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云居寺-3

Wxyabc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佛教圣地房山云居寺,因刊刻和珍藏石经闻名于世。房山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605—618)。高僧痛心北魏、北周两次灭佛灾难,深虑“末法”时期佛教的命运,为了佛教未来的复兴,在荒僻的石经山艰难地开创了刊刻石经的伟业。此后僧人们世代相承,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共刻佛经143000方、3500多卷,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经图书馆,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一大文化奇迹。古往今来,房山石经得以传承,凝聚了近1100年、40多代人的血汗和智慧,愚公移山精神在石经中得到了真实体现。</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分为刻经缘起、千年伟业和护经传宝三部分,旨在让观众了解石经文化,感受祖国可歌可泣、虔诚坚毅的业绩和品德,保护好、传承好房山石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房山石经文化在盛世中再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南塔</p><p class="ql-block">南塔由辽代沙门邵坦发心修建。</p> <p class="ql-block">南塔举高30米,十三层密檐式、砖瓦结构,与北塔对峙。静琬法师密藏于雷音洞的佛舍利曾藏于此塔,故称释迦佛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此塔在1942年毁于日本炮火时,塔心中脱落《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刻石,上面“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的记载,成为发现辽金石经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北塔:辽代音乐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云居寺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中,仅残存一对石狮和北塔。</p><p class="ql-block">云居寺的北塔,又被称为罗汉塔或舍利塔,这座塔建于辽代重熙年间(1032-1055),高34.2米,是砖瓦结构的古塔。它的造型非常独特,从远处看像罗汉的肚子,从近处看又像倒扣的巨钟。塔的中部有蹬道可以攀爬上去,下部则像两层楼阁嵌入八角须弥座内。这种覆钵式与楼阁式相结合的古塔在国内非常罕见,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云居寺北塔位于北京房山区石经山云居寺内,建于辽代天庆八年(1118年),通高约30.46米,采用楼阁式与覆钵式组合结构,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钟鼓楼式塔。塔身曾涂红色颜料,故俗称"红塔",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底部束腰处保留辽代伎乐砖雕及佛偈语砖,四隅分布四座唐代石塔,构成独特的佛教建筑群。1989年修缮时发现177块辽代备用修复砖,印证古代工匠的修缮智慧。</p><p class="ql-block">别名:红塔、罗汉塔</p><p class="ql-block">高度30.4米(另有记载30.46米)</p><p class="ql-block">历史信息</p><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代:辽天庆八年(1118年)</p><p class="ql-block">北塔近景:建筑形制建造历史艺术特征考古发现关联文物文物保护TA说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主体由双层八角楼阁与覆钵塔组合构成,下部两层楼阁式塔高12米,四正面设拱门,四侧面设直棂假窗。上部覆钵直径6米,承喇嘛塔式"十三天"塔刹,整体配置八角形中心柱支撑结构。塔座环刻《造塔功德经》偈语砖177块,塔身装饰仿木构斗拱与直棂窗,束腰处浮雕伎乐天人与祥云图案。</p><p class="ql-block">建造历史:始建年代可溯至辽天庆八年(1118年),明代曾进行大规模修缮4</p><p class="ql-block">。1989年修缮期间,施工人员在塔旁挖制灰浆坑时,发现辽代备用修复砖177块,实测与原塔砖规格一致,最终使用176块完成束腰修复。现存塔身保留辽代原始砖砌体约60%,明代补砌部分主要分布于塔檐与基座。</p><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塔身装饰体现辽代契丹文化特色:束腰砖雕包含持笙、排箫、羯鼓等乐器的伎乐天人像,展现辽代散乐表演场景</p><p class="ql-block">八面塔座浮雕佛传故事,莲花座托举金刚杵、摩尼宝珠等密宗法器</p><p class="ql-block">覆钵塔身保留明代重绘彩绘痕迹,现存朱红底色与金漆梵文经咒残迹</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考古工作揭示重要信息:</p><p class="ql-block">1989年修缮时意外发现辽代佛偈语砖177块,与塔身原镶嵌砖规格一致</p><p class="ql-block">2002年修复塔刹相轮时,发现明代铜镜与经卷包裹物</p><p class="ql-block">关联文物</p><p class="ql-block">塔院四角存四座唐代石塔:</p><p class="ql-block">西北角景云二年(711年)塔,高3.5米,现存北京最早纪年塔</p><p class="ql-block">东南角开元十年(722年)塔,塔铭记载唐代幽州佛教传播</p><p class="ql-block">东北角开元十五年(727年)塔,塔身线刻金刚力士像</p><p class="ql-block">西南角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塔,保存完整覆钵式塔刹</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1956年被划入'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保护范围,1989年实施塔体加固工程。2025年云居寺文物展首次公开展出北塔修复砖实物,配合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数字化档案。现存主要病害为西北角唐代石塔基础沉降与塔身砖体风化,2019年启动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p> <p class="ql-block">北塔的束腰部分有精美的砖雕,展现了辽代乐舞者的群像。这些雕刻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健朗豪迈的舞姿和丰富的演奏乐器,为研究辽代的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这些砖雕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塔的须弥座上有177块佛偈语砖,这些砖镶嵌在塔身一周后用去了176块,剩下的一块现在存放在云居寺石经博物馆。砖面上刻有“诛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偈语,古人的慈悲与智慧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塔不仅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研究辽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开山琬公塔</p><p class="ql-block">此塔为石经创刻者静琬大师的墓塔。据《静琬大师塔铭》记载:通理大师于辽代大安九年(1093年)专为供奉静琬公灵骨所建。琬公塔通体为石结构,高6米,形制庄严、肃穆。塔身正面正中有“开山琬公之塔”的铭刻。尤以仿木结构的三层角中硗塔檐,以假乱真、独具匠心,是辽代雕刻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琬公塔是用石料雕刻并组合而成的石雕八角形三层密檐式塔,坐西朝南,通高约6米。在方形塔基上方为八角形须弥座,其束腰上下石檐都雕有莲花。塔身为八棱柱,塔身正面刻有“开山琬公之塔”的塔铭。塔身上方为三层仿木石雕塔檐,在檐与檐之间有石雕花饰,檐角与檐角之间雕有瓦垄、椽头。其中的椽头及瓦垄形象逼真,足以乱真。塔刹部分的下面是一层八角形刹座,上面是一层仰莲,仰莲上置有覆钵式刹身,在刹身正中立着七重相轮,相轮上是一层仰俯莲花瓣,花瓣之中安有葫芦形宝珠。整座石塔形制庄重、典雅。</p> <p class="ql-block">石经地宫</p> <p class="ql-block">房山石经</p><p class="ql-block">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这部石经使刻于公元605年。创始人为隋末高僧静琬。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现发现完整大小的经版共14278块,记佛经1122部、3572卷,镌字总量达3500多万字。房山石经分两地保存,有4196块存放在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内,有10082块放在石经地宫中。房山石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享有“国之重宝”、“石经长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黄金有价,石经无价</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恩来总理陪同他来云居寺看石经。尼赫鲁总理被房山石经绵延千年的刊刻史和鸿篇巨制所震撼,通过翻译表达了一个心愿,他说,在印度很多佛经已经失传了,他愿意用等重量的黄金换取等重量的石经。尼赫鲁总理的请求得到的是周恩来总理婉言的拒绝。周总理说:“黄金有价,石经无价”。周总理用生动形象而又简洁的话语说明了房山石经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