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一段跨越山河,涤荡心灵的雪域行迹</i></b></p> <p class="ql-block">“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诗中的畅快淋漓,或可比拟今日自林芝向拉萨进发的心境。第九日的晨曦,我们辞别“雪域江南”林芝,向着心中的圣城拉萨启程。这不仅是一段地理的迁徙,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充满了对未知风景的期待与对雪域文化的探寻。自尼洋河畔的晨雾晓霭,至巴松措的碧水深幽,再到米拉山隧道的现代奇迹,直至布达拉宫的辉煌夜色,每一帧画面,每一次心跳,都预示着这将是充满新奇与感悟的一日。</p> <p class="ql-block"><b>晨光熹微辞林芝,雾霭朦胧锁尼洋</b></p><p class="ql-block">六月十六日,清晨七时四十分,林芝的天空尚带着几分未醒的空蒙,淅淅沥沥的小雨如丝般飘洒,空气中弥漫着十二度的清冽。我们乘坐着青A90963大巴车,载着满怀的依依惜别之情,缓缓驶离这座给予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城市。车轮碾过湿润的街道,每一次转动都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不舍与对前路的憧憬。</p><p class="ql-block">行至八一中学附近,恰逢莘莘学子迎着晨光走向校园,他们的身影为这微雨的清晨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气息,车速也因此变得从容而缓慢。林芝城郊,一片片整齐的蔬菜大棚在雨中更显青翠欲滴,那是高原人民勤劳耕耘的缩影,是生命在雪域高原绽放的礼赞。车窗外,尼洋河如一条泛着幽蓝光泽的玉带,蜿蜒流淌于河谷之间,它以母亲般的慈爱,无声地滋养着两岸的青稞与油菜。河谷两侧,自半山腰以上,尽为飘渺的浓雾所笼罩,远山如黛,近树含烟,构成一幅流动的写意水墨长卷,真正是“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令人心醉神迷。</p><p class="ql-block">大巴车平稳地驶上了雅叶高速,车速提升至每小时八十五公里左右,窗外的景物开始飞驰。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境内的高速公路全程免费通行,这无疑为自驾或乘车游览雪域高原的旅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显著降低了旅行的经济成本,体现了国家对边疆地区发展的关怀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b>探幽巴松措圣湖,心醉碧水千年木</b></p><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四十分,我们抵达了久负盛名的巴松措游客服务中心。购票之后,便怀着一份虔诚与期待,踏上了探访这片高原圣湖的旅程。巴松措,又名措高湖,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是藏东地区最大的冰川淡水堰塞湖之一。它静卧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上游那幽深险峻的峡谷之内,主要依靠湖区充沛的降水与纯净的冰川融水补给,方才成就了这一泓碧波荡漾的高原明珠。</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巴松措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三大不可错过的奇观:碧水环绕、遗世独立的湖中岛,澄澈如玉、色泽多变的绿色湖水,以及岛上那座承载着深厚信仰、古老而神秘的寺庙。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巴松措独有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然而,于我而言,最让我心醉神迷、情有独钟的,却是那湖心岛上矗立着的千年青冈树、挺拔的藏川白杨以及众多不知名的古树。它们虬枝盘曲,苍劲古朴,仿佛是时光的忠实见证者,在风雨剥蚀中傲然挺立,静默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沧桑。轻抚那粗糙而温润的树皮,仰望那奋力伸向蔚蓝天际的枝干,一股对生命力的由衷敬畏与对历史深邃的遐思油然而生。这些古木不仅仅是植物,更是有灵性的存在,它们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了巴松措不可或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在景区外的遂州蜀香餐厅享用了午餐。几道家常川菜,麻辣鲜香,味道颇为地道可口,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及时补充了能量,也为这趟圣湖之旅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b>高原行车悟道深,雪域精神砺我心</b></p><p class="ql-block">午后二时三十分,大巴车驶入了工布江达高速服务区,我们在此进行短暂的休整。服务区四周,群山巍峨耸立,沉默而庄严,仿佛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巨人;不远处的尼洋河依旧静静流淌,碧绿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陪伴着我们一路向西。在这壮丽雄浑的自然背景下,服务区内一个红色的宣传台显得格外醒目,吸引了我们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宣传台上用遒劲有力的大字书写着:“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几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标语,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暖流,瞬间注入心田,激荡起层层涟漪。连日来,在雪域高原的旅途中,类似的标语屡见不鲜,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更是一种信念的庄严宣告,一种意志的顽强锤炼,一种境界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p><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些字句,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老西藏精神”,是无数先辈们在这片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的土地上,用青春、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所铸就的一座不朽丰碑。它所蕴含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品格,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升华为一种普世的价值。我想,这不仅是描绘今日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应秉持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畏艰难,勇毅前行。</p> <p class="ql-block"><b>飞虹穿云米拉山,天堑从此变通途</b></p><p class="ql-block">下午四时许,我们的大巴抵达了邦杰塘服务区。