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师分会一、三大组于2025年5月23日在莘城公寓社区活动室召开了以“百年主沉浮,追思忆前辈”为主题的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莘城公寓社区活动室内,“新四军军歌”响亮,“百年主沉浮,追思忆前辈”的会标展现在室内电视机屏幕上。</p> <p class="ql-block">5月23日,本以久晴的天气,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但14名一、三大组会员不惧风雨,陆续赶到了开会地点。</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开场前,一大组组长刘宁红同志说:我们这次座谈会能顺利召开,得益于莘城公寓社区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四师分会副会长李鲁平同志代表四师分会特意向莘城公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彭慧华同志表示感谢,并向社区赠送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共同出版的“新四军成立80周年纪念文集”一书和由李鲁平父母自费出版的画册。</p> <p class="ql-block"> 彭慧华书记表示,作为年轻的一代,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多关注新四军这段历史,学习新四军铁军的精神,秉承前辈的遗志,做好社区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由一大组组长刘宁红同志主持。她说:我们今天这个座谈会于5月召开,5月通常被称之为“红五月”。有一首经典的抗战老歌,歌名叫“五月的鲜花”,歌词中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他们曾勇敢的战斗不竭”而我们的父母前辈正是为了拯救垂危民族,用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他们,就是为了赓续前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 四师分会副会长李鲁平同志发言:我的母亲陈爱华,1921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县。1935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淮阴中学,由于封建家庭的阻挠未能进入中学学习,后去她大舅办的学校代课。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由荣高棠为团长的山东抗战移动剧团来到母亲的家乡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并组织抗日救国会,母亲被选为救国会副主任,进行发动青年,组织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下半年,母亲的二舅朱瑞率八路军第一纵队来到山东开展工作,朱家的亲戚与朱瑞取得联系后,母亲从亲戚那了解了抗战的形势。秋天八路军到达淮北地区,南进纵队叶道友大队长住进了外婆家。母亲得知八路军的到来,即要求参军,叶道友大队长让我母亲组织青年人去八路军的随营学校学习。1939年12月,母亲来到了八路军苏皖纵队随营学校学习,从此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母亲在随营学校努力学习,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于1940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从随营学校毕业后即投入到巩固革命政权、建设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中,先后担任区的宣传部长、妇女部长、区委书记、妇救会主任和县的妇联会主任,参加了解放淮安城等大小战斗,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新四军女战士。</p> <p class="ql-block"> 三大组顾一同志发言:我的父亲顾祝君,生于1925年2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泗洪县。1941年4月父亲经泗南县县委书记王光宇同志推荐进入淮北中学。因较早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于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0月因工作需要转入新四军四师,在泗南独立团警卫营二连仼指导员。后调到七分区政治部工作。在八年抗战期间,参加了1941年新四军33天对日反扫荡、泗县战役、碾庄阻击战,济南战役等多次战斗。泗县战役后撒往山东,调入抗大四分校高硏班任指导员。解放战争前夕丹阳前指工作结束后,即到上海军管会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一大组陈冰郎同志发言:我的母亲冯健,1923年生于安徽蒙城,9岁随父母逃荒至上海,在洋人开办的工厂当童工受尽了欺压。“8.13”淞沪战役爆发,母亲回到蒙城,参加了蒙城“青抗会”。1939年,母亲由当时地下党负责人邵光同志介绍,准备赴延安革命圣地,由于中途受阻,母亲一行人转而去河南永城麻冢集参加了彭雪枫所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母親参军后先后在海燕剧团、拂晓剧团工作,曾任拂晓剧团指导员,于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四分校成立后,母亲又到分校学习,由于成绩优秀,彭雪枫师长奖励她一个签着“自强不息”提字的笔记本和一支金芯钢笔。在拂晓剧团她是指导员,从政治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每一位剧团团员;作为演员她出演的每一个角色都为新四军的领导和战士们喜受。解放后当时新四军陈毅军长看见母亲还牢记母亲扮演曹禺剧作《原野》里女主“金子”的形象。母亲离休后,仍关注铁军精神的传承,动员并带领上海戏剧学院部分师生员工参加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师分会活动,母亲出任四师分会副会长。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抗战女兵,一个牢记彭雪枫师长“自强不息”教诲的人。</p> <p class="ql-block"> 三大组李明娜同志发言:我与父母晚年接触较多,他们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20年前父亲曾说,上海图书馆的讲座很不错,我即开始了时至今日上图讲座马拉松。