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朝歌,这座承载着厚重殷商文化的古都,位于如今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今天来到淇县探寻的古灵山,正是商朝末年封神传说故事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古灵山与女娲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女娲在古灵山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所炼五彩石留在人间两块,一块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块玉,另一块则遗落在了古灵山。</p> <p class="ql-block">女娲雕塑的背面,则塑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形象。女娲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后来,抟人活计繁重,女娲为了提高造人速度,便将柳枝丢入泥泞,举起挥洒,点点滴滴的泥土均化成了“人”。传说达官贵人是女娲用黄土精心捏成的人,而普通百姓则是女娲用柳枝甩出的泥点变成的人。</p> <p class="ql-block">女娲宫,《封神演义》开篇“纣王女娲宫进香”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作为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女娲宫被誉为“华夏祖庙”,是研究女娲文化和殷商历史的重要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p><p class="ql-block">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p><p class="ql-block">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p><p class="ql-block">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p><p class="ql-block">在封神演义中,这首诗成了商朝走向灭亡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灵山的镇山之宝,五彩石是女娲补天的物质见证。女娲炼石补天以五色石青、赤、黄、白、黑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通过熔炼使五行之力重新平衡,最终补天成功。</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一座全青石雕造的圆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年(1188年),是为纪念超公和尚而建。该塔总高二点七五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底座六角,塔身浑圆,石构实心,这种造型在国内现存的古塔中较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塔身正面楷书字迹已剥蚀,能辨认的字有“第 (此处字迹已看不清)代主持灵山寺超公和尚之塔”。</p> <p class="ql-block">四面造像碑:1962年在古灵山中部出土,为北齐时期所立,距今近一千五百年。出土时只有碑身和碑顶,碑底座已失。虽仅残留两层,西边还有残缺,碑身总高不过108厘米,南北两面面宽仅45厘米,东西两面面宽仅36厘米,但古韵横生,是“灵山寺石刻”中最为精妙者之一。每面有三层造像,第一层已残毁,下部两层除两面完整外,第三面已剥落。碑的造像内容十分丰富,正面两层为释迦牟尼成佛的经过,正面三层为佛乐图,右侧面雕为“太子须大学”的故事,左侧面三层雕释迦牟尼两宝图。</p> <p class="ql-block">古灵山的龙门是连接人间与“北天门”的神圣通道。从女娲宫(人界)→龙门(地界)→北天门(天界)的空间递进,具象化的展现了道教“三界”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登顶到达北天门,镇守北天门的是道教北方之神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据《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记载,真武大帝奉元始天尊之命镇守北天门,统御三十万神将,掌管三界妖魔。真武大帝像高达数9.9米,其脚下踩龟蛇的造型与北天门形成呼应,象征“玄武归位,荡魔镇北”。</p> <p class="ql-block">玄武大殿,这座大殿的顶部全部使用了铜顶、铜板、铜瓦和五条铜龙构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五条铜龙,取“五龙护圣”之意。</p> <p class="ql-block">古灵山九祖宫殿供奉的九位人类始祖,分别是:盘古、伏羲、女娲、神农、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采用砖石拱券结构,无梁无柱,象征“无极生太极”的道家哲学,殿内供奉九位圣主的母亲,代表着人类圣母的宽厚和慈祥。</p> <p class="ql-block">华胥宫,是北天门体量最大的殿堂,供奉女娲之母无极老母,无极老母以自身元气化育伏羲、女娲。</p> <p class="ql-block">下山,吃饭😆。</p><p class="ql-block">品尝淇水河畔的烟火美食。</p> <p class="ql-block">淇河湿地公园,全长6.1公里,总面积332.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71公顷,主体为淇河中下游河段。</p> <p class="ql-block">商朝晚期都城朝歌,也是《封神演义》故事的重要发源地--朝歌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是明代监察御史孙徵兰为河南淇县(古朝歌)题写的石碑铭文,他将朝歌的四位商王(武丁、武乙、帝乙、帝辛)与三位宗室圣贤(箕子、微子、比干)列为“六七贤圣君”。孙徵兰作为淇县籍官员,针对历史上对帝辛的黑化,通过碑文重塑朝歌形象。他在碑文中使用“六七贤圣君”这一概数,实为对纣王历史地位的隐晦辩护——算上纣王为七,不算则为六,暗示纣王虽有过失,但统一中原、开疆拓土的功绩不可磨灭。</p> <p class="ql-block">警示亭,意为牢记历史,以史为镜,并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亭内悬挂的警示钟高2.3米、直径1米,钟体铭文“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p> <p class="ql-block">陈婆造心经浮图:此石塔创建于唐代,共七层。陈婆指的是一群老年妇女,共同出资修建了这座石塔,用于存放心经。</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是三仁祠(比干、箕子、微子)门前的照壁,雕刻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誉为淇县“四宝”之一。相传建造时百姓纷纷捐钱捐物,使麒麟化为“活物”,能日行千里、吸洪救灾;后因盗贼盗走其腹中宝物,麒麟才变回石质。</p> <p class="ql-block">摘星台始建于商代晚期,据《淇县志》记载为纣王帝辛所建,原称“摘星楼”,因“高可摘星揽月”得名。后世改称“摘心台”以纪念比干。这一事件被《史记·殷本纪》简略记载为“纣王剖比干,观其心”,成为商末暴政的标志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忠烈坊,始建于汉代,清末被毁。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体现了后人对比干的高度赞美。</p><p class="ql-block">忠烈坊前的石碑表明比干就是在此处被挖去了七窍玲珑心。</p> <p class="ql-block">三仁祠原名微子庙,后因纪念“三仁”改称忠义庙、比干庙,宪宗时期定名为三仁祠。</p> <p class="ql-block">殿内三圣像神态肃穆,比干居中,箕子、微子分列两侧。</p> <p class="ql-block">“扯淡碑”,上方还刻有“再不来了”字样,这极具现代感的表述令人无限遐想。网上戏言这是有人穿越到古代,因没有手机网络,留下此石刻。正面记载墓主为“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年(1644年)避居云梦山修道,活至144岁抱病而立。</p> <p class="ql-block">公园南门口的一对石狮子雕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原来是淇县关帝庙门前的守门神兽,狮子最显著特征是双耳完全缺失,目前常流传的说法一是工匠雕刻时因专注忘记刻耳,为弥补失误在底座浮雕“牛抵日”“狗咬云”典故;二是故意为之,因关帝庙供奉关羽,民间传说关羽“五月十三磨刀”雷声震天,狮子无耳以避其扰。</p> <p class="ql-block">“牛抵日”描绘四川牛见太阳惊而抵之的奇景,“狗咬云”刻画蜀地犬吠乌云的异象。</p> <p class="ql-block">淇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殷商文明的历史与传说,走进淇县,寻找与自己的文化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