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心愿

Cjf

<p class="ql-block">6月11日,3连战友鲁茂信(3连人给他的雅号叫老兵)携女儿专程来上海看望杨国权。</p><p class="ql-block">鲁茂信,1949年出生河南,1968年入伍到黑龙江,1971年3月从沈阳军区炮十师集体复转到60团。当时分来3连的有5人,除了鲁茂信,其他四人是轰动一时的“董存瑞班”的战士。由于鲁茂信先回了一趟家乡,所以比董存瑞班四战士晚到3连。</p><p class="ql-block">老兵此次来上海,是为了了却多年的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话说半个世纪前的1975年初春,老兵三岁的女儿和另一个同龄小孩一起在井边玩,春寒料峭,井周围的冰还未融化,小孩哪里知道危险就在眼前。适逢大老宋家属正往井台这边走来,在不远处看到这两个孩子,走着走着猛然发现只剩一个孩子了,宋嫂立刻意识到孩子掉井里了,于是大声呼救。杨国权当时在宿舍睡觉,有人跑进屋告诉他外面的情况。杨国权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井边。井边围了一圈人不知所措,井口因为有冰而狭小,身材高大的人下不去井。这时杨国权自告奋勇下井救人,他的身材较瘦小,抓着井绳就下去了。井水已经淹没了孩子,杨国权把她捞出水面,见孩子不省人事,他急中生智,把孩子背卧在自己大腿上,然后不停地拍她的背,直到孩子吐出水来,“哇”的一声哭出来,才赶紧把孩子送出井。</p><p class="ql-block">杨国权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一瞬间的决定拯救了一个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p><p class="ql-block">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老兵当时一无所知,他所在的机务排正在大地里春耕呢,事后得知事情经过,对杨国权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从此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几年后知青陆续返城,八十年代老兵一家也返回到家乡河南商丘。从女儿记事起,老兵就经常告诉她,上海有她的救命恩人,一定要知恩图报。</p><p class="ql-block">他曾联系王冬生打听杨国权下落,那时王冬生还在哈尔滨,与战友也没联系,在那个通信设备匮乏的年代,找个人太困难了。</p><p class="ql-block">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老兵白发苍苍已进入古稀之年,然而他要带女儿看望救命恩人的心愿始终不变。</p><p class="ql-block">6月11日,老兵父女从河南乘高铁风尘仆仆来到上海,王冬生夫妇去火车站把他们接到事先安排好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6月12日,老兵父女与杨国权夫妇及王冬生夫妇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老兵腰板笔挺,不减当年军人风范。</p> <p class="ql-block">当年溺水被救的小女孩也年过半百啦。</p> <p class="ql-block">杨国权自2016年车祸至今已十个年头了,现在精神状态很好,走路、说话正常,只是语速慢点。他的记忆力也正常,特别是对早年的事情记忆清晰,救孩子的经过能娓娓道来。当初严重的车祸差点要了他的命,现在居然恢复得如此好,真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舍身救人理应得到老天爷的眷顾。</p> <p class="ql-block">小丁含辛茹苦近十载,照顾杨国权可谓是呕心沥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 <p class="ql-block">6月13日,我们六人与老兵父女在江南邨相聚。</p> <p class="ql-block">曾经在黑土地上战天斗地、同甘共苦的战友,今日相见格外亲。大家谈笑风生,话语中再现往昔峥嵘岁月里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老兵还清晰记得,有一年他评上先进,上报的优秀事迹材料是王云芬所写,老兵女儿风趣地说,爸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王姨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席间我们了解到,老兵妻子患病十几年,卧床不起且阿兹海默,儿女们要上班,基本都是老兵在照顾,而他自己也脑梗三次,心脏两个支架,现在走路都不太稳。他说要不是照顾妻子,早就来上海了,现在妻子已离世,他就可以完成多年以来的心愿了。</p> <p class="ql-block">听他一席话,我们对老兵肃然起敬。心怀感恩之人,心中都充满善意。他照顾病妻十几年如一日,他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他是品行兼优的好男人。</p><p class="ql-block">我们还了解到,老兵有三个儿女,她女儿生有两个男孩,他大儿子在北京工作,生有一男一女,小儿子在老家生有两个男孩,真可谓儿孙满堂,家族兴旺。</p><p class="ql-block">祝愿老兵晚年生活像夕阳般绚烂多彩,尽享天伦之乐,安康喜乐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