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p><p class="ql-block">1.早上从洪洞县酒店出发,步行去往明代监狱博物馆。明代监狱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该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85年重修,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监狱因名妓苏三在此蒙冤入狱而闻名。苏三的故事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收录于《警世通言》,并被改编为京剧和地方戏曲。</p> <p class="ql-block">狱神庙里供奉的是皋陶 。皋陶是古代监狱和刑律的创始人,因此被尊为狱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监狱的构造设计独特,监门与大堂相连,便于提审犯人,牢房低矮且窗户小,终年不见阳光,潮湿阴森。</span></p><p class="ql-block">监狱主要由普通牢房、死囚牢房组成。两排12间普通牢房中间上空,铁丝网密布,铜铃高悬,稍一碰触,便铃声大作,真可谓是天罗地网,插翅难飞。</p> <p class="ql-block">死囚洞,俗称老虎屁股口。它直通大街,平时用砖砌着,需要用时才打开。因为犯人一旦死在监狱中,绝不允许从监狱的门抬出去,只能通过这个洞拖出去,因此被称作死囚洞。又因为死囚牢俗称虎头牢,牢门为虎口,人活着被虎口吞进去,死了从死囚洞出来,死囚洞也就被俗称“老虎屁股”了。</p> <p class="ql-block">死囚牢俗称“虎头牢”,牢门上刻画着的“狴犴”头像,酷似“虎头”,青面獠牙,狰狞可怖。</p> <p class="ql-block">每间牢房仅4平方米,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牢内陈列着明代律法和各种刑具实物,还陈列着苏三蒙难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当年囚禁过苏三。牢门共有两道,死囚牢房墙厚达1.7米,其内填满流砂,以防死囚犯挖墙逃跑。</p> <p class="ql-block">死囚院的中央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p> <p class="ql-block">苏三监狱外院东房,是展现苏三悲欢离合故事缘由与背景的蜡像馆。</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详细了解明代监的历史,苏三入获及得救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继续步行前往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在去关帝庙的路上,经过洪洞县大士庵,该奄初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现存建筑包括大殿、东西配殿、寮房、客堂、斋房等。庵内供奉有儒释道的神像,许多信士在这里聚会,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重要节日都会举办素食参会,为信徒和周边的孤寡老人等送上素餐,传播佛教的友善。是县级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三洲感应殿内供奉的是南无韦陀菩萨 。</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去关帝庙参观。</p> <p class="ql-block">2.洪洞关帝庙,又称为苏三还愿处,此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关帝楼(春秋楼)、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分别有东西廊房和钟鼓楼。关帝楼是一座四面贯通的过街楼,也是关帝庙大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洪洞关帝庙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该庙宇在元大德十年由里人苏汉臣重建,随后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增建了关帝楼,清顺治二年(1645年)增建了戏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扩建。</p> <p class="ql-block">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三真阁,是一座四面贯通的过街楼,高约22.7米,琉璃瓦剪边,重檐十字歇山顶。基座为十字券拱式过街通道,上中下三层为木构建筑,楼内三层塑一木雕关公坐像。</p> <p class="ql-block">戏台又名演义台,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卷棚式屋顶。戏台东西两侧是钟鼓楼,高约13米,十字歇山顶,两层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殿保留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供奉的是关圣帝君。</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明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卷棚式悬山屋顶。献殿门上的楹联是:“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上有匾额“文武圣神”。献殿是进献供品的地方。关帝庙不大,很快就参观结束了,准备返回住地。</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路上,看到高大的天主教堂:它是天主教洪洞教区的主教座堂,也被称为 东门天主堂 。该教堂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欧洲建筑特色),墙上镶嵌着各种式样的窗户,高耸的尖塔直指天际,尖塔之间的山花板顶部是张开双臂拥抱众生的耶稣像。</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这里将有一对新人走向婚姻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3.从洪洞县驱车30多公里,到临汾市滨河西路参观临汾博物馆。2018年12月18日,临汾市新馆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14万件,涵盖青铜器、陶瓷器、木版年画、水陆画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件套。</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主要包括彩绘龙盘、陶人面桶形器、西周凤鸟纹铜尊、铜鸟盉、唐代铁牛、《赵城金藏》等珍贵文物,其中彩绘龙盘因其作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形象之一,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藏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盘:出土于襄汾县陶寺遗址,属尧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300年),盘内绘有蛇躯鳞身、无角无爪的蟠龙纹,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是王权图腾的早期象征。</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桶形器:新石器时代文物,面部镂空雕刻,表情生动,出土于吉县沟堡遗址,距今约5000年。</p> <p class="ql-block">铜簋:西周时期青铜文物,出土于山西省考古所曲村墓地,器身饰饕餮纹、圈足饰蟠螭纹。</p> <p class="ql-block">铁卧牛:反映唐代冶铁技术与宗教文化融合。卧铁牛在临汾市城墙遗址出土的时间是公元908年。这尊铁卧牛被称为“镇水神物”,它在历史上曾三次出土:第一次是在公元908年,第二次是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第三次是在1977年。