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博物馆的木魂佛韵

梦回天山

<p class="ql-block">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走进了武威市博物馆。这座矗立在武威市中心的建筑,外表庄重而低调,内里却如同一座满载文明密码的时光宝盒,收藏着无数见证河西走廊兴衰变迁的珍贵文物,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岁月记忆。</p> <p class="ql-block">  踏入馆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裹挟着岁月的沉香扑面而来。丰富的馆藏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不仅是一部立体鲜活的河西走廊发展史,更是汉代经营西域的实证殿堂。“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辉煌过往,在这里被一一重现。遥想当年,汉武帝挥师西进,设郡置县,正是这些历史节点的奠定,才将广袤的西域纳入华夏版图,让多元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作为佛教传入中原的关键枢纽,武威见证了诸多高僧大德的驻锡与弘法,其中,鸠摩罗什的身影尤为耀眼。他在凉州停留十七年,潜心研习汉语与中原文化,从梵文到汉文,从西域到中原,为后来在长安译经、推动佛教思想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奠定基础。展厅中泛黄的经卷残页、古朴的佛塔模型,无声讲述着佛教教义如何跨越雪山戈壁,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再沿着丝路东进,最终融入华夏文明的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每一件都是时光的使者,诉说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汉代的王杖诏书令册简,记载着尊老养老的法律制度,历经千年岁月侵蚀,简牍上的文字却依然清晰可辨,从中我们能窥见古代社会对长者的尊崇与关怀;重达230公斤的青铜鍑,曾是匈奴贵族的炊具,三只栩栩如生的虎耳彰显着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仿佛让人穿越时空,看到当年草原上炊烟袅袅、宴饮欢歌的热闹场景;唐代墓志铭,记录着吐谷浑王族、弘化公主以及粟特家族等在凉州的生活点滴,无声地诉说着民族团结与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西夏文佛经,则展现了西夏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以及西夏文字独特的艺术魅力,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僧侣们的虔诚诵读。</p> <p class="ql-block">  而当目光聚焦于展现中央政权与西藏关系的展区时,元朝国师八思巴的故事成为核心篇章。出身西藏萨迦派世家的八思巴,被尊称为“圣者”,他不仅是萨迦法王,更是元世祖忽必烈倚重的国师。展厅中,八思巴相关的文献、法器与图文资料,串联起藏汉交往的重要历史时刻。他为西藏归附元朝奔走斡旋,三次前往大都与忽必烈商议政教事务,推动元朝在西藏建立行政区划、完成人口调查、明确赋役制度。创制蒙古新字的壮举,更架起了蒙藏汉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文物与史料,让我们清晰看到,自元朝始,西藏地区便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藏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众多珍贵文物中,最让我着迷的,是武威市博物馆那些独具特色的藏品——大量的木制品。</p> <p class="ql-block">  木雕彩釉独角兽静静伫立,工匠以精湛技艺,将独角兽的身形线条雕琢得流畅自然,棱角分明的脊背、矫健弯曲的四肢,仿佛下一秒便要踏云奔腾。彩釉的巧妙运用更赋予其鲜活生命力,斑斓色彩交错于兽身,明亮处如朝霞初绽,深沉处似幽潭映月,尤其是那只独角,釉色莹润透亮,仿佛蕴含着神秘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木板画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风貌。</p> <p class="ql-block">  栩栩如生的木偶更是令人叫绝,木偶的制作工艺精湛,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会动起来,讲述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木马,武威号称“天马的故乡”,在其他地方出土的马形文物多数以青铜和唐三彩为主,而这里的木马以木构件制成,造型逼真、神态各异,仿佛随时能扬蹄飞奔,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创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出土的木简,上面的文字虽已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古人书写时的认真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  在武威市博物馆,一块汉代莲花造型砖令人驻足。尺余见方的砖体上,八瓣莲怒放,阳刻花瓣饱满,叶脉纹舒展,四角卷云纹与之呼应 。其工艺与现代瓷砖逻辑相似,打磨平整,采用模印技术,虽多出土于汉代墓葬,却暗含佛教“净土往生”之意。指尖轻触展柜,忽觉古今相通。古人以泥土塑美,今人用工业复刻,不同材质中,是对美的永恒追寻。这朵凝固在陶土中的莲花,连接古今,诉说着文明基因的延续,让过去与当下在此重逢。</p> <p class="ql-block">  在武威市博物馆,茶叶未釉双系扁壶静静陈列。壶身造型方正扁平,釉色漆黑如墨。端详此物,恍然惊觉它恰似现代行军水壶的鼻祖。遥想当年,河西走廊上的商队驼铃声声,或许正是用这样的瓷壶盛水解渴;岑参笔下“都护行营太白西”的戍边将士,跋涉荒漠时,手中的汲水器具怕也与之相似。指尖似要触碰到壶身的纹路,刹那间,历史与现实交织,岁月的厚重与沧桑,都凝在了这一方扁壶之上。</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水库时,为了保护文物,大部分天梯山石窟的珍贵文物都被迁移到了这里。在展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展厅内,我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了这座被誉为“石窟鼻祖”的艺术宝库的雄伟与壮丽。如今的天梯山,除了那尊持无畏手印的大佛,其余多是水库景观,而想要探寻天梯山石窟曾经的辉煌,这里无疑是最佳去处。展厅中的佛像,许多都身首异处,有的仅有佛头,雕刻细腻,面容慈祥;有的只剩佛身,衣纹流畅,依稀可见当年的精美。凝视这些看似残缺的佛像,脑海中不禁浮现《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身虽残,然其承载的智慧与慈悲,并未因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动荡而减损分毫。在我心中,它们从未残缺,那庄严肃穆的气韵,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震撼心灵,让人感悟到超越表象的永恒之美。</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回望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建筑,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走进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便是握住了打开这座城市记忆的钥匙。想要全面认识一个地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当地博物馆是不可替代的窗口。它以具体的文物、详实的数据、动人的传说,将岁月的脉络清晰铺展。从武威市博物馆走出,我仿佛读懂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汉唐雄风、丝路驼铃的辉煌往昔,更延续着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精神血脉,昭示着蓬勃发展的未来。这座博物馆,正是武威历史的缩影、文明的丰碑,指引着每一位来访者触摸城市的温度,理解其生生不息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