此地海拔已悄然攀升至四千五百米,车窗外展现出一派广袤无垠的高原草甸风光,成群的牦牛如黑色的珍珠般悠闲地散布其间,低头啃食着鲜嫩的牧草,构成一幅宁静和谐、充满生机的高原牧场景象。稀薄的空气让我感受到了一丝轻微的高原反应,心跳比往常略快,呼吸也稍显急促,这正是雪域高原给予每一位远方来客的独特“问候”,提醒着我们正身处世界屋脊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在邦杰塘服务区稍作停留后,车辆继续前行,不久便开始穿越举世闻名的米拉山隧道。这座隧道平均海拔高达四千七百五十米,其中我们所通过的单向隧道长度达到了五千七百二十七米。当车辆驶入隧道深处,窗外的光明被隧洞内柔和的灯光取代,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米拉山隧道的建成通车,无疑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中国基建实力的辉煌展现。它于2019年4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不仅标志着国道318线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的全线贯通,更以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的身份,将昔日需要艰难跋涉一个多小时、长达十八公里的翻山越岭险途,缩短为仅需短短几分钟便可轻松通过的五点七公里平坦通途。真可谓“一隧穿山,天堑变通途”。这不仅仅是交通出行时间的极大缩短和安全性的显著提升,更是国家力量与建设者们非凡智慧、辛勤汗水的结晶,深刻地改变着雪域高原的交通运输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p> <p class="ql-block"><b>暮色初降抵拉萨,圣城夜语布宫祥</b></p><p class="ql-block">傍晚六时十五分,当夕阳的余晖尚未完全隐没于天际线,我们的大巴车缓缓驶抵拉萨检查站。经过井然有序的面部扫描安全检查程序,我们顺利进入了这座魂牵梦萦已久的圣城——拉萨。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圣与庄严气息,长途跋涉的疲惫在抵达目的地的喜悦中悄然消散。</p><p class="ql-block">进城后不久,热情的导游小高便引领我们来到一家名为“羊尚人家”的餐厅享用晚餐。餐厅内部空间宽敞,还设有一个小型的舞台,似乎会有表演。店家为我们送上来的菜品,如烤鱼、烤羊排等,摆盘精致,食材新鲜,在灯光下显得颇为高端大气。店家还特意赠送了一瓶当地特产的色日金贡酒,盛情可感。然而,或许是南北口味的差异,抑或是连日行程对味蕾的影响,这些看似丰盛的佳肴并未完全契合我们的口味偏好,略感一丝小小的遗憾,但也真实记录了旅途中的点滴体验。</p><p class="ql-block">晚上八时二十分左右,我们顺利入住预订的西藏岷山民族饭店。将行李稍作安顿,便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结伴前往布达拉宫广场,期望一睹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在夜色中的巍峨风采,完成一次期待已久的“打卡”。</p><p class="ql-block">刚抵广场,眼前的景象瞬间令人屏息震撼:深邃的夜幕之下,雄伟的布达拉宫在精心设计的璀璨灯光的映照下,通体散发出圣洁而耀眼的光芒,宛如一座悬浮于天际的琼楼玉宇,神圣不可侵犯。与其遥遥相对的,是广场北侧同样灯火辉煌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它静静矗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新生。广场的东西两侧,悬挂着国家领导人的巨幅画像,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亲切。此刻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本地的市民悠闲地散步、拍照留念,享受着这美好的高原之夜。广场正中央,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夜风中猎猎飘扬,两名身姿挺拔的解放军战士如青松般稳健地守护着国旗,他们的身影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而令人安心。</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让我深切感受到拉萨的夏夜是如此的宁静,如此的祥和。白日的喧嚣与尘世的纷扰似乎都已沉淀、消融,只留下一种沁入骨髓的安宁与源自信仰的神圣。这便是拉萨独有的魅力,让人心生敬畏,也让人倍感亲近。</p> <p class="ql-block"><b>藏家新语暖归途,扎西德勒情意长</b></p><p class="ql-block">夜游布达拉宫广场归来,送我们一行返回下榻宾馆的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小伙子。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流利标准,几乎听不出任何口音,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淳朴的礼貌与真诚的亲切,让人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在返回饭店的短暂车程中,我们与他轻松地攀谈起来。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家中饲养着一百余头牦牛,通过科学养殖和辛勤劳动,每年的家庭收入能达到三十余万元人民币。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如同一扇小小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代藏族牧民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扶持,生活日益改善、走向富裕的生动图景。他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份满足感与幸福感是如此真实而富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听着他的讲述,我不禁心生感慨:这或许就是今日雪域高原上,一个普通藏族同胞家庭的真实生活状况吧!在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在他们自己勤劳双手的耕耘下,藏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感与获得感实实在在地写在了他们的笑容里,体现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这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变迁,更是整个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p><p class="ql-block">抵达饭店门口,我们与这位友善的藏族小伙互道感谢与道别。一句温暖而真挚的“晚安,扎西德勒!”,为这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一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句吉祥如意的祝福,也承载着我对这片神奇土地和淳朴人民的深深敬意与美好祝愿,情意绵长,余味悠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