这尊铁卧牛是该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霸姬盉(he):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盖内铸铭文8行51字,“气誓曰:‘余某弗爯公命,余自舞,则鞭身、笰传出。’报厥誓曰:‘余既曰:余爯公命,襄余亦改朕辞,出弃。’对公命,用作宝盘盉,孙子子其万年用。”,与霸姬盘相配使用。</p><p class="ql-block">霸姬盉的铭文详细记录了公元前9世纪西周中期的一起土地纠纷案件。铭文描述了贵族“气”违誓后所受的惩罚,包括鞭刑和罚金,并最终被放逐。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西周时期的司法流程和盟誓在案件裁决中的法定效力,还揭示了违约惩罚从“道德谴责”到“刑罚处置”的制度演变。它不仅提供了关于西周法制的具体案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违约行为的严厉处罚措施。此外,霸姬盉的铭文内容也展示了古代审判程序中的誓言环节,包括立誓、报誓和则誓等步骤,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法制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铜鉴</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青铜文物,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侈口、折沿、四铺首衔环、颈部一侧设龙首行溢水口、平底,颈部饰蟠虺纹和几何纹,肩及腹部饰蟠虺纹。</p> <p class="ql-block">商代凤鸟纹铜方簋 :2002年出土于庞杜商周墓地。</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剔花花卉纹瓷瓶:为元代文物,出土于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该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以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彩绘蟠龙纹陶盘、铜齿轮等)闻名,距今4300-3900年。</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铜方鼎(或“叔虞方鼎”)。</p><p class="ql-block">年代: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出土于翼城县大河口墓地。</p>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礼器(方簋)</p><p class="ql-block">出土: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庞杜遗址</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双辅首衔铜莲瓣壶:为春秋时期青铜器,出土地点为山西省隰县瓦窑坡春秋墓葬。</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双辅首衔铜环罍:春秋时期青铜器,器型为铜罍(盛酒或水的礼器),出土于洪洞县南秦墓地。</p> <p class="ql-block">铜跪人顶盘(或称铜人顶盘)出土于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的1017号墓,该文物属于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临汾市博物馆陈展共分为“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部分,七个展厅,要详细了解很难,因时间有限,走马观花后,去下一个景点参观。</p> <p class="ql-block">4.铁佛寺,也叫大云禅寺、大云寺,临汾市尧都区鼓楼南,因为寺内高耸的宝塔下供奉着一尊铁铸佛头而得名。全国最大的铁铸佛头。是这次自由行的重点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毁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西向东,共三进院落。2006年5月25日,铁佛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塔六级金顶琉璃宝塔,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塔为平面方形楼阁式五层砖塔,总高35米,底层每边长12.4米,塔顶用风磨铜铸造的宝珠项环,光泽不减,《临汾县志》记载“塔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p> <p class="ql-block">铁佛头位于铁佛寺塔心室,佛头中空,原藏经卷,这尊释迦牟尼佛头为唐代所铸,高达6.8米,面宽3.8米,重约15吨,系由生铁一次浇铸而成,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补饰泥塑彩绘。为古代工匠的精湛冶炼技术喝彩。</span></p> <p class="ql-block">5.继续驱车50公里来到汾城古建筑群,该城位于临汾市襄汾县西南汾城16公里处,原为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 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黑神话悟空来此取景,有不少人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文庙:它始建于唐,在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碑廊藏有北魏至明清珍贵碑刻,包括文徵明书法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因锁门从门缝拍了一张大成殿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文庙全貌</p> <p class="ql-block">学前砖塔:塔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为八角形,共计九层。学前砖塔位于汾城镇鼓楼西原试(贡)院内,因建于明洪武七年的察院久不启用而闲置,道光十六年(1836年)改建为试院,此塔又在试院内,故民间称之为“学前塔”。</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明代琉璃艺术典范,五彩琉璃影壁与屋脊雕塑保存完整,正脊装饰鱼龙、花鸟、仙人等造型,堪称明代琉璃工艺的顶峰之作。拥有罕见的“过路式戏台”,台板可拆卸为通道,兼具实用性与建筑巧思。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存主体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琉璃构件多为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正脊装饰鱼龙</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戏台与庙门相距1米多,坐南面北,面阔3间,进深4椽。悬山式主体建筑。通进深10.04米,总高10.34米。 其平面呈“凸”字形。戏台中间为从庙门走向大殿的过道。演戏时铺板成台,故亦称过路戏台。戏台建于明代。清代屡有修葺。戏台台顶外观3层,层层有挑檐。</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全景</p> <p class="ql-block">走出西城门看到一些建筑,也是文革时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汾城建国初期商业建筑群:主要包括一些50、60年代的街区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尽管现代店铺的标语标牌覆盖了部分原始风貌,但仍能依稀看到一些老招牌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精彩纷呈,也很疲惫。驱车26公里,晚上20点30分入住运城市新绛县凯悦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