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风韵】突尼斯凯鲁万大清真寺

艾玲14641175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艾玲</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641175</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11月有26日清晨,我们离开摩洛哥,乘飞机从卡萨布兰卡飞往突尼斯,开启突尼斯之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早餐后,驱车前往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凯鲁万。凯鲁万曾是著名的阿格拉比特王朝的都城,更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有座闻名遐迩的大清真寺—凯鲁万大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鲁万大清真寺是凯鲁万城的核心地标,也是伊斯兰世界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公元670年,由阿拉伯将领奥克巴·本·纳菲主持建造,所以又称奥克巴清真寺。并在阿格拉布王朝时期(9世纪)经历了大规模扩建和定型,形成了其宏伟的格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伊斯兰早期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深刻影响了北非的清真寺设计,是伊斯兰教在北非的重要圣地与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入寺门,先见厚重的赭黄色围墙。当那座由厚重城墙围拢的宣礼塔如沉默巨人般矗立在眼前时,我感受到的并非仅仅是视觉的冲击,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实体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赭黄的围墙在烈日下泛着古朴的光,而城市的灵魂——凯鲁万大清真寺,就像一座凝固的历史诗篇,将阿拉伯建筑的雄浑与精巧娓娓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真寺外围被厚重高大的石墙环绕,形似堡垒。墙体以当地黏土混合石灰岩石块夯筑,历经千年风沙仍透着沉稳的力量感,墙顶错落的城垛状装饰,既保留了军事防御的原始功能,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这反映了早期伊斯兰建筑在边疆地区的防御需求,也赋予其庄严肃穆、坚不可摧的视觉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那扇并不张扬的大门,仿佛踏入了一个隔绝尘嚣的宇宙。巨大的庭院铺满大理石,大部份银白色,一小片褚黄色。在炽烈的北非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泽,却又在廊柱的阴影下呈现出深邃的清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没有金碧辉煌的穹顶,也没有繁复到令人目眩的彩色瓷砖。它的美,是朴素、厚重、几何与秩序的美,是北非早期伊斯兰建筑最纯粹、最本真的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许与我做建筑工程的职业有关,来到这里游览,被建筑设计之美所打动,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来欣赏,陶醉于它的精美建造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清真寺是典型的方院式,从外面看是一个四方形的堡垒式建筑 ,里面是一个巨大露天矩形庭院。它占地10800平方米,周长430米,是北非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三面柱廊,庭院东、西、北三面被双层拱廊环绕。这些拱廊不仅提供了遮阳避雨的通道空间,也构成了庭院庄严的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个柱式祈祷大厅和一个巨大的方型宣礼塔,清真寺可容纳8000人同时进行礼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令人屏息的,是那环绕庭院的连拱廊。拱廊的拱券设计尤为精妙,低矮的马蹄形拱层层叠加,由数百根形态各异的古典石柱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石柱并非原生,而是从迦太基古城、苏塞等地的古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建筑废墟中精心挑选并运来的再利用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们的柱头样式各异,‍柱身刻着不同的纹饰,像沉默的使者,将前伊斯兰时代的历史碎片巧妙地编织进了这座新生的信仰殿堂,形成一种独特的历史层次感和斑驳的视觉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屋顶结构不同于常见的圆顶或拱顶,是平顶木梁结构。400多根石柱,以严谨的网格排列,支撑着低矮的木构平顶。木梁直接架设在柱顶和连续的拱券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线透过高处的小窗渗入,形成束束光柱,营造出一种朦胧、肃穆、近乎冥想的氛围。没有高耸的穹顶,空间反而因柱林的密集和低矮的顶棚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内向凝聚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庭院南侧是规模宏大的祈祷大厅,祈祷厅是整座清真寺的灵魂所在。推开沉重的木门,步入祈祷大厅,眼前百柱林立的景象令人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厅内部300多根石柱撑起17排拱廊,形成整齐而神秘的矩阵,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的森林。这17条通道垂直于麦加方向排列,柱子密集林立,构建出一种深邃、肃穆、迷宫般的神秘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厅的立柱与拱廊的立柱一样,也是材质和样式各异,以严谨的几何秩序和空间逻辑,构筑起一个足以支撑千年精神世界的核心。