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再如烟

zzf

—扶风记行 总有一种原始的冲动,想回到过去看一看。 或许这种冲动就如古代那位无名的修辞学家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落叶归根。 如果是一片离枝的落叶,并不一定只落于树下,极有可能随风飘荡,无辫东西。而我们正是离开扶风这棵古木半个多世纪的那一片又一片。 如今回当年下乡的胡东村,不期然竟被导航带到了扶风县召公镇同名的村子里。但这里的乡亲照样热情似火,就如这六月的召公塬上热辣辣的太阳。 村民听说是当年知青回来了,奔走相告,聚拢的人越来越多,结果说出来的人名对不上,才知道是召公镇的胡东村。 尽管找错了村子,村民也要给我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甘棠遗爱雕塑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3>召公是周文王的三公之一,是个道德模范。去年在宝鸡植物园里看到召公甘棠树下为民办公的群雕,是个清廉的领导。</h3> 我们要去的胡东村在法门镇,这是过去建和,黄堆,法门三个公社的合一。 如今的法门镇已因法门寺出土盛唐文物闻名遐迩。 堆的本意是土山或土墩,看到黄堆的名字就很疑惑,一查果然是皇家陵墓,煌煌周原,神鬼同在。 顶着夏天的烈日,我们去了胡东,胡西,魏家,云南村,三驾村。 在法门镇胡西村,离胡东村近在咫尺。 太惊喜了,刚走进胡东村,常青就见到老熟人了! “这就是当年梳着长长帽盖子(大辫子)的常青么!” “常青回来咧!”85岁的老大姐拉着常青的手迟迟不肯松开。 村民们聚拢来,都要亲眼看看当年的知青。 大家兴奋的讲述着知青们当年的故事。 <h3>老人告诉常青,村里大多是上了年纪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h3> “告诉常虹,额就是当年的饲养员!” 村民说“代问王修田好!” 知青们住过的保管室旧址。 离开前,常青和大槐树合影。 来到云南村,这里是刘静插队的地方,见到老熟人立马攀谈起来。 执手相谈,朴实热情。 <p class="ql-block">魏东村是常青哥哥常庚插队的村子,老乡们都知道他,拉住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魏西村意外遇到魏拴虎,我们在毛巾厂共事了8年。他家有4个孩子,现在老两口在家颐享天年,生活富足安康。</p> <p class="ql-block">魏西村是郭凯军插队的村子,见到老会计和魏拴虎好亲切!</p> 进到老会计家,在炕边亲切攀谈。 <p class="ql-block">魏西村和王吕村隔沟相望,这里都是我们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p> 沟边土崖依稀可见当年的窑洞。 一定要走下沟里看一眼,当时的土沟光秃秃没有树木,荒凉干涸,几乎不长庄稼。现在绿树成荫,沟边割过的麦茬密密实实,一看就是好收成。 细看之下,路边麦茬中冒出茁壮的玉米苗。 现代化农业耕种,机械割麦同时播种玉米,大大提升劳动效率,减轻了农民劳作的辛苦。 丰盛的午餐是当年可望而不可及的美食。 餐桌上,老郭讲述当年下乡时吃西瓜被蜜蜂围观的盛况。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来,逝去的青春总似一抹淡淡的青烟,有时飘来,有时飘去,在平凡琐事中销蚀的几乎无影无踪。但这次回村,和故人相聚,畅谈欢笑声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忆渐呈眼前,</span>青春不再如烟,这或许也是落叶归根的另一种诠释。</p> <h3></h3><h3><b>诗曰:<br></b><b>抚青踏绿北山前<br></b><b>亦真亦幻近旧塬<br></b><b>总角方滴禾下汗<br></b><b>弱冠乃悟世事难<br></b><b>幸得乡老教稼穑<br></b><b>更兼村妇问饥寒<br></b><b>畅叙尽是青春事<br></b><b>于今皆作笑语谈。</b></h3><div><br></div><div>注:“总角”为古人年龄段,一般指13-14岁左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