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王伯群故居地标甲秀楼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025年劳动节自驾游十六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下午5点多,我们驾车进入贵州省会贵阳市中心,不少路都是单行道,急忙停不了车,刘先生下车去找酒店或停车位,我看见一个叫贵山和泰酒店停车场的入口,于是先开了进去,等上到酒店大堂再去找刘先生时,没想到他就坐在酒店前台,我们不谋而和找的是一家酒店。 </p> <p class="ql-block">贵山和泰酒店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省府路39号 ,靠近民生路、富水中路、文笔街和电台街。在酒店休息到天黑,我带刘先生夫妇去看贵阳市的地标建筑甲秀楼, </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的护国、民生路,就仿佛置身于一碗浓郁的人间烟火中,不仅是城市漫步的绝佳去处,更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发现护国路一处标注着曹状元街区的路牌,这个街区在电信综合大楼北侧,是一条连接富水南路与中华南路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曹状元街区,除却久远的状元故事,还有近代的风雨印记,缘于街区天然所处的城市区位,曹状元街与相毗邻的护国路、南横街、富水路、中华路、文昌路等共同组成了一个传统历史人文展示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15年,贵州人民对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烈反对,达德学校的师生还自发排练并公演自编的爱国话剧。在此期间,梁启超、蔡锷,与贵州的王伯群、戴戡等在天津秘密策划,组织筹备护国运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16年1月贵州、云南两省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拉开帷幕,在同年6月取得胜利,这一义举,让贵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而其中的关键人物王伯群、王文华、戴戡等人,就居住在今天的护国路上,将这些参加了护国运动的风云人物所居住的街道称为护国路,可谓是实至名归,也应了老贵阳人常说的一句话:“贵阳如果没有‘双槐树’,护国运动就找不到在哪儿落脚;双槐树如果没有更名为‘护国路’,护国运动的旗帜就不晓得在哪里飘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虽然随着贵阳城建的更新,那些名人公馆大多都已消失,但在下护国路和上护国路的路口处,还留存着一栋民国建筑。它便是王伯群故居,它不仅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栋仿西式建筑,还是护国运动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伯群是贵州兴义人,出生于今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镇景家屯村,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了护国运动,为护国运动骨干分子。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民国17年(1928年)创建私立“大夏大学”时任董事长兼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大夏大学辗转迁到贵阳,王伯群回到贵州,领导大夏流亡办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伯群故居民国6年(1917年)修建于护国路西侧,为砖木结构,法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从外表看,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碉楼组合而成,主楼7间,上下两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平顶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顶楼阁,典型的中西合璧。碉楼3层,其下辟地下室,其上建穹窿顶,楼下台阶复分两组,底层为如意踏跺,上层为垂带踏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为砖木结构的法式建筑,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与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雕塑白菜,寓意“清白家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伯群故居虽为法式建筑,但在装饰工艺上仍受传统手法影响,是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于1999年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站在这栋充满岁月痕迹的房屋前,思绪仿佛被带入了过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护国路向前,走到地处南明河畔的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础建设的甲秀楼就出现在眼前。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所倡建,始建初衷,是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希望贵州“科甲挺秀”,建此楼供年轻学子们读书,改变贵州人才稀少的局面。 </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正面三层悬挂匾额“甲秀楼”三字,系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据传,当时贵州科举不兴,人才匮乏,贵州巡抚江东之为了激励贵州学子奋发图强,便在南明河上修建了这座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巡抚斐宗锡重修,题写楼额,并在浮玉桥上增建涵碧亭。宣统元年(1909年)毁于战火,巡抚庞书鸿重修,现存建筑为贵阳市人民政府1982年修葺,并在楼东增建月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楼占地面积365平方米,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石结构建筑, 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 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现楼正门悬挂有清代楹联数对,由以清同治辛未进士刘韫良的长联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楼南侧翠微园亦始建于明代,包括拱南阁、翠微阁、斋房、龙门书院等古建筑,古称南庵,是明清风格的苏州园林式庭院。明正德四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有《南庵次韵二首》《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等诗记载当时胜景。</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