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点击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东固红色屏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 明</p><p class="ql-block">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记忆,闪耀着永恒光芒。吉安市东固,以大山为屏障,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在东固与李文林部队会师。红军离开井冈山后,一路遭遇国民党围追,危机四伏,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一根洋火”,毛主席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根据地”。东固会师,让红四军绝境逢生,为创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陈毅有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早在1927年,李文林便在东固创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与第四团。他避开强敌锋芒,不树红旗,不挂招牌,“没有红色政权之名,却行红色割据之实”。依托民众在暗处组织生产,队伍在密林操练武艺,“秘密割据”模式如地下暗河,滋养着革命根系。东固因此被毛主席称赞为“李文林式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先后七次到东固,汲取革命实践养分。东固依托民众秘密割据的形式,为红四军提供了“飘忽不定”游击战术经验;李文林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也为毛主席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 。东固会师后,毛主席主持“东固会议”,力主“用游击战术对付敌人”,这一思想后来凝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宏图。</p><p class="ql-block"> 东固给予毛主席的不只是休整的营盘,也是思想淬火的砧台。毛主席称东固为“第二个井冈山”,其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地理复刻。井冈山高举红旗与敌人针锋相对,东固则以“不露声色的割据”藏兵于民,在白色恐怖中维系着红色血脉。陈毅笔下的“峰峦如屏障”,其屏障不仅在地势之险,更在模式之新,他为革命星火得以燎原留下了一个隐秘风口,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种更坚韧、更隐蔽的生存策略。井冈山与东固,一显一隐,一刚一韧,共同托举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雏形。</p><p class="ql-block"> 山势的屏障,更使东固成为红军一、二、三次反围剿的决胜之地。当年,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成为以东固为中心的红军反“围剿”主力部队。毛主席的诗篇“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第一次反“围剿”,黄公略将张辉瓒部队引诱至东固相邻的龙冈一带,趁着弥天大雾,全歼敌军9000人,活捉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黄公略指挥红三军从东固与泰和相邻的白云山头猛攻下来,首战歼灭敌军两个师,毛主席诗赞“飞将军自重霄入”,黄公略从此有了“飞将军”的美誉 。第三次反“围剿”,红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击溃敌军7个师,33岁的黄公略在东固遭敌机空袭,中弹牺牲,用鲜血染红了这块庇佑过他和红军队伍的铁血屏障。</p><p class="ql-block"> 东固的峰峦依然连绵耸立,如大地竖起的丰碑,铭刻着毛泽东、朱德、黄公略、李文林以及无数先烈在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印记,更铭记着一种深刻的历史智慧:护佑革命成功的屏障,不仅仅是天然的地势,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信念和依托民众的坚不可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2 0 2 5年6月1 4日写于吉安市老年大学赴东固红色游学途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