近年来,我将父母留下的书籍全部搬回家,计划开启专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父母在时,我们常常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今后与他们留下的书籍面对面沟通,作为精神之传承之路径,也是身体力行的为孩子的阅读做表率。励志与父母一样保持终身学习状态,保持与下一代经常思想交流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三大组袁松华同志发言:我的母亲石丽,1922年年出生于安徽五河县的一个封建家庭。早年受过小学六年私塾五年的教育。母亲在青少年时代因家中的舅舅参加农民暴动被国民党残酷杀害,母亲更痛恨这个腐朽的社会。1937年,抗战爆发,母亲因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励志学古代花木兰杀敌立功。她说服了家中的父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泗县一区工作队。当时对敌斗争形势严峻,母亲经常与工作队的同志,在深夜,深入到敌战区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发动群众共同抵抗日本鬼子。1940年麦收季节,工作队队员,在敌战区帮老乡抢收麦子,因叛徒出卖,半夜鬼子进村四处叫嚣“抓女八路”,母亲同当时一道工作的区干部陈爱华拔出手枪,准备与日伪军决一死战。因敌人不明母亲的藏身之处,加上四周枪声不断,敌人撤走母亲才躲过一劫。抗战八年母亲经历了反动民团的反水哗变;日寇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叛徒的告密、追杀革命者的无耻丑态;也亲眼见到了战友们被敌人的炮弹炸死在壕沟里。母亲没有畏惧,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到抗战胜利。母亲离休后,尽管在战争年代留下一身病痛,但她对生活依然乐观开朗。2021年,母亲已百岁,她生病住进华山医院,在医院里仍关心国家大事,读报、唱红歌。建党百年之际,母亲以新四军百岁老战士的名义签名书信与习近平主席,习总书记及时给予回信。母亲说,在我百岁之年,习主席的回信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p> <p class="ql-block"> 一大组魏红同志发言:我的父亲魏守正,1921年出生于安徽蒙城一个私塾之家。3岁启蒙,11岁入县完中读书,在学校受当时地下党的教师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参加了蒙城青年抗敌协会,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之中。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共屠杀进步青年,激发了父亲参军报国的斗志。当年12月,父亲率十余名同学经过四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新四军游击队豫皖苏根据地的新兴集,受到彭雪枫司令员的热情接待。1940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彭雪枫司令员以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1941年6月,父亲被选送到抗大四分校学习,在校期间,父亲多次聆听彭雪枫司令员的讲课,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从抗大四分校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毕业后被安排在淮北苏北边区司令员赖毅首长身边工作,曾先后在新四军11旅、淮北军区7分区司令部任技术书记、作战参谋、指导员等职务。父亲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抗敌斗争中,多次立功受奖。父亲离休后积极参加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师分会的讲师团,到各中小学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我随四师分会赴江苏盐城参观学习,将父亲珍藏了几十年的抗大四分校毕业证捐赠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以弘扬革命前辈的光辉历史,传承铁军精神,<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p> <p class="ql-block"> 三大组石平平同志发言:我的父亲石刚,1924 年出生在江苏泗洪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了“觉醒—奋斗—传承”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苏皖边区新四军、日伪军、国民党三股势力交错,父亲亲眼所见匪患横行,高额不下的赋税,日伪军的凶残,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而八路军、新四军为了民族、为了劳苦大众解放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父亲,15岁时毅然决然参加新四军。1940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八路军山东军政干校学习;出校门后到新四军四师做宣传工作;历任区委书记、游击大队政委,组织武装斗争,抗击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武装,参与并组织了车门山、马公店、上塘集等战斗。</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中共中央华东局抽调科以上干部支援教育事业,父亲也因读过五年私塾,被组织选任上海市五一中学、晋元中学校长,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后的30至40年的时间,一直在“缅怀与传承”革命事业,到晋元、淮北等中学宣讲革命前辈的事迹,撰写回忆录,《文汇报》在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时,整版登载了记录我父亲的事迹“革命记忆为教育注入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父亲毕生爱党、爱国家、爱人民,是我们永远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发言结束后,由三大组袁松华同志指挥,大家深情地演唱了《骑士》和《再唱父亲的歌》两首歌曲。</p> <p class="ql-block"> 座谈结束后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本篇由刘宁红撰写,魏红编辑,感谢沈青,吕沪提供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