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观摩教学

清心

<p class="ql-block">昵 称:清 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2810016</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树,历经五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灵。这份厚重的文化积淀,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献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二十五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怀着传播中华文化的热忱,踏上了新加坡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教学交流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到南洋,扑面而来的是热带特有的湿润空气,与北方干燥的秋风截然不同。漫步在整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中文招牌让我倍感亲切。校园里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来自各国的学子们行色匆匆。我此行的任务,是要与当地教师开展为期半年的华文教学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华文教育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上绽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流期间,我们组织了多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会。记得第一次走进当地教师的办公室时,墙上贴着的"有教无类"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教学心得。有位马来裔教师说,她最喜欢用《西游记》的故事来讲解成语;一位印度裔教师则展示了如何用宝莱坞电影片段辅助汉语教学。(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孟买的印地语电影产业代称,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这些充满创意的教学方法,让我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注:新加坡把中华文化称作华文</p> <p class="ql-block">图一:是新加坡中学一年级(上)课文封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堂《中国年的来历》公开课。为了准备这堂课,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教案。课前几个夜晚,我在宿舍里对着镜子练习到深夜,连窗外的蛙鸣都成了我的忠实听众。第二天走进教室时,四十多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齐刷刷望向我。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这堂特殊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把红色作为春节的主色调吗?"我举起一张年画,从"年兽"的传说讲起。当我讲到古人用红纸、爆竹驱赶年兽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接着,我展示了从北方带来的剪纸窗花,孩子们争相传看那些精美的图案。讲到团圆饭时,我分享了北方包饺子时在馅里藏硬币的习俗,引得学生们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的高潮出现在讲解舞龙舞狮时。我播放了一段家乡庙会的视频,画面中锣鼓喧天,金龙翻腾。突然,坐在前排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起手来,其他同学也纷纷加入。那一刻,文化的魅力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共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室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位最先鼓掌的女生——后来我知道她叫林美玲——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从来没想过春节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我真想去中国亲身体验一次。"她的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全班同学的热情,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有位男生甚至当场表示要开始存钱,将来一定要去长城脚下放鞭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教学交流的成果远超预期。半年后临别时,校长特意赠送给我一本装帧精美的纪念册,里面收录了学生们用中文写的感想。翻看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异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令人欣慰的是,当年那个向往中国春节的林美玲,后来如愿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华文教育与研究专业。去年收到她的邮件,得知她已留校任教,正在开发一套融合中新两国文化元素的双语教材。她在信中写道:"您那堂关于中国年的课,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但那段教学交流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每当春节来临,收到新加坡学生寄来的贺卡时,我总会想起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掌声,想起那些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中华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动人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图二:文字后面是新加坡原总理李显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汉语的热潮席卷全球。从新加坡的课堂到巴黎的语言学校,从纽约的孔子学院到非洲的汉语教学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领略汉字之美、感受诗词之韵、体悟哲理之深。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文化交融的今天,这句诗有了更深刻的诠释——当我们分享文化的精髓时,再远的距离也隔不断心灵的相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我更加确信:中华文化这座精神宝库,既需要我们精心守护,更需要我们敞开心扉与世界分享。就像那堂《中国年的来历》课所证明的,当文化传播化作心与心的对话时,就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或许就是文明交流最美好的模样——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滋养;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新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望未来,我仿佛看到更多像林美玲这样的文化使者,正在世界各地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火种。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这棵文明古树不断萌发新枝。而这一切,都始于一堂堂用心的华文课,始于一次次真诚的文化对话,始于那颗渴望了解中国年的纯真心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正是由这样无数个温暖的瞬间连缀而成,绵延不绝,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