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环岛游西西里之前,我对巴勒莫 Palermo 知道得很少,听到的大多为负面信息。到了巴勒莫以后,才发现这座古城充满了活力和魅力。长达2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尤其在建筑、艺术、音乐及美食等方面。更没想到巴勒莫还拥有多座世界遗产建筑!<div> 巴勒莫是西西里首府,位于西西里岛的西北部,濒临第勒尼安海。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曾受到诸多帝国豪强的青睐争夺。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先来到这里建城,尔后的1000多年,接踵而来的是迦太基、希腊、罗马、拜占庭人等。九至十一世纪,阿拉伯人统治了西西里,立巴勒莫为首府。1072年诺曼人逐走阿拉伯人,建立了西西里王国,巴勒莫仍为首府。诺曼人统治下的西西里王国长达700多年,直至1816年。至今在巴勒莫老城仍能追寻到众多古帝国文明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div>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区的贝里尼广场,看到这个貌似穆斯林清真寺的建筑,外观呈方正箱型结构,阿拉伯风格城垛,圆弧拱窗,屋顶上方立着三个很显眼的红色球体状拱顶。这座很独特的建筑引起了我们的瞩目。在大门口读了“介绍”,方才晓得这是圣卡塔尔多教堂 Church of San Cataldo,一座建于1160年的天主教堂,融合了阿拉伯-拜占庭-诺曼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当时诺曼人统治时期很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还读到:2015年,圣卡塔尔多教堂与巴勒莫地区共九座阿拉伯-诺曼风格建筑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群体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巴勒莫大教堂,三座教堂,两座宫殿及一座石桥,还有附近的蒙雷阿勒及切法卢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我们前一天刚去过蒙雷阿勒大教堂,着实被其精湛无比的拜占庭马赛克艺术震撼!未曾想到的是巴勒莫拥有如此之多世遗建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蒙雷阿勒大教堂更多信息,请阅拙文<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cn/5dj6oll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世遗游记】西西里蒙雷阿勒大教堂:一座信仰与艺术的建筑丰碑</a></p> 走进教堂,发现圣卡塔尔多教堂内殿全是裸露砖墙,像是未完工的毛坯建筑。据说,这座教堂由当时西西里国王威廉一世的大臣创建,但不久他遇刺身亡,教堂的内部装修就此不了了之。或许当时的诺曼人就偏爱这种简单、未加雕饰的风格吧。 <div> 教堂内殿的尖拱是阿拉伯建筑中常见的风格。列柱的雕饰像是模仿希腊建筑柯林斯柱头,相当精巧,每根柱头上雕缕的花纹都不尽相同。</div> 拜占庭-阿拉伯风格的缕金马赛克地饰,很精致细腻。 抬头看,列柱支撑的三个拱顶显得粗犷,独具特色。 圣卡塔尔多教堂不大,其阿拉伯-拜占庭-诺曼建筑风格的融合,令人印象深刻。 紧挨着圣卡塔尔多教堂是阿米拉廖圣母教堂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mmiraglio. 这是一座天主教堂,建于1143年,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阿拉伯-诺曼巴勒莫、切法卢和蒙雷阿勒大教堂的一部分。 阿米拉廖圣母教堂的外观装饰,表现了伊斯兰建筑对诺曼西西里文化的影响。18世纪以后改建的门庭又融合了巴洛克风<div>格。</div><div> 值得一提,现在阿米拉廖圣母教堂兼作巴勒莫阿尔巴尼亚侨民礼拜堂。他们用希腊语和阿尔巴尼亚语,按照拜占庭礼仪进行礼拜仪式。巴勒莫有比较集中的阿尔巴尼亚侨民社区。15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巴尔干地区,大批阿尔巴尼亚人纷纷流亡至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尤其在巴勒莫形成比较大的宗教文化社区。至今他们仍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习俗,成了巴勒莫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div> 教堂侧面是阿拉伯风格的钟楼,这里是教堂的主要入口。 