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是曾贤芬,年届六十,退休前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大半生。五年前,我告别了那熟悉的讲台,来到女儿家照料小外孙。最近,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原本是为初学琴的小外孙准备的。每当看到孩子放学后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触摸琴键的模样,我心底那份尘封已久的音乐记忆竟悄然苏醒。回首四十多年前,在师范读书时,我也曾短暂学习过脚踏风琴。尽管后来教的是语文课,那些“do re mi”早已模糊,但当我的手指再次触碰琴键时,那份久违的肌肉记忆竟带着我磕磕绊绊地弹完了一首老歌。女儿女婿惊喜地说道:“妈,您这底子比轩轩强多了,要不要去老年大学系统学学?”我笑着摇头:“来回奔波太折腾,不如在网上找找教程。”</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一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手机,点进了小涵老师的抖音直播间。当她温柔的声音响起,那句“能刷到这个视频就是缘分”让我倍感亲切。小涵老师从最基础的坐姿开始教起,她耐心地讲解着手指的摆放位置,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辈。我跟着视频,笨拙地将手指放在琴键上,试着弹出了第一个音符。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打开了我心中一扇尘封已久的门。</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二天,小涵老师教我们弹奏《同桌的你》。这是一首我熟悉又陌生的曲子,熟悉是因为它旋律优美,陌生是因为我从未用钢琴弹奏过它。小涵老师独创的“五指定高音”口诀让我这个“乐理小白”也能快速上手。当我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时,那熟悉的旋律缓缓流淌,仿佛把我带回了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三天,小涵老师讲解了“顺指法”和“扩指法”。她把这两种专业技巧化作生活化的比喻,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就掌握了要领。她告诉我们,弹琴就像走路,手指要自然地移动,不能僵硬。我试着按照她的方法练习,果然手指变得更加灵活了。每次弹奏时,那行云流水的旋律总让我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四天,我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完整地弹奏几首简单的曲子了。小涵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还传递着音乐养生的智慧。她引经据典时眼中闪烁的光彩,示范演奏时自然流露的优雅,都让我想起当年在师范学校遇到的那位总爱哼着歌的音乐老师。短短几天,我不仅找回了青春时代的音乐记忆,更在琴声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五天,我开始尝试弹奏《茉莉花》。这是一首充满东方韵味的曲子,小涵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个音符的处理。我沉浸在琴声中,仿佛看到了那洁白的茉莉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弹奏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六天,我带着小外孙一起弹奏《跳舞的袋鼠》。这是一首欢快的曲子,孩子胖乎乎的小手在琴键上跳跃,发出一串串清脆的音符。我们祖孙俩笑得前仰后合,那台原本为小朋友准备的钢琴,竟成了连接三代人的奇妙纽带。</p> <p class="ql-block">如今,家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晨曦中,我对着乐谱练习《茉莉花》;傍晚时分,小外孙趴在他妈妈身边,用胖乎乎的小手和他妈妈一起弹《跳舞的袋鼠》。这台钢琴,不仅让我找回了青春时代的音乐记忆,更让我们的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学琴第七天,我就能双手弹奏《茉莉花》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