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执着深耕“三农”的忘我老者 ——记《我的“三农”“情怀”》的作者朱振荣

子凡茶道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难得一辈子深爱一件事,并且为之写满岁月的老茧,融化满腔的热忱,绽放生命的火花与光芒。这个人便是我认识的朱振荣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小型文友聚会活动中认识了他。据朋友介绍说是地震局局长,地震局局长也来参加文友聚会?然而,面前的这位地震局局长的确又散发着文人气息。说话一板一眼,声音很低,很有礼貌和风度。后来,就一直没有见过面,只是偶尔在微信里看到彼此发的各类文章。从中了解到,他退休后还一直在忙碌,而且涉略广泛,博学多识。</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缘分是挡不住的四季风。一个学术会议上偶尔发现主席台上讲话的正是多年没有见过面的朱振荣老先生。而且,我的手里还沉甸甸的捧着他会议上赠送到每个参会人员他新近出版的《望都县固店村村史》。于是,我又有进一步认识朱振荣老先生的机缘。</p><p class="ql-block"> 不久,他热情地又送我新出版的《我的“三农”“情怀”》一书,并请我谈谈对此书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期间我们见面深谈了两次,觉得这部书应该是老先生三十年多来对“三农”的厚爱和情结,同时,也是对自己大半生的思考和总结。开始我有些踌躇,因为没有在农村居住过,对农业应该是一窍不通。但是,通过和老先生的谈话,深深地感到他对他所说的“三农”是太挚爱,太深沉,并且太执着的几乎令别人不可思议。渐渐的我不知不觉被他默默地感动了。于是,我决定好好拜读这部厚厚的有关“三农”的书籍之后,来写一篇读后感,以表示对老先生的敬仰和他对我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三农”呢?我上网查了查,原来“三农”是中国特有的政策概念。它指的是‌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核心领域,以及三者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打开这部厚厚的带着朱老炽热情感的《我的“三农”“情怀”》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随着字里行间不断深入,我渐渐的仿佛一步一步走近这位看上去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的让人肃然起敬,学识渊博的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他虽然出自农村,但是,真正把心根植农村把情撒入“三农”却还是他下乡蹲点开始的。有的人下乡可能是走过场,或说是工作的临时需要。而他却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把整个身心都扎根于乡土里的。他对下乡的村子了如指掌。全村多少人,多少亩地,多少眼机井,多少头牲畜,多少台播种机、打麦机,这样说吧,甚至全村多少口锅灶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正是这样,他才能够写出好的调研报告,好的文章,好的教材。不但给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指导性第一首资料和建设性提案。而且,对三十年来的保定农村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撰写了约42万字的两部著作:第一部是《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部是《‘三农’工作——永恒的主题》。这两部关于“三农”问题的著作得到了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并由两个非常有份量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新华社出版社”出版,而且分别荣获保定市社科研究成果专著二等奖和三等奖。另外《保定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入选《人民日报》新闻事业培训教材等。在1983年他作为保定地委农工部的新人就编撰了五万字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讲课纲要》的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教材,收到良好检验效果后并在全省发行学习。</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来情怀,三十年来发奋图强,他边学习边实践。同时,他还是学习钻研《资本论》正确应用的为数不多的领导干部之一。正如一位老领导评价他是:“说话不多,干事不少,默默耕耘,从不作秀……真正做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实践相结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求真务实的好干部。尤其他1984年调任保定地委农工部以来,他更加如鱼得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他担任农工部领导以后,他仍然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实事求是为原则,科学决策为魂的办事方针。敢为人先,正如河北日报资深记者徐德润老先生评述他的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可以从他在保定“三农”中创造的十个第一便可知晓他的突出表现和贡献。对此,他先后被授予河北省农工系统“十佳农村工作干部”、“优秀农工部长”、“保定市直机关“优秀人民公仆”等荣誉称号。2010年10月1日因被《中国基层党建网》和《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评选为“中国骄傲之星——共和国杰出贡献人才”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光荣出席了庆功大会,并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远的亲切接见,被授予“中华娇子”、“中国骄傲之星”、“共和国杰出贡献人才”三枚奖章和锦旗一面。原保定地委副书记、保定市政协主席贾瑞增作为老领导看过朱振荣的《‘三农’工作——永恒的主题》后评价的可以说非常经典准确,概括总结非常到位。这不仅仅是对他撰写著作的评价,也是对他工作的认可和人格的高度评价。此评后来被新华社出版社出版此专著时载入一并发行。他是这样写的:“我觉得可视为是一部文献巨著。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编撰这样的书,但缺乏农村基层干部的个性化的生动实践经验;有关理论家可以写这样的文章但缺乏农村的阅历与砺炼,纯理论的东西往往缺乏说服力;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总结经验写出这样的书,但缺乏理性的反思与理论的观想。而作者集国家政策、时代背景、理性认识、生动具体的个人实践与一炉,实勘可贵。……不认认真真做人做事是搞不出这样一部跨越几十年的大部头作品的。”原河北日报住保记者组组长、资深记者徐德润也给予朱振荣很高的评价说他获得“优秀人民公仆”等荣誉称号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保定市农工委副书记霍林在《保定日报》撰写文章《三十年汗滴禾下土》称朱振荣先生著书立说是栽下了一棵杜仲树。</p><p class="ql-block"> 杜仲树全身都是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由此可见朱振荣先生的著书立说具有的份量和价值。其实,他本人何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三农”研究和发展的一棵杜仲树呢?</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子凡茶道(李翠婷原网名微笑风铃)。民主党派,《保定茶道网》主编,保定茶道文化传播中心资深茶道讲师,有声演播师,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研究员,荣获202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喜马拉雅“民间辩手”奖,《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保定作协会员。保定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政协委员,《美篇》加精作品141篇,阅读量超155万大关。多年来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580多篇,网络3000多篇,散文集《茶里茶外》受到国内社会各界欢迎与好评,并成为众多人们的枕边书。以微笑风铃笔名发表的《儿子福兮?祸兮?》网络小说发表于晋江文学网,并上百度百科。培训茶艺师200多名,“快手”“抖音”及喜马拉雅等视频、音频茶文化播出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受邀参加万人品茶评茶分别荣获“达人”、“高手”、“精英”等称号。现场茶道讲座5000多人次,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乐凯集团、北国商城、部队医院、银行、房地产等大型企业及学校、社区与寺院等多家单位纷纷邀请讲座,并多次举办公益讲座课堂,正像她的网名子凡茶道乃老百姓的茶道,深受人们喜爱和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