可惜,中午教堂关门,我们未能入内参观。后来在网上看到了大殿内的拜占庭风格马赛克墙饰,非常精湛。 随后,我们来到巴勒莫大教堂——巴勒莫最主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群体组) 世界遗产之一。<div> 巴勒莫大教堂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座气势庞大雄伟的建筑,融合了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标记。最早这里是拜占庭教堂。9世纪阿拉伯人统治巴勒莫后,拜占庭教堂被改建成清真寺。1185年,诺曼巴勒莫大主教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大教堂,部分拜占庭教堂、清真寺的精粹被保留了下来。后来的几个世纪,这座中世纪大教堂又经历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加进了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一座多样风格的建筑物,集拜占庭-阿拉伯-诺曼-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于一体。</div> 巴勒莫大教堂的外墙主体结构为阿拉伯-拜占庭-诺曼建筑风格,诺曼罗马式城垛,阿拉伯风格的连墙盲拱墙饰,拱顶则为巴洛克风格。 阿拉伯风格的连墙盲拱,像是窗户,又非窗户,具有艺术独特性。 大教堂的门廊揉合了精巧雕缕的罗马式山墙与哥特式拱门。 哥特式兼阿拉伯风格的钟塔。 大教堂的这一端最能体现阿拉伯-诺曼风格结构。因处于维修阶段,道路被阻,我们没来这一边。(此为网图,致谢原作者)。 大教堂门廊融合了哥特式尖拱与粗犷的诺曼罗马式绳索造型。尖拱上方是精致的拜占庭马赛克圣母肖像。 大教堂内殿相当庞大,整体构造简洁明朗。18世纪大教堂内殿进行了重大改建,引入新古典主义风格,改变了原有的阿拉伯-拜占庭-诺曼建筑风格,与大教堂外观的风格亦截然不同。这就是巴勒莫大教堂不断变化,不断增添新元素的结果吧。 登上狭窄的旋梯,来到大教堂露台,这里可以近距离欣赏诺曼罗马式城垛,还有一排精美别致带圆顶的巴洛克式窗。 <div> 再登上楼顶,眼前就是这座巴洛克式穹顶。1785年大教堂改建后添加的新穹顶彻底改变了原有诺曼罗马式的建筑几何特征,为大教堂加添了新元素。当时天主教会将巴洛克风格视为赞美上帝的艺术表达典范,因此巴洛克风格得以盛行。</div> 俯瞰巴勒莫大教堂广场。 远眺群山环抱的巴勒莫城区,还有广阔的第勒尼安海。这里曾被歌德描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海角。 走出大教堂,看见这辆游行花车上竖着圣罗莎莉亚雕像 Sainta Rosalia。在巴勒莫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是1624年间,巴勒莫爆发瘟疫,圣罗莎莉亚的幽灵出现在一位猎人面前,她对猎人说将她的遗骸带到巴勒莫,绕城三周,便会结束瘟疫。猎人如实做了,结果瘟疫真的结束了。从那时起,圣罗莎莉亚被尊崇为圣人,巴勒莫的守护神。每年7月15日左右,巴勒莫举行为期一周的庆祝活动,通常以盛大的游行和烟花表演纪念圣罗莎莉亚。 巴勒莫大教堂广场上竖着这座石雕,纪念圣罗莎莉亚战胜瘟疫恶魔。 离开巴勒莫大教堂这座“万国”建筑丰碑,我们来到马西莫大剧院 Teatro Massimo。建于1897年,马西莫大剧院并非是意大利最古老的歌剧院,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La Scala 相比,晚建100多年,属儿孙辈了。但是它享有意大利最大“Massimo”歌剧院之誉。Massimo 在意大利语里表示“最大”的意思。 马西莫大剧院标志了巴勒莫城市建筑的新纪元,其设计风格为新古典主义,融入了阿格里真托 Agrigento 的希腊神庙元素,气势宏伟壮观。<br> 顺便说一下阿格里真托的历史背景。公元前5世纪,西西里是大希腊地区的一部分。古希腊人在阿格里真托的山谷里建造了规模庞大的神殿建筑群。其中康考迪亚神殿 Temple of Concordia (下图)为希腊境外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腊建筑。 位于西西里南部阿格里真托山谷里的康考迪亚神殿遗址。不难发现马西莫大剧院的设计借鉴了康考迪亚神殿的古典风格。 我们原打算参加大剧院的剧场导览,但错过了时间,只得作罢。正准备离开时,在草坪上看到了威尔第雕像,弥补了失望。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是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我最喜欢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写了28本歌剧,其中以《纳布科》Nabucco、《弄臣》Rigoletto、《游吟诗人》Il Trovatore、《茶花女》La Traviata、《阿依达》Aida和《法尔斯塔夫》Falstaff 最为出名。