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河南,(三)白马寺、龙门石窟、少林寺

陶国强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讨论,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p class="ql-block">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民间有大禹劈山治水传说,但实际为自然形成。‌‌</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修建了古阳洞等。</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p> <p class="ql-block">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的“中原风格”。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其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在龙门西山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龙门东山的有大万伍佛洞(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时期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顶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其劈山而造,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更是被学者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大佛的建造背景和历史意义也非常丰富。它是唐代皇家工程,唐高宗诏令开凿,武则天捐资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工程。佛像通高17.14米,仅头部高度就达4米,耳长1.4米,眉眼间尽显庄严慈悲。其面部雕刻堪称一绝,其微笑被称为“卢舍那微笑”,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p class="ql-block">传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与武则天的名字“曌”相合,曌就是日月凌空。</p><p class="ql-block">此外,卢舍那大佛不仅是宗教载体,还承载了唐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其服饰纹样融合了波斯金银饰、印度佛教元素与中原礼制,莲花座上的飞天更是敦煌与龙门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p><p class="ql-block">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p><p class="ql-block">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村,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有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塔建筑少林寺塔林,唐朝少林十三棍僧勇救李世民,被李世民赐予天下第一名刹。</p><p class="ql-block">佛教祖师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p> <p class="ql-block">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塔林</p><p class="ql-block">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有一片中国最大的塔林。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p> <p class="ql-block">石雕题刻</p><p class="ql-block">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p> <p class="ql-block">内外碑铭</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内外碑铭繁多,其中元代碑铭不仅数量可观,且大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历史、书法艺术、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在少林寺甫道右侧“慈云堂”碑廊里,奇碑珍铭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少林功夫</p><p class="ql-block">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p> <p class="ql-block">题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对峙两山伊阙滨,层叠洞窟历冬春。</p><p class="ql-block">青莲宝相禅机隐,满月妙容佛念真。</p><p class="ql-block">斧凿犹存工匠泪,风烟不掩帝王神。</p><p class="ql-block">今朝洛水潺湲处,多少兴亡共石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