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3日(周五)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群发出如下通知:</p><p class="ql-block">一、明外郭寻访2 ---沧波门</p><p class="ql-block">二、集合时间:2025年6月16日,14:00</p><p class="ql-block">三、集合地点:公交车36、87、89、90、93、180、181路石杨路永丰大道站</p><p class="ql-block">四、寻访内容:</p><p class="ql-block">1. 明外郭高桥门到沧波门段土城头遗迹。</p><p class="ql-block">2. 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外郭城”文保碑。</p><p class="ql-block">3. 外郭城沿线的民国抗战碉堡。</p><p class="ql-block">4. 沧波门遗址(沧波览胜)、白水河及白水河桥。</p><p class="ql-block">5. 在明外郭遗迹燕西线上行走2千米。</p><p class="ql-block">6. 栖霞区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外郭城”文保碑。</p><p class="ql-block">7. 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金陵驿旧址”文保碑,文天祥诗碑亭。</p><p class="ql-block">步行到达公交164、312路花港北路.迎福路站返程。</p><p class="ql-block">活动全程步行约5公里,大约2.5小时。</p> <p class="ql-block">备注:这次路程是“明外郭寻访1 ---高桥门”路程的约两倍,路边多处有围挡施工,路没有上次好走,再加上天气炎热,请各位志愿者老师斟酌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报名。</p> <p class="ql-block">炎热天气下的5公里,是我的双腿不能承受之远。决定不报名。但环京郊60公里的外郭土城墙遗迹,是我一直想走的线路。</p> 曾经有计划地分段行走过合围35公里的京城墙,因为娘家住中华门内的老门东,每天看到高大的城墙,就想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它到底有多长。那时我还不是城墙保护志愿者。 <p class="ql-block">几年前加入了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了解到明外郭城墙俗称土城头,因为城垣本体以丘陵、夯垒土为主。加之我自己居住在卡子门外土城头附近,因而行走外廓城成了心愿。无奈口罩期间在家闲坏了腿,现在走不了许多路。曾经开车通行过燕西路,但终归没有脚步走得扎实。</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特别高兴几位老师发起的“明外郭寻访活动”。特别不高兴自己走不动许多路。但可以关注土城头,关注老师们看到了什么,拍到了什么,说到了什么,去发现哪些是想深入了解的。</p> 【链接:卡子门位于秦淮区雨花门外,因清代收货物税在明代土城头设关卡得名。<div>雨花门是民国时期增辟的城门,因毗邻雨花台得名。 该城门1936年为贯通南京市区小火车铁路与江南铁路而开辟。20世纪50年代在拆城运动中被拆除,2009年启动复建工程并采用老城砖修复。 现城门由主拱门及两侧副拱门构成。】</div> <p class="ql-block">“文天祥过金陵驿”是我想深入了解的。为此摘编文天祥的故事;网罗南宋抗金、抗元的历史;梳理北宋、大辽、西夏、金、元、南宋、后金之间的爱恨情仇、相生相杀的因果关系。</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在明外郭金陵驿文天祥诗碑亭旁边的草坪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文天祥过金陵驿</span></p> <p class="ql-block">土城头附近的金陵驿,又名蛇盘驿,为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建,是当时建康府七处驿馆中最著名的官驿,属于上元县长乐乡管辖。1279年的深秋,战败被俘的文天祥在送往大都(今北京)途中羁留金陵驿两月有余,他在这里写下了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诗篇《金陵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合离宫转夕晖,孤雲飘泊复何依。</p><p class="ql-block">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p><p class="ql-block">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p><p class="ql-block">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过金陵驿时,南宋政权已覆亡半年有余,建康府(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 所以会说“旧家燕子傍谁飞”。他效忠的朝廷没有了,活着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因此势必“化作啼鹃带血归”。</p> <p class="ql-block">(土城头路边的文天祥诗碑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才貌伟岸的大丈夫文天祥是如何养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出生于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是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人,为文家长子。</p><p class="ql-block">有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眉目炯炯。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p><p class="ql-block">文天祥的大丈夫情结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参加进士考试,获得进士第一名(会员),继而在集英殿殿试,以洋洋洒洒万字答对论策。当时的宋理宗阅后大喜,亲点为第一甲第一名。二十一岁的文天祥状元及第!至此,士人入仁,精忠报国成为文天祥人生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其弟文璧与哥哥同年中进士。</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47年的生命中有44年生活在南宋与北元的交战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忠鲠不屈的文天祥</span></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忠鲠不屈,在朝中多次建言不被采纳,便自请免职回乡。后又屡升屡罢免。