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观

平均

<p class="ql-block">  延庆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观前街53号,是一座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道观,与北京白云观、四川常道观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观,是唯一一个具有地宫的道观,也称为中原第一道观。始建于公元1233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地下展厅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延庆观的前身为重阳观、大朝元万寿宫,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更名为延庆观。主体建筑玉皇阁,又名通明阁,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是一座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元代无梁阁,内供真武大帝铜像和玉皇大帝玉雕,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它在中国道教史、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的存在也使开封地区自宋朝以来的古建筑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位于延庆观正中心,为延庆观的主体建筑,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它坐北朝南,共分三层,总高18.25米。通体由青砖、青石砌成,以琉璃瓦铺设。整个建筑没有地基,不施梁木,整体造型呈下方上圆状。</p><p class="ql-block"> 一层为方形,边长10米,正面砖圈门,两侧铁棂[ling]窗。檐部以仿木五铺作斗拱承托,上覆绿色琉璃瓦。屋檐上雕有龙、凤、狮、马、鱼,四角梁石雕龙头,延颈悬铃,叮咚作响。室内四角砌以密集的青砖斗拱,上部呈穹窿顶,饰以八根弧形撑架,嵌以砖雕花卉,状似一座蒙古包。其中供奉真武大帝铜像。</p><p class="ql-block"> 中层为实心八边形,八面壁体上附加相互连接的八座悬山式建筑山面,每个山头有个朝里的龙,龙背上方插有一支羽箭,脊饰均设鸱吻、垂兽,体积不大但内涵丰富。八面山花向外,颇具宋代建筑的风韵。</p><p class="ql-block"> 上层是个八角形亭阁,南北各开一门,南门悬挂有一"玉皇阁"的匾额,蓝底金字。北面嵌"通明阁"阳文石刻。楼阁周围设孔雀蓝琉璃栏杆,平台以砖雕仿木斗拱承托。阁内供汉白玉雕刻玉皇大帝坐像及左右侍臣。亭阁顶部为角攒尖顶,琉璃瓦顶上施铜为八角攒尖顶,琉璃瓦顶上施铜质火焰玉珠,亭顶南边垂脊上置有两个骑着狮子的蒙古武士,北边有两个西域人形象。</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三层之间不设阶梯,以显玉皇大帝高不可攀的地位。玉皇阁的建造是蒙古包与楼阁的巧妙结合,虽屡经修缮,仍保留着浓厚的元代风格。阁中的汉白玉雕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铜像、蒙古骑狮武士被称为"三绝"奇观,有极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铜像</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一层供奉的真武铜像铸造于1486年,重达1吨,造型比例 均匀。底座高0.73米,长1.4 米、宽0.4米。神像高1.95米, 披发跌[xian]足。边框三面铸有八卦符号。底座右边铸有"大明成化二十二年岁在丙午四月吉日"等字。</p> <p class="ql-block">石来运转</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罗盘被视为道家重要的法器之一, 相传早在汉代甚至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了, 石来运转由天池、内盘、外盘三大部分组成。通过天池内磁场和掌纹的反应情况,我们就能推断出人体的爱情、事业、健康状况,用以趋吉避凶。</p> <p class="ql-block">祈福铜钟</p><p class="ql-block"> 祈福铜钟又称金钱铜钟,是我国道教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相传,玉皇大帝脚下设铜钟,有求必应。当您用铜币击中大铜钱中间的小铜钟时,便会发出一种特别清脆入耳的钟声,玉皇大帝听到钟声便会为您赐福,故称"钟响兆福"。</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养身殿</p> <p class="ql-block">王重阳蜡像</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作为全真教的开山祖师和道教的中兴之祖,他至今还有1000多首诗词流传于世。史载,王重阳能文擅武,是"文武双进士"他本名王喆,因为喜欢陶渊明,改名知明,取号"重阳子"。他赴山东宁海等地传教,创立全真教。公元1169 年,王重阳带领丘处机等四个弟子来到开封,寓居于瓷器王氏的旅邸中。在开封,王重阳收孟宗献为徒。次年,王重阳在开封仙逝。为了纪念他,后人在其逝世地建了重阳观。</p> <p class="ql-block">东回廊</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是五间悬山式古建筑,悬山绿瓦,檐部装修花鸟虫鱼、松鼠葡萄、八仙法器等传统木雕。 殿内供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居中,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各分左右。</p><p class="ql-block"> 墙面绘有大型壁画共分为 “王家饮店”、“重阳讲道”、“救助众 生”、“传授真功”、“教化众善”、“羽化升仙”、“三教合一”、“全真扬名”8个部分,主人公仙风道骨,或披发仗剑,或吐纳调息。远处绘有群山,近处有雁飞鹤翔。</p> <p class="ql-block">延庆观景区模型</p> <p class="ql-block">繁塔景区模型</p> <p class="ql-block">西回廊</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财神殿</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武财神: 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君财神:关羽</p> <p class="ql-block">地下展厅</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因水患淤积和不规则沉降,阁体被埋地下,修复后玉皇阁整体被抬高3.1米,阁体抬升后下方的空间修建了地下展厅,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布展主要以道教文化、全真派文化和玉皇阁顶升工程为主题,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入口通道文物保护步展区。第二部分,回廊道教文化布展区。第三部分,地下中心布展区。</p><p class="ql-block">地下展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出、入口通道文物保护布展区</p><p class="ql-block"> 此区域东部通道为延庆观历史沿革展,西部通道为延庆观玉皇阁顶升工程过程展,同时还在通道中央特别布置了以"朝元宫建设盛景"为主题的仿古浮雕壁画。</p> <p class="ql-block">入口西部通道-玉皇阁顶升工程过程展</p><p class="ql-block">延庆观玉皇阁保护工程简介</p><p class="ql-block"> 延庆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喆而建。