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雨.荷</p> <p class="ql-block">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千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幻境,在这座藏在喀斯特群山里的壮族古村,如复制粘贴般,将“世外桃源”的人文,自然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就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的坝美村。</p><p class="ql-block"> 初见坝美,令人惊叹的是路旁生长的宛如成人手臂粗的巨龙竹,擎天避日,如一把巨伞掩映着映着一湾清溪。不远处的山洞口有无数只燕子在翻飞鸣唱,翅膀划破天光,振翅欢迎着远到而来的客人。这处神奇的秘境,更加勾起了我们去“艳遇”坝美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 去坝美村探秘,须乘船而入,桃源洞口早有游船在等候着我们。燕影相随,我们撑篙而行。进入洞口,一丝凉意迎面扑来,让人顿感舒适清爽。洞中没有五光十色的灯光,只有船上微弱的船灯和映射到水中的粼粼波光。船桨划动水面的声音、游客的惊叹声、燕子在洞顶掠过的声音,将时光拉回原始的静谧。船行其中,仿佛穿过时光隧道,神秘且新奇。钟乳石的轮廓若隐若现,石瀑、石幔在幽暗中勾勒出神秘的肌理。大约10分钟,看见前面的洞口闪现一片白光,一抹明亮的绿意扑入眼帘。那是陶渊明诗中“豁然开朗”的瞬间,真实的让人恍惚。舍船登岸,眼前便来到了现实板的“桃花源”---坝美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p> <p class="ql-block"> 这里四面环山,百余户壮族人家依山势垒起了麻栏楼。 这种半楼居的干栏式建筑,木板围墙,树枝围篱,再抹上牛粪和泥巴的混合物。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圈养牲畜。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古老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村口的一棵千年大榕树,堪称“镇村之宝”。枝繁叶茂,裸露的树根如虬龙盘踞数十米,沧桑且壮观,树冠在天空伸展,庇护者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村民。坐在路边,扎着帕角、穿着黑蓝布裙、脚蹬绣花鞋的老年人在售卖着自家编制的手工竹编以及自家地里生产的五色米,脸上的褶皱里蕴含着岁月的沧桑。他们就在这与世隔绝的桃源美境,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安然恬淡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正值水稻插秧季,随处可见的老水车不知疲倦的转动着,将阿科河的水引向稻田,村民们依然在水田躬身插秧,水面如镜倒映着湛蓝的天空,鸥鹭的翔影在水中游弋,翠峰环绕。这种古朴粗拙的耕作模式凝固了历史,更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延续和传承。目之所及的风雨桥长廊、石板桥的苔痕、错落的村寨,爬满屋顶的各色野花,以及炊烟升起时与青山缠绵的朦胧美,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 </p><p class="ql-block"> 穿过村子,再次登船驶向林中步道,我们仿佛走入了一幅绿色油画中,两岸植物的翠绿浓的与河水浑然一体,就连阳光从罅隙里透过的光影都是绿色的,游船在碧水中徜徉,忽然有人提议,此时此景来一曲壮族民歌,才不辜负这绝美的山水画卷。怎奈我们大都是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音律了解甚少。</p> <p class="ql-block">正在大家略感遗憾之际,坐在船尾的一位老者的歌声,如天籁般响起,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但都被那带着山风与河水气息的独特韵调所陶醉,歌声早已穿透这满目的绿,回荡在更远更宽阔的群山翠谷之中,比任何一种乐器都更契合这方山水。</p><p class="ql-block"> 林中步道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河水一路相随,古树参天,鸟声啁啾。我们第三次登上了游船,又是一场明暗交错的“时光穿越”。清凉的风带着溶洞的湿润气息,仿佛在即将告别时,又送给我们一份秘境的厚礼。三次乘船,两次穿洞,以船为马,穿山而行。这种独特的游览方式,恰恰道破坝美的“世外”真意,它不是与世隔绝的消亡,而是用山水为屏,守护着一方净土。当城里人还在追求诗与远方时,这里的壮族人早已把陶渊明的梦境,过成了充满烟火气的寻常日子。</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忍不住回头望去,洞口的燕子还在翻飞,这场与坝美的“艳遇”,与其说是游览,不如说是圆一场期待已久的田园梦。正如挂在步道古木上的标牌所示:有些美好,真的会在时光深处,等风也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