</p> <p class="ql-block">德𧙗元年(1275年),39岁的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知州任上(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元军攻破襄阳,长江上游告急。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幼的宋恭帝不知所措,向天下人发紧急诏书,召令天下兵马勤王,但“干戈寥落四周星”,没有一丁一骑入卫,连当时的丞相陈宜中都在外躲避不回朝𨑳。</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为此深感遗憾。竟把家里的全部资产作为军费,带领招募到的郡里志士万余人赴京入卫。僚属劝他不要自不量力,驱羊同虎斗。文天祥痛说:“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意思是说我吃的是朝廷的饭,就应该为朝迁去死。宋朝文官奉䘵极高,可以过上"衣食丰厚,声伎满堂" 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天祥还说:"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是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听说此事后而奋起。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p> <p class="ql-block">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说不打仗了,投降议和吧。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带着传国玉玺及降表到元军帐中议和。文天祥与元军主帅伯颜在皋亭山发生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而他在押往镇江的途中乘夜黑逃脱了。之后辗转江西、、福建、广州与元军周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皋亭山距离临安仅三四十里。位于杭州市的东北隅,拱墅、余杭和江干三区接壤处。]</p> <p class="ql-block">景炎三年(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南岭被元军将领张弘范的部下抓获。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不行跪拜之礼,张弘范以客礼接见,同文天祥一起入崖山,逼文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天祥没有写招降信,写了一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p><p class="ql-block">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p><p class="ql-block">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p><p class="ql-block">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张弘范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 “好人好诗。” </span>将其收藏,竟不再相逼。崖山海战后,南宋朝彻底灭亡,元军置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上,不失宰相之位。”文天祥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这就有了前面提到的1279年深秋文天祥过金陵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文天祥并不愚忠,也曾有活下去的机会,但被他的追随者破坏了,就象洛阳三千弟子救嵇康一样,不但没成,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span></p> <p class="ql-block">在京师文天祥得到"侍员殷勤、陈设奢豪"的接待。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降臣王积翁说:“南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于是派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始终不忍杀他,甚至同宰相议论是不是放了他。不凑巧的是,民间有人以文天祥的名义起兵反元,令忽必烈意识到文天祥放不得。1283年1月9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忽必烈还是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这时有人建议答应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同意。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 </p> 文天祥临刑时,向南方跪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历史评价: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南人无如天祥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孛儿只斤·忽必烈:是好人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不得不说一说南宋末年惠州知州、元初大臣文璧。</span></p> <p class="ql-block">文璧(1238.3.3---1298.11.21),南宋丞相文天祥弟弟。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与兄文天祥同登进士,因期间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回家尽孝,没能参加殿试,把机会留给了哥哥文天祥。</p><p class="ql-block">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文璧担任新昌知县,后官至惠州知府。德𧙗元年(1275年)和哥哥一起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入卫勤王。岂料大军还未进入临安府地界,三弟文璋送来消息,说家中祖母去世。文天祥和弟弟商议,让文璧回家代替死去的父亲,将祖母安葬。</p> 祥兴二年(1279 年) 在南宋灭亡的背景下,文璧为解救惠州百姓免遭杀戮,保全自己的家祀,献城归附。入元后,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等职位。元朝统一后第三年(1282年),加赠通议大夫,秘书卿,上轻骑都尉。元成宗大德二年卒,追赠雁门郡侯,谥号文惠。 <p class="ql-block">当文天祥在狱中得知弟弟文璧来到元朝做官,写下《闻季万至》。