延庆观主体建筑﹣﹣玉皇阁,它通体不用梁木,全用青砖砌成,外观三层,底呈方形,通高18.25米,造型独特,为国内同类建筑中所罕见。因年久失修,加之基础不均匀沉降致使玉皇阁多处墙体开裂,阁身向东北方倾斜,危及整体安全,急需实施相关保护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21日玉皇阁保护工程正式开工,在上级部门及相关专家等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玉皇阁保护工程﹣﹣顶升阶段工程于2010年1月18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保护工程﹣﹣整体顶升阶段主要分阁体病害评估、预加固、止水帷幕、基础托换和整体顶升五个主要阶段,经过工程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阁体顺利顶升3.1米, 彻底解决阁体受地下水侵蚀问题,杜绝了阁体裂缝继续加大、恶化的风险,延长了国保文物的生命。2010年6月1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玉皇阁保护工程进行了验收,经过专家组评审,认为此工程是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方针进行的规范化施工,符合文物法规定和文物工程施工要求;工程达到了预期目的,评定工程质量为良好,一致认定此工程通过初步验收。</p><p class="ql-block"> 这是国内第二例类似的文物保护工程实践,而其工程难度及成功运用坑式静压桩托换顶升技术则属首例。本次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增加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出口东部通道-延庆观历史沿革展</p><p class="ql-block">延庆观历史沿革简介</p><p class="ql-block"> 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喆而建,它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堪称中原第一道观。延庆观始建于金代,初名"重阳观",元代改为"大朝元万寿官",明代易名为"延庆现"至今。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喆,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字知明,号重阳子。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喆率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弟子西归,途径汴京,住太宁坊王氏旅店(今延庆观一带)传教,不久升霞(卒)于此,年五十八岁。王重阳卒后不久,其门生就在其升霞之地﹣﹣太宁坊王氏旅店处修建了一座道观﹣﹣重阳观,以作纪念。当时,金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禁止一切不利于统治的活动,全真教布道传教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重阳观也因此失修以至金末废毁。到了元代,王喆的弟子丘处机受元朝帝王尊崇,被封为国师,赐号"长春真人",并授命掌管全国道教。于是道教大为流行,信徒极多,宫观林立。开封延庆观为祖师王喆升霞之地,更是与众不同。元太宗五年(1233),蒙古占领汴京后,丘处机遗命郝大通之徒栖云真人王志谨主持重阳观,并进行重修。经过二代人约三十余年的奋斗,始建成这座规模雄伟的"朝元宫"矗立于中原大地,气压四方。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起义军攻取汴梁,朝元宫毁于战火,仅存一斋堂。明洪武六年(1373年)恢复道观,改名延庆观。重修殿宇,但规模大不如前。至明末,延庆观的规模与布局据《如梦录》记载为:"大门三间,门前有石狮一对。大门内向东有关王庙三间,向南,二门三间,正殿供三清天尊。殿后有八瓣琉璃塔,上圆下方,内外纯砖砌就,约高四丈,三层;最上一层向北檐下,刻"通明阁'三字行书,字大尺余、下层向南,有洞。内供元 帝,并有张三丰遗迹。西有小殿三间,内住全真道人。地极清幽,过往官员、清客、巨商多于此寄寓。"崇祯十五年(1642年)延庆观被黄河水淹没,再遭劫难。清康熙七年、道光二十七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次重修延庆观。这时布局自南而北是:大门,背为戏台,大门两侧有左右两掖门,入门为吕祖殿三间, 殿东西各置厢房三间,陪房五间。殿后为三清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三间,后为玉皇阁,阁西有道房三间,阁后方偏院为三宫殿三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观毁像,延庆观又一次遭受毁灭性打击。建国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物工作者先后多次对延庆观实施大修,特别是1984年成立了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负责对延庆观实施维修、保养等保护工作,通过30多年持续建设,在对玉皇阁实施精细维修、维护的同时,先后修复了吕祖殿,重建了三清殿、穿心殿、 东、西厢房、回廊等建筑,使得延庆观再次焕发出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回廊道教文化布展区</p><p class="ql-block"> 此区域主要布置有"六十甲子"保护神、玉皇阁元代地层展示、顶升时出土的器物及有关道教法器展示。</p> <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神"简介</p><p class="ql-block"> 六十甲子神,亦称"六十甲子星君"、"六十元辰" 等,他们出自北斗诸星君,随天干地支循环往复,主管着个体生命的年岁运势,是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神灵。他们护佑众生,趋吉避凶,是我们的本命星君。故当祈求本命星君,保佑自己一生顺畅平安,称为求顺星、拜顺星。</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元代地层展示</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展示玉皇阁元代地层这一地理坐标,为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满足游人观瞻需求,特在顶升过程中保留了原地基部位一块地层。</p> <p class="ql-block">顶升时出土的器物及有关道教法器展示。</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地下中心布展区</p><p class="ql-block"> 此区域采用塑像和浮雕相结合的方式, 以王重阳、全真七子传教为主题进行布置,主要包括王重阳塑 像、"全真七子"青石浮雕及道教文化为背景的山水壁画。</p> <p class="ql-block">王重阳塑像</p> <p class="ql-block">"全真七子"青石浮雕</p> <p class="ql-block">道教文化为背景的山水壁画。</p> <p class="ql-block">地下展厅出口</p> <p class="ql-block">东院八喜缘石像</p> <p class="ql-block">延庆观古井</p><p class="ql-block"> 井口内径1.1米,井底径1.8米,井深8米。古井是当时民众获取清洁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它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竹林</p> <p class="ql-block">山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