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老子十八讲》 文摘:P76-79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七讲:通过战争看做事的原则</b></p><p class="ql-block">这一讲,我们要通过老子谈战争问题,来了解老子讲的做事情的智慧。做事情到底是要很有目的性,还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目的性?答案是,做事情的目的一定是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但是不要心存这个结果去追求私利。也就是说,做事情要有公众的利益,而没有私人的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讲的内容是从《老子》第三十章的一段文字所提取出来的一个人生智慧。老子其实是从战争的事件谈起,从战争的处理谈到我们做事情的目的。这章的内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对战争的看法,第二个就是做事情的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将军在外面打了胜仗,这是何等风光,但等他班师回朝,就会有很多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其实关键就是别人对他的成功有一种心理上的防卫,所以他需要非常有智慧,才能够面对成功以后碰到的更大的麻烦。就好像王阳明把宁王朱宸濠打败了,抓住了,准备送回朝廷,结果皇帝说要把他给放了,因为皇帝要重新打一次仗,自己当将军。皇帝如此,而众大臣则是担心王阳明功劳太大,影响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是不是王阳明打了胜仗以后,反而麻烦更多了?确实是的。当然,王阳明处理得很有智慧,否则他会很惨。但是,这仗要不要打?要的,因为是为了天下百姓,避免再度生灵涂炭。只是大事完成之后,其他有权势的人会忌妒甚至忌惮你,这就是需要老子智慧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道理,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社团、公司、单位里负责一些重要的事情,做了一些大事,结果事情办成了,那么这个人在这个团队里面,命运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并没有变得更好?或者甚至变得更坏了,做事情麻烦更多了。这说明一个人获得大的成功以后,应该学习新的智慧,那就是要懂得化解别人对自己的功劳的芥蒂,这是我们要讲的这个主题的重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先谈战争。在先秦诸子的几个学派里,墨家是最反对战争的。理由就是,平常杀一个人就犯法了,杀十个人就更严重了,可是国家打仗、发动战争要杀千千万万的人,等于公开杀人。国家发动战争公开杀人却被人家歌颂,墨子说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墨子有他基本的思路,骨子里当然是关心老百姓的生命,当然要反对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家的孔子也反对战争。有好几次政治家问他关于打仗的事情,结果他都直接说自己是不懂战争的。其实孔子就是在告诉国君,你不要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战争这种事情根本上就好像在办丧事,就算打胜了仗,也不要像办喜事一样办庆功宴,而要像办丧礼一样来处理,不能够兴奋,否则你就是“乐杀人”。老子说,乐杀人者不能够得天下,他也是反对战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国与国之间难免会有战争,一旦打仗,老子的意思就是赶快结束,就跟我们做事情一样,一件事情做完了,就赶快让它结束。这就是第二个重点,谈做事情的目的。为什么要做事情?就是因服务而做事情。这一点跟儒家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老子对人性的贪欲看得更加清楚,知道每个人都有私欲,有私欲就会贪心,一件事情就会没完没了地做,成功了还要更多的东西,结果最后把自己玩完了。所以,老子要提醒,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事情的本身,不要再牵引到别的事情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时候我会说,我们要做一个没有目的的人。孝顺父母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目的,该做的。帮助朋友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目的,该做的。这样事情做完了,你不再贪图一些别的东西,就不会引来别的麻烦,人生就很开朗,一直前进,一直进步。</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般人的毛病就是贪欲太大,而有智慧的人的想法就是守住成果。</b>后面会讲“善有果”,就是要守住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