墙壁上装饰有阿拉伯书法和几何图案等伊斯兰艺术元素,地面上铺设着整齐的地毯,庄重而神圣。为了保护大厅,柱脚包裹着席子, 游人不能进大厅内 ,只能在门外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祈祷大厅的中轴线通道正对(指示麦加方向殿内最神圣的)朝向壁龛“米哈拉布”,这条通道比两侧通道更宽更高,形成类似“T”字形的平面布局,通道的屋顶也略高于两侧,突出了朝向麦加的中轴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穹顶建在八角形鼓座上,鼓座侧面微凹,立于方形基座,鼓座有八个圆形窗户,位于两两一组的十六个壁龛之间,壁龛覆盖雕花石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厅的穹顶虽不如后世清真寺那般宏大,却以简洁的木质结构勾勒出庄重的弧度,梁架上隐约可见阿拉伯书法的刻痕,将文字艺术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过穹顶,目光不由自主地被深处简洁而庄重的米哈拉布所吸引,这是清真寺最神圣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哈拉布它由28块精雕细琢的伊拉克进口的雪松木板镶嵌而成,镶嵌着彩色马赛克,蓝、绿、金三色交织出《古兰经》经文与植物纹样,繁复的图案围绕着壁龛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镶嵌的精美琉璃瓷砖,虽不及后世波斯或奥斯曼建筑的华丽,却以其几何图案的严谨和釉色的温润,散发出一种质朴而恒久的神性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哈拉布右侧是同样珍贵的敏拜尔(讲经台),据信是伊斯兰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敏拜尔之一。由昂贵的柚木制成,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由榫卯结构和精细的镶嵌工艺组装,上面雕刻着极其繁复精致的葡萄藤蔓、几何纹样和库法体铭文,是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其精细的木雕是早期伊斯兰木工艺术的稀世珍品,历经千年,仿佛仍能听到伊玛目宣讲的回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厅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门,每扇门由数百块雕有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出祈祷大厅,目光再次被庭院北墙中部的宣礼塔所迷住,令我难以移开。正门上方的宣礼塔直指苍穹,塔身呈四棱锥状,表面以几何纹样的砖石拼贴,阳光斜照时,阴影在墙面切割出变幻的图案,仿佛在诉说伊斯兰建筑中“以几何喻神性”的哲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方形三层的石塔造型独特,不同于后来常见的圆柱形或八角形宣礼塔,与后来彩色瓷砖装饰的清真寺也截然不同。它没有后来土耳其式尖塔的纤秀,也没有波斯式塔楼的繁复。它敦实厚重,如同从大地深处生长出的磐石,构建出质朴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礼塔高35米,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采用的方形基座,塔身分三层,逐层向上收分。底‍层最为高大宏伟,中间层稍小,顶层最小,顶部是小型圆顶。这种阶梯式的结构是早期伊斯兰宣礼塔的典型特征,它的建筑材料用的是当地的石灰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塔它不仅是声音的放大器,更是精神的灯塔,它的回响,仿佛携带着千年来召唤信众礼拜的悠长呼唤。它的存在,宣示着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根与坚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寺内漫步,处处可见建筑细节的巧思。外墙的砖石拼花采用“棋盘式”与“锯齿式”交替排列,既增强结构稳定性,又赋予立面节奏感。甚至连排水口都被雕琢成狮首造型,融合了北非本土文化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清真寺用最朴素的建筑材料,以最严谨、最精湛的工匠精神,让伊斯兰文明在北非落地生根。在它的柱林间行走,在它的庭院中静立,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越宗教派别的庄严与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期的大清真寺(主要在奥斯曼时期)添加了彩釉瓷砖装饰,尤其是在米哈拉布周围和庭院的一些墙面上,增添了色彩。我特别喜欢这些带有精美的花卉和几何图案元素的瓷砖,我所见到这些细节,拼凑出阿拉伯建筑“功能与美学共生”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历史的长河中,凯鲁万大清真寺经历了多次修缮与扩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与风貌。作为北非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凯鲁万大清真寺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信徒前来礼拜和朝圣,在伊斯兰教信徒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凯鲁万古城及大清真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大清真寺,身体行走在凯鲁万灼热的阳光下,脑海却仿佛仍在那片石柱森林的清凉与肃穆之中思考。它所给予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建筑本身的美学或技术的精湛。它让我触摸到了一种信仰的基石感,也见证了不同文明在此地无声的融合与转化。它不仅是宗教建筑,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建筑史博物馆。让每一个驻足者都能读懂:真正的永恒,在于让不同的文明在碰撞中成就彼此。</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6日创作于威海乳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