒,毁我家园这个仇,一定要报!</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大伯父夜以继日,奔波在重庆资和钢铁厂的山上,战斗在炼铁高炉旁,他带领工人们炼出大量生铁,造出枪炮,狠揍小鬼子,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权力,为了不受日本鬼子的欺侮蹂躏,他是一个埋头拼命干硬干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 1944 年他在职期间,参加了全国硕士考试,考取公费赴美留学第一名!可惜得到通知后,厄运传来,体检时查出他患有肾结核,这病当时属不治之症。亲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痛苦地离世。</p><p class="ql-block"> 八一五光复,日本鬼子投降了,八年抗战胜利了,伯父却活活累死了。肾结核病因就是这八年来伯父工作太认真,因“过劳死”所致。</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大伯父他的同事们在他的坟墓石碑上刻有文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英魂可慰报降倭,大志未成思建国。”这段碑文正是对他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真实写照。我的大伯父是一位抗日钢铁英雄!</p><p class="ql-block"> 倘若大伯父能活到解放以后,他会跟着李公达恩师继续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作为我国第一代冶金技术人才,他应该是资格最老的钢铁界技术权威。据我小叔叔讲,当时资和钢铁厂刘刚,他去了美国留学,回来之后,成为中国冶金部主要领导。</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岁,唉,太可惜了!当听到伯父去世的消息后,爷爷痛不欲生,宛如晴天霹雳,早年丧妻子,中年丧子,爷爷怎能承受得了这样巨大的双重打击啊?</p><p class="ql-block"> 大伯父不仅是抗日爱国志士,更是爱我朱家人的大孝子。他曾经与表妹朱永芝有过一段恋情,两人情投意合,但是祖父母和父母们极力反对,说同姓不通婚,他便孝顺了家长,因而放弃了这段美好姻線。与黄家大户联姻。</p><p class="ql-block"> 他大学毕业上班开资,就月月必拿出大部分薪水寄给家里,以贴补家用,来喂养一大家子兄弟姊妹众多张嘴,来回报曾祖父母和祖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 他见爷爷负担不起父亲读大学的学费,就出资资助我父亲读书。我父亲因为家里供给不了自己上高中和上大学的费用,毅然投考航空机械学校,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对于他的弟弟我的父亲,大伯父倍加关心爱护,当他工作以后尽全力支持帮助。</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机械士,因不堪国民党飞行员欺负</p><p class="ql-block">凌辱,愤然逃出航校。此时是大伯父慷慨解囊相助,从 1939 年至 1944 年长达六年供给父亲上高中补习班和上大学的学费,父亲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我敬爱的大哥,他真如俗语所说的那样‘长兄如父’,应该肯定地说我如果没有大哥的培养也绝不可能有今天啊!这是必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了,他待我甚至超过他自己,当我在永川求学时,有一次他因公路过永川时,他见我一身穿得破破烂烂,于是他马上领我一同去缝衣店为我添置衣服,使我穿着焕然一新,他这种深厚的友爱早已超过一般,应该说是罕见的,是难能可贵的啊!”伯父临死还再三叮嘱伯母一定要继续支付弟弟最后一年的学费,让我父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p><p class="ql-block"> 他心里想的是朱家亲人,为了接济家人困难,他从来都省吃俭用,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身体;对待同事工友,他秉承曾祖和祖父的为人善良仁义、正派无私的美德,据父亲讲,他帮助了别人,从不收别人礼物,不求回报。</p><p class="ql-block"> 对待工作事业,父亲在自传里写道:“哥哥事业心很重,自入社会以来就是一个勤勤恳恳刻苦耐劳的好工作人员,可是,在那样一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终于为万恶的社会所并吞,由于他这样的认真肯干,最后落得早死。”父亲一度受到哥哥过劳死的精神打击,有过消沉情绪,父亲想干嘛要那样卖命工作?得过且过不是也活得挺好吗?他伤心地坐在哥哥的坟前留影,以表对哥哥的深切怀念之情。后来伯母支付父亲最后一年大学学费,读完大学。父亲也报答了大伯父母困难之际接济他读大学的恩情,成为朱氏家人熟知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伯父朱起汉,是我们朱家的骄傲,也是北洋大学骄傲,他无愧于远祖北宋大将军名门之后;他是一位大公无私、奋不顾身、舍身救国的抗日钢铁英雄;他是一个仁爱、善良、克己为人的伯父;他那勤勉刻苦学习现代冶金技术报效祖国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伯父的英雄事迹,应该载入中国钢铁工业抗战时期光辉史册,英魂不死,彪炳干秋!</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这首歌, “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星河,想忆起,却又怕忘记;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决不会在银河坠落……</p> <p class="ql-block">爷爷,朱先卓,字荫生。</p> <p class="ql-block">湖南湘潭的“匡家大屋”</p> <p class="ql-block">左,我的姨奶奶,她特别像我的父亲;右,我的匡杏元奶奶,果然是“杏腮桃颊,包元履德。”</p> <p class="ql-block">李公达,中国钢铁界著名专家。</p> <p class="ql-block">左二,即李公达,左三,我的大伯父朱起汉。</p> <p class="ql-block">大伯父朱起汉之墓。碑上题字:“ 英魂可慰报降倭,大志未成思建国。”</p><p class="ql-block">父亲朱起阳,字仲怡,父亲于大伯父墓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居中者是刘刚,他与大伯父同一年参加全国硕士招生考试,留美后回国,在大冶钢厂当厂长,后调冶金部担任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父亲朱起阳,后改名字朱盾,字仲怡。</p> <p class="ql-block">《风雨湘人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p> <p class="ql-block">雨露滋润,阳光照耀,家族传承,薪火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