100多年后的今天,威尔第的歌剧仍深受歌剧爱好者的欢迎,经久不衰。这就叫经典吧!<div><div> 1897年马西莫大剧院建成后首场开幕式演出便是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 </div></div><div> 我们坐在草坪边,欣赏着这座美丽的大剧院,欣赏着威尔第雕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Va, pensiero”...!</div> 大剧场附近,一对老夫妇挽着手,逛街蹓跶,很悠闲的样子。 继续街游,边走边欣赏沿街的建筑,有的精巧别致,巴洛克风格;有的年久失修,疑遭遗弃。巴勒莫似乎也不在乎,把美的、丑的全“晾”你眼前,极其真实,未经修饰,不加掩盖。这大概就是巴勒莫的魅力之所在。 不知不觉走到了四角广场 Quattro Canti。这是巴勒莫老城中心。四角广场建于17世纪初,以广场四个角落四座巴洛克式凹形立面建筑著称。四栋建筑各有一个喷泉,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栋建筑上还筑有西班牙君王、盾徽以及巴勒莫女守护神雕像。四角广场记载了巴勒莫的辉煌历史。 不过,最吸引人的是四角广场充满激情活力的氛围。这里早晚永远是熙熙攘攘,人流不断。街头艺术家聚集广场,用歌声和表演为当地人和游客带来欢笑和娱乐。看到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节拍旋律,对扭舞动起来。古城的魅力融合了现代的活力,很热闹,很有感染力。 距四角广场不远是总督府喷泉 Praetorian Fountain。16世纪,巴勒莫总督府从弗洛伦萨人手里买下这座巨大的喷泉,安置于广场。喷泉的雕塑代表了十二奥林匹亚神(希腊万神殿的主要神祇)。<br> 据说,18、19世纪时这座喷泉被市民称为“耻辱广场”,倒并非是因为那些裸体雕塑,而是嘲弄巴勒莫市政府的腐败。 <br> 我们去时,广场建筑及喷泉都在维修中,有些破相。 这里是巴勒莫的主街,又是一条美食街。巴勒莫的活力在这里继续扩展延伸...。马路两边饭馆小吃林立,前来觅食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空气中飘拂着多种混杂、不太熟悉,但又很刺激感官的香味。这就是巴勒莫美食吧,它融合了希腊、诺曼、北非及其他地中海地区的美食特点,贴切地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美食文化多样性。 一路过去,不断有人递过菜单,盛情邀客。看到这家鱼馆的红鱼标记尤为可爱,我们走了进去。 坐下,姑娘服务员很热情耐心,向我们介绍了菜单。我们先点了开胃菜:一个带有薄荷柑橘味的红虾鞑靼,底下一层是芒果;另一个是细香葱和青檬汁拌的三文鱼鞑靼,底下是鳄梨。新鲜香甜,异国风味,绝对好吃!<br> <div> 主菜我点了特拉帕尼风味酱汁意式面,配红金枪鱼鞑靼拌有金枪鱼鱼子酱、罗勒酱,面上还洒了一层杏仁片。老公点了一个海鲜汉堡,直喊好吃。我呢,还是喜欢我的意式面疙瘩,色香味俱全,说是一场感官的享受,绝不过分。 </div> 饭后继续街游,在主大街看到这家博物馆,门廊上悬挂着一面彩旗,上面黑体字醒目地写着:抵制黑手党 No Mafia。本想进去参观,但已到关门时间,我们只能草草地阅览一下概况。<div> 西西里黑手党起源于巴勒莫(19世纪),长期以来在政府、企业、商界、地产业方面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采用各种手段,贿赂腐蚀或恐吓(甚至暗杀)政客、法官和行政人员,向企业商店业主征收保护费等...。</div><div> 2004年巴勒莫兴起反黑手党运动,其中一项活动是鼓励企业拒绝支付黑手党勒索金。十多年来,这场活动削弱了黑手党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多的商界企业开始集体抵制支付“pizzo”。</div><div> 欣喜地看到巴勒莫在致力改变,尽力抹除黑手党对这座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联想起先前对巴勒莫无甚好印象,所以只安排了一天游。没想到这一天游彻底改变了我们原先对巴勒莫的看法。反黑手党运动更坚定了我们对巴勒莫的热爱! </div> 已是夕阳时分,卡拉港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下,热闹了一天,此刻一片宁静,海浪似乎也停止了击拍。然而,在岸边玩耍的孩子们依然活力冲天,不断的欢乐嬉笑声,又打破了这片宁静...。<div> 我们悠悠地漫步,回味今日走过看过的巴勒莫,心想:巴勒莫并不完美,但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多元文化使得这种魅力和活力得以永存!</div>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