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各县市地名由来

华北吴氏文化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沧州的地名,是一部镌刻在土地上的历史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沧州市沧州之名始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朝廷分冀州乐陵郡、瀛州浮阳郡新设一州,州治原设在饶安(今盐山县境内)。因东临渤海,古人称渤海为“沧海”,故以“沧”为州名。唐宋时期沧州为军事重镇,明清属河间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迁至长芦(今沧州市区),民国初降为沧县。1993年地市合并后,形成今沧州市行政区划,成为冀东南中心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运河区与新华区。运河区得名于京杭大运河。1980年建区时,因大运河南运河段纵贯全区,成为全国唯一以“运河”命名的县级行政区。作为沧州主城区,运河自古是漕运枢纽,至今仍存有码头遗址。新华区同样建于1980年,因辖区内的新华路(取意“新中国”)得名。需注意的是,虽名“新华”,区内早期地标如新华礼堂实际位于运河区,而新华小学也不在新华区,这一点倒要特别注意,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新华礼堂、新华小学”就属于新华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沧县1913年民国政府推行“废州改县”,沧州降格为沧县。其名虽晚,但辖境历史深厚:旧州镇为北魏至明初沧州治所,那里才是历史上较为知名的“老沧州”,现存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铸造的千年铁狮子(国家重点文物)见证冶铁技艺。1983年起属沧州市管辖,成为环抱市区的“双城”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青县今青县辖境,自汉高帝时期,开始设置参户县,后来先后称长芦县、芦台军、乾宁军、永安县、乾宁县、会川县。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乾宁军境内,黄河突现“河清七日”祥瑞,朝廷升其为清州。《大宋宣和遗事》里记载道:“大观元年,黄河清。诏曰:‘国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而乾宁军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上天眷祐,敢不钦承,其以乾州为清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州为县后,因河流决口,迷信的人们认为把地名中“清”的“三点水”去掉,会更加吉祥,于是改“清州”为“青州”,取避水患、祈安澜之意。青县还是盘古文化传说地之一,民间保留丰富口传史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泊头市泊头之名源于运河码头文化。明代嘉靖《河间府志》记载交河县东设“泊头镇巡检司”,因南运河船舶停泊频繁形成商贸集散地,故称“泊头”。1946年首设县级市,后经多次撤并,1983年,交河县撤销,县境划入泊头市,形成今泊头市。其名浓缩了明清以来漕运经济的繁荣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任丘市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一位名叫“任丘”的巡海使中郎将,在此地筑城防御海寇,城池得名“任丘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正式设县,沿用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任丘之名的特殊性在于,全国罕见以汉代官员姓名直接命名的城市,延续两千余年未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黄骅市原名新青县,1945年为纪念牺牲于此的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烈士更名。1943年秋,黄骅同志在境内指挥抗战时殉国,更名既彰英烈精神,亦体现红色文化传承。1989年撤县设市,成为渤海湾重要港口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河间市河间之名源于战国,因地处“九河之间”而得名,这里的“九河”,相传是指大禹治水时,将泛滥的黄河疏导为九条河流,至海边汇合后入海。也有“两河之间”的说法,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两河之间。”故名。《汉书补注》引何焯曰:“两河谓滹沱河、滹沱别河”。秦设河间郡,隋改武垣县为河间县,1990年撤县设市。作为元明清三代河间府治所,曾有“京南第一府”之誉,《诗经》(毛苌注经)与西河大鼓在此发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县,为河北少数两千年未更名的古县。其名源自封地历史——战国时为赵将“东阳侯”的封邑,故取“东阳”之光华,引申为“东光”。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系东光名人,铁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海兴县1965年建县时,拟名“小山县”“海丰县”等,最终采纳副省长高树勋建议,因县境临海,取“靠海而兴”定名。作为最年轻的县,其名直接体现新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盐业与渔业至今为支柱产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盐山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高城县为盐山县。据《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等记载,因境内“有盐山”而得名,《元和郡县图志》亦谓“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盐山”之名,反映了沧州临海一带制盐业的悠久历史。此地还是徐福东渡始发点,千童镇每年举办“信子节”(国家级非遗)纪念移民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肃宁县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间西设军事寨堡“平虏寨”,“虏”指辽人,取荡平辽人、收复失地之意。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后,为缓和边境氛围,朝廷将河北边境一带设置的诸多寨、堡更名,“平虏”改为“肃宁”,取“肃静安宁”之义。金代升格为县,其名承载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和平交往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南皮县春秋时齐桓公北伐山戎,到此地后修缮皮革,由此筑城称“皮城”。因北面章武县有“北皮亭”,此地遂名“南皮”。南皮自秦代置县后,名称延续两千三百年未变,为全国罕见。南皮曾为古渤海郡的郡治,三国时期,曹操曾率军讨伐袁谭至此,有著名的“南皮之战”,清末名臣张之洞出生于此,现存张氏家族墓园与錾铜工艺非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吴桥县金大定二年(1162年)置县,因县城南门外吴川上有桥“吴家桥”,而得得名。北宋时期在此设桥镇,属将陵县管辖,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在此设吴桥县。其名虽晚,但杂技文化可溯至南北朝,出土的1500年前东魏墓葬壁画,已见杂技场景。今有国家4A级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被誉为“世界杂技摇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献县献县之名,源自西汉河间王刘德的谥号“献”。刘德复兴儒家文化,整理先秦典籍,贡献卓著。但西汉时期,这里称为乐成县,并没有“献县”。曾一度设立寿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以献王都邑,改为献州”,管辖州领乐寿、交河二县,明洪武二年(1369),取消乐寿县,并入献州,洪武八年(1375),交河县又直属河间府,将献州降为献县。明初降州为县后,献县名称沿用至今。境内汉墓群(全国重点文保)与明代单桥石拱桥见证文化厚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孟村回族自治县清代曾在此设镇,设并有巡检司维持治安。1955年建县时,以县政府驻地孟村命名。该村形成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应诏迁此垦殖,以姓为村名。作为津南重要回族聚居区,现存清代清真寺与武术文化,八极拳在此发扬光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回望沧州境内的地名,从春秋南皮、战国河间的古名,到任丘、献县对开拓者的铭记,再到黄骅、海兴对近现代的呼应,每个名称都是自然地理、人文精神与时代进程的交叠。这些穿越千年或新生数十载的名字,讲述着沧海桑田的变迁,铭记着开拓者的足迹,也昭示着人们对安宁繁荣的永恒追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