</p> <div>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br>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br>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br>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div> <p class="ql-block">文天祥是通透的,他没有任何责怪弟弟的意思,而是说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和义务,“悠悠白日横苍烟”的日子总要有人引领着过下去的。文天祥《狱中家书》中,有封写给嗣子文升时的信中也曾提到,“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给三弟信里边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可见,老大、老二、老三“三仁生死各有意”是亠家有意安排的。文天祥不愚忠,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也知道后世会如何评价他。作这文家长子安排好家人,不连累家人,从容就义。</p> 元至治三年(1323年),吉安郡学奉文天祥像于先贤堂,和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并列。文天祥少年时的理想,得以实现。<div>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在北平教忠坊建文丞相祠,岁时遣官致祭。 后庐陵也建文丞相忠烈祠。终明一代,宣城、温州、汀州、潮阳、五坡岭、崖山、大兴均兴建了文天祥的纪念祠堂。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经巡抚江西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华盖殿大学士陈循等奏请,按照《谥法》中“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的含义,代宗赐文天祥谥号为“忠烈”。 清道光年间,文天祥从祀于孔庙。</div> <div>【链接:文天祥没有子嗣,三个儿子在战乱中丢的丢死的死,因此弟弟文璧把儿子文升时过继哥哥。文升时在元仁宗时期,献《九经策》,授奉训大夫、集贤院直学士。 皇庆二年癸丑春(1313 年)代替朝廷巡视南海,至江西疾卒,后追赠大中大夫,蜀郡侯,谥文庄。】</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南宋与北元(蒙)的战争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南宋与北元(蒙)爆发战争,源起联蒙灭金。1233年9月,元(蒙)和南宋达成协议,双方一同举兵伐金。(1234年)的正月初十,宋理宗端平元年,宋元(蒙)联军攻破金朝最后的城池蔡州(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宋元(蒙)两军拆分金哀宗遗骨,各自回都举行盛大祭祀,告慰被金人侮辱过的先人。蒙古人更将金国皇族全部杀光,并且在金域全境展开了大规模屠杀,导致金国境内出现万里无人烟的惨状。</p> 按照事先约定,宋军和蒙古军在灭金后各自撤退。蒙古大汗窝阔台考虑到粮草不足、天气转热,将大军北撤至黄河以北,河南就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南宋这边的边疆在荆襄一带推进到了信阳(今河南信阳)、唐州、邓州一线。而当时宋蒙之间对河南的归属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br> 河南作为北宋三京所在,历来为南宋所重视。【北宋三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div>1234年(端平元年),三十岁的宋理宗迎来了亲政。他意图有所作为,主导了一场“端平入洛,收复三京”的北伐之战。</div> 战争结果南宋大败,蒙宋联盟破裂。1234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1235年春,元太宗遣皇子凉王阔端和曲出师攻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p class="ql-block">从1234年宋蒙决裂开始,至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灭亡结束,元朝(含蒙古帝国时期)攻打南宋时间跨度达46年,实际交战期约22年。蒙古因汗位争夺等原因,战争存在多次停战期。</p><p class="ql-block">关键阶段与战役:</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1234-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全面攻宋,双方激战6年,最终暂时罢兵。</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1253-1259年):蒙哥汗三路攻宋,战死于四川钓鱼城,蒙古陷入内乱。</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1268-1279年):忽必烈围攻襄樊6年破城,南宋防御崩溃,最终通过崖山海战完成漠北与中原的统一。</p> 1279年,忽必烈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由少数民族首次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正式面世。元朝(1271年—1368年)共98年。<div>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称汗,上都成为新的都城。</div><div>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div><div>从蒙古崛起横扫天下,到忽必烈建立大元,标志着蒙古族融入华夏。这一时期,蒙古族整合中原漠北东北西南青藏西域大理地各个此前曾受华夏文明影响的板块于一体,创建了亘古以来最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iv> <p class="ql-block">链接:</p><p class="ql-block">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政权,招降吐蕃诸部。</p><p class="ql-block">2、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史称北元,成为与明朝对峙的政权。</p><p class="ql-block">3、北元汗统一直持续到1635年,为后金所灭。后金是清朝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最后百度一下沧波门。沧波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城门处于麒麟门与高桥门之间。</p><p class="ql-block">沧波门位于水系比较发达的地方,钟山、青龙山、珠山等山水均交汇在这里,是当时粮食运往南京城内的必经之地,所以取名沧波门。沧和仓谐音,代表仓库,粮仓;波,意为波涛汹涌,二者合一,代表粮食如波涛,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地方和水有关。</p><p class="ql-block">沧波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附近修有沧波门公园。</p> 此“明外郭十记之二·沧波门&金陵驿旧址”,是由“明外郭寻访2 ---沧波门”引发的。 <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北宋不是大一统的朝代,它与大辽、西夏三个王朝并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辽朝(916年—1125年)</span>,是契丹人的建立的政权,共传九帝,经历209年。与北宋、西夏并立。辽强盛时期幅员广阔,包括幽云十六州,是中国北方历史上著名的草原游牧帝国。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被统治阶层的契丹人广泛认可和吸收。他们创造了契丹文字,用以保存自己的文化。 辽承唐制,其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西夏(前期)、大理、交趾仅在名义上臣服于宋朝,而北方的后高丽、西夏、高昌回鹘等臣服于辽。因此在唐朝灭亡后的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对中国的称呼是契丹,他们知辽朝(契丹),而不知中原(北宋)。1125年大辽被金朝所灭 。</p> <p class="ql-block">【链接:1、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自燕云十六州归入契丹,辽朝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受到威胁长达160多年。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后晋经历了两帝,共11年,初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p><p class="ql-block">2、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属东胡族系鲜卑中的一支,主要活动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公元四世纪中叶,发展为“契丹八部”。】</p> (南京清凉山) <font color="#ff8a00">西夏(1038年 —1227年 )</font>,历经十帝,共189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南宋并立。<br>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赐封五州之地。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 西夏在与北宋、大辽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金朝崛起后,西夏臣服金朝。后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于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南京明城墙清凉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朝(1115年---1234年</span>),发迹于东北黑龙江大兴安岭,</p><p class="ql-block">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灭亡大辽,击垮了北宋,将南宋打得上表称臣。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开创者完颜阿骨打。其疆域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 </p> (永州宋城门)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金朝第五位皇帝金世宗(1161年-1189年在位)是位汉学修养较高的文学家。他采取中庸稳固的方式管理朝政,提倡儒学,利用科举、学校等制度,争取汉人贵族支持。同时金世宗把金朝第三代皇帝完颜亶(1119年- 1150年)对蒙古的三大政策:修壕,挑唆和减丁,用到了极致,特别是减丁政策激发了鞑靼铁木真人的快速强势崛起。</p><p class="ql-block">所谓减丁,就是每隔三五年,金世宗就会派出精兵强将对蒙古进行扫荡。对于蒙古人的财物一概放弃,对于蒙古青壮年全部杀光,将蒙古人的孩子全部抓走变为奴仆。是为“向北剿杀,极于穷荒”。这种残暴的做法虽然让蒙古人饱受打击,但是也导致了无比巨大的民族仇恨。对金人“怨于骨髓”的仇恨,让蒙古人拉满了向金人复仇动力。</p> <p class="ql-block">金人确是茹毛饮血,嗜吃人肉的民族。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金人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将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成人沧为奴隶和玩物,婴儿沧为烤架肉串。南宋对金人的仇恨可谓不共戴天!</p> <p class="ql-block">顺带一提辛弃疾。辛弃疾十四岁时乡试中举。此后,他两次赶赴燕京参加金朝会试,分别在1154年和1157年。这两次科考辛弃疾均未考中。辛弃疾是济南人,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来算,他是金人,因为在辛弃疾出生之前十二年,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济南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不过辛弃疾始终认为自己是宋人,所以才会有抗金义举以及后来的南归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顺一提后金(1616年—1636年)。四百年后女真族又出了个强人努尔哈赤,他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创建的国家, 为区别于完颜氏金朝,称之为“后金”。后金历经两汗二十年,与明朝并立,是清朝的前身。</p> (永州宋城墙) <p class="ql-block">【链接:蒙古高原上分散着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未能形成统一国家,一直受金国统治者的欺压与杀戮。公元12世纪,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 ---1227年8月25日) 尊号“成吉思汗”横空出世,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11年之后重塑了中国及欧亚的世界格局。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部人,生于漠北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其实蒙古这个概念在成吉思汗之前非常模糊,今天的历史学家们大致认为,蒙古人来自原来聚居于东北地区的室韦部众。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高原诸部的统一。他对蒙古诸部的统一战争,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至此,总算把宋、金、元的世纪仇,宋、辽、金的三角恨,包括西夏串子、燕云十六州的捣蛋史笆梳了一遍,虽然剪不断理还乱,终归是把它们装进了美篇。至于缪误,侍得闲之时,再去修正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