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百年口岸绥芬河市

懷舊堂主

<p class="ql-block">6月15日(周日),我们离开吉林省珲春市,进入东三省的第三个省份:黑龙江。</p><p class="ql-block">在黑龙江,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有“百年口岸”称誉的绥芬河市。</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市(suí fēn hé shì),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代管县级市。</p><p class="ql-block">绥芬河市因绥芬河而得名,绥芬河有大小两源,小绥芬河源于长白山脉太平岭北麓,自北向南穿过绥芬河市绥阳县城,与源于太平岭南麓的大绥芬河汇流,称绥芬河,向东穿过东宁市区,进入俄罗斯,最后注入海参崴附近的阿穆尔湾。</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辖区面积460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下辖2个镇,人口65592人。</p><p class="ql-block">绥芬河市西距哈尔滨约460千米,东距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约190千米,距俄罗斯对应口岸波格拉尼奇内约21千米。绥芬河市向西可辐射东北亚腹地,向东可依托俄罗斯海参崴借港出海。</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唐代称“率宾水”,金称“苏滨水”、“恤品水”,明称“速频江”、“恤品河”,清代始称“绥芬河”。</p><p class="ql-block">绥芬,为“率宾”、“恤品”、“速频”的音转,满语,意为“锥子”。因蜿蜒穿行于老爷岭的丛山密林之间,颇似锥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原属清代内陆地区。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始与俄国接壤,成为边境地区。19世纪末,沙俄开始修筑中东铁路,在绥芬河河岸的东宁县三岔口建立第五车站,命名为绥芬河站。后因地质结构原因,向北移动50千米,成为现绥芬河市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西伯利亚铁路在我国东北地区,呈丁字形,称中东铁路(中国东方铁路)、东清铁路。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设立“总理绥芬河铁路交涉局”,始有绥芬河地名之称。同年中东铁路建成,奠定了绥芬河地区交通、通讯、通商的基础,曾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尔滨得到同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西距哈尔滨460千米,东距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190千米,既是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桥梁纽带,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俄远东大开发战略对接的重要节点,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的旧建筑物有不少。图为中东铁路记忆馆。</p><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记忆馆位于站前路38号火车站旧址。</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6月3日,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修建一条“丁”字形的中东铁路,全长2489.2千米。绥芬河因此成为边陲重镇与中俄相连的交通纽带。</p> <p class="ql-block">在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绥芬河与中东铁路一起历经沧桑巨变,这座展馆,可说是溯本回原,面向未来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芬河市有民国期间的百年历史建筑,包括俄铁路员工宿舍旧址、火车站候车室、东正教堂旧址、苏俄学校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人头楼)、苏俄领事馆旧址等具有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折衷主义风格的六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日本领事馆旧址又称“人头楼",位于绥芬河市区南部通天路与迎新街交叉处的西南侧。</p> <p class="ql-block">这座俄罗斯风格建筑物共有四层,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这栋四层楼的建筑中,三层与四层都有雕刻着人面浮雕的外檐,远远看去如同密集的人头,所以又有“人头楼”之称。</p> <p class="ql-block">“人头楼”一楼采用的是半地下的建筑方式,下面垒筑了能够防潮的石块,上部则采用红砖堆砌墙体。领事馆通体呈土红色,楼顶选用的是黑色且坚固的铁瓦盖;楼体中突起的棱角部分则是白色掺杂着黑色。</p> <p class="ql-block">“人头楼”外观。</p> <p class="ql-block">欧罗巴旅馆旧址位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迎新街63号,初建于1916年,原为俄国商人经营的旅馆建筑。该建筑于2024年2月入选黑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绥芬河市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俄式近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共产国际在此以旅馆经营为掩护设立国际秘密交通站,与哈尔滨、满洲里等地的联络点共同构建中东铁路国际交通网络,开辟了通往上海和北京的陆海两条地下交通线。该遗址作为红色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为研究东北地区革命史与中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教堂,全称协达亚·尼古拉教堂,位于绥芬河市中心的高岗之上。现存教堂的位置在1901年建成过一座全木结构教堂。木结构教堂烧毁后,在1913年建成了现有的砖结构教堂。中东铁路早期的教堂基本都毗邻火车站建设,尼古拉教堂与原绥芬河老火车站中轴对应,这点与哈尔滨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相仿。</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教堂可以说是中东铁路沿线中小型砖结构教堂的代表。教堂的钟塔在1945年被战火摧毁,近些年重新修复成了现在的样式,但从老照片能看出修复的钟塔比原建筑高了许多,比例有些夸张和失调。教堂地处绥芬河中东铁路建筑群的核心位置,是绥芬河文化遗产之重点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往下走,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位于绥芬河站前广场,站前路36号,现在是中东铁路记忆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五集团军在绥芬河境内与日军展开激战。就在他们攻入城区时,埋伏在教堂钟楼上的三名日军机枪手突然开火,导致数十名苏军士兵伤亡。苏军随即调来自行火炮,将钟楼和日军一同摧毁。当年苏军战士中弹倒下的地方,就是如今百年火车站绥芬河站前广场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天长山战役彻底消灭了日军,绥芬河从日寇铁蹄下解放出来。10月,为了纪念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人们在站前广场建立了这座纪念碑。2002年,纪念碑被迁至曾是对日作战战场的天长山。然而,为了保留这段历史的真实面目,2005年5月11日,纪念碑又被迁回了原址。</p> <p class="ql-block">教堂、纪念碑、广场、火车站旧址,既是“中轴线”,更是一条怀旧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在教堂上方,还有苏俄学校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人头楼)、苏俄领事馆旧址等具有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折衷主义风格的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上而下,围着旧建筑团团转,不停打卡,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两旁,也是旧楼房。</p> <p class="ql-block">教堂上方,是苏俄侨民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绥芬河“苏俄侨民学校”旧址位于绥芬河光华路96号,背靠尼古拉教堂,与苏俄领事馆旧址隔街相望。</p><p class="ql-block">苏俄学校建于1913年,是中东铁路东部沿线上规模最大的学校,苏俄侨民小学成立初期,以招收俄侨学生为主,后期也吸纳了中国富商、绅士的子女,又称为华俄学校。</p><p class="ql-block">1933年,日本关东军占领绥芬河,“苏俄侨民学校”成为日军驻地。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该建筑曾遇火灾,后又修复。曾用作解放军驻军营房、市政府办公楼、教师进修学校和机关幼儿园办公楼。</p><p class="ql-block">2013年,苏俄侨民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是绥芬河市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