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一场自驾的心灵奥德赛

蒋和平

<br>  我,眷恋于大别山的灵秀婉约,却又对太行山的雄浑壮阔心生向往。终于,这一日与几位意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毅然决然地从岳西出发,踏上自驾南太行的旅程,探寻那片未知的天地,领略那迥异的山川风情。<br> 车子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从大别山的温润秀丽转变为辽阔的平原,最后在惊呼中展露出太行山的硬朗豪迈。第一天,抵达薄壁镇。听闻鸭口村有三叠瀑布的胜景,简单安顿下来,便迫不及待地前往鸭口村。据说三叠瀑布可堪入画,然天干少雨,那瀑布竟只剩了传说,嶙峋巨石如干渴的骨架,苍凉裸露于眼前,徒留一道水痕刻在石壁上,如同岁月划下的无声伤口,石壁冷硬,不见水光。然而这初见的太行山,便以这般赤裸的筋骨向我宣告了它的存在——冷峻的石头,刚硬的线条,像是大自然用巨斧劈就,迥异于大别山温软青翠的皮囊,透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一种无声的庄严已悄然压上心头。站在路边,感受着山风的呼啸,仿佛听到了太行山千年的沧桑故事,心中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br> 第二天,翌日清早,简单吃过早饭,开启新的行程。车随山路蜿蜒盘旋,向着宝泉景区方向而去。至武家湾水库,阳光初照,立于观景台上凝望:库水凝碧如玉,似一块巨大温润的翡翠镶嵌于山间;而环抱它的山体,却紫红如血,陡峭嶙峋。一柔一刚,一翠一紫,竟在晨光里如此相安,又如此惊心动魄,仿佛大地自身激烈碰撞后尚未冷却的余温。人迹渺渺,唯水与石默然对峙,在寂静中展开了亘古的对话。<br> 离开武家湾水库,来到了红豆杉峡谷。峡谷内,高大的红豆杉树遮天蔽日,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脚下的石板路蜿蜒曲折,沿着峡谷的走势延伸。溪水在谷底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弥漫着树木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小壶口瀑布虽然没有黄河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但也别有一番韵味。<br> 黑毛沟大峡谷则以其壁立千仞的气势让人敬畏,两侧山崖陡然拔起,峭壁如削,直指青冥。仰面望去,天仅余一线,山壁铁青着脸,仿佛亘古以来便冷冷俯视着下方渺小的过客。这里绝无南方山水的婉约,唯有一种压顶而来的威严,令人屏息,心魂震荡。山石粗粝的肌理,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俨然大地袒露的脊梁,无声地抗拒着时间的抚摩与风的侵蚀。车子在峡谷中穿行,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石缝中,抬头只能看到一线天空。<br> 白陉古道是一条古老的商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走在古道上,脚下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道路两旁的石壁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遥想当年,这里曾是商贾往来、行人络绎不绝的交通要道。如今,虽然繁华不再,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然扑面而来。<br> 音乐公路是一段神奇的旅程。当车子行驶在这段公路上,轮胎与路面摩擦发出的声音竟然形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br> 傍晚抵达浙水驿站,古村被暮色轻轻拥抱。石屋依山叠垒,石阶蜿蜒如蛇,石碾沉默于角落,被时光磨得圆润光滑。村中有老者倚门而坐,眼神苍茫,望着山外,仿佛他们自身便是这凝固时光里的一部分,守着石墙与夕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r> 第三天,从浙水村出发,向着鹅屋天生桥前进。天生桥,顾名思义,也就是自然然形成的桥,鹅屋天生桥位于长治市壶关县鹅屋乡的猫路之巅,横跨在山谷之间,气势恢宏,鬼斧神工,桥下虚空万丈,令人望而股栗。桥身巨大而坚固,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奇迹。<br> 万佛寺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无人住持的野庙,庙建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山顶上,四周都是悬崖,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神秘感觉。从隔壁的山顶上看过去,小庙会给人有孙大圣尾巴变成的土地庙的印象。据说万佛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元末明初,原庙是在山边的悬崖下依山而筑,凿山为窟,雕了很多的造像,后因兵火而毁。<br> 然从万佛寺到黄崖底村的公路却异常曲折陡峭,弯道众多,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高耸如云,近乎垂直的崖壁。我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每一个弯道都让我心跳加速。在这条路上行驶,深刻地体会到修路者的不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开辟出这样一条道路,不知道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遥想当年开山筑路的先民,锤凿之声仿佛仍在崖壁间隐隐回荡——以何等血肉之躯,方能在绝壁之上凿出此等生路?每一寸坦途,原是无数筋骨与意志向顽石讨要而来。<br> 太行十六拐是这段行程中的又一个挑战。道路沿着山体蜿蜒盘旋,宛如一条巨龙在山间舞动。每一个弯道都像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考验着我的驾驶技术和勇气。车如甲虫,沿着之字形的陡坡奋力攀爬。每一次近乎直角的急转,车身都发出吃力的喘息,心也随之被高高吊起。终于驶完十六拐,心中涌起一种成就感。<br> 凤凰古寨是一个古老的山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山寨的建筑风格独特,石墙、石屋、石路,仿佛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及至峰顶凤凰古寨,登高回望,那刚被征服的十六道急弯,如同天神随意掷在山体上的几道凌厉折痕,惊心动魄地嵌于莽莽苍山之中。目光越过层叠的远峰,天地在苍茫中无尽延展,胸中块垒仿佛瞬间被这浩荡山风涤荡一空。<br> 稍事停留后,便驶向上腊江挂壁公路。上腊江挂壁公路是南太行的一大奇观。路是在绝壁上硬生生掏出的孔道,一侧是冷硬的石壁,另一侧便是毫无遮拦的虚空。路面狭窄,仅容一车,偶有会车,须极其谨慎地寻一处稍宽之地停下避让。探头窗外,车轮几乎悬于深渊之上,深谷幽幽,望不见底,唯闻风声在谷底呜咽盘旋。我紧握方向盘,脊背微僵,手心沁出薄汗,每一寸移动都小心翼翼,如同屏息行走于大地的刀锋。<br> 瑛姑峡位于丁家岩村,走进峡谷,两侧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是大自然竖起的巨大屏障。峡谷内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像利剑,有的像蘑菇。沿着峡谷中的步道前行,感受着这份清幽与宁静。峡谷有座瑛姑望夫石,据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瑛姑新婚不久,其丈夫就随军出征了,盼夫早归,日日守候在那里等待丈夫归来。“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最终未等到丈夫而化成了化石在此永久地盼望。<br> 离开瑛姑峡,沿着花壶线前往金灯寺。花壶线被誉为“太行天路”,道路两旁的山峦连绵起伏,沿途的景色不断变换,让人应接不暇。<br> 前往金灯寺,寺依绝壁而建,殿阁半悬空中,下临无地,是名副其实的“悬空寺”。殿宇古朴,与背后刀削般的赤壁浑然一体,仿佛原本就是山石生长出来的一部分。石壁上凿刻的佛像,线条古拙,风雨剥蚀了面目,却更显其沉默的沧桑。在石阶上驻足,风声掠耳,金灯寺仿佛亘古以来便这般悬停于时间之外,俯视尘世更迭。<br> 小西天寺隐藏在深山之中,停好车子,需要经过几公里难走的碎石灰土路才能到达,道路崎岖不平。但当到达小西天寺时,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寺庙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青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br> 晚上,宿石板岩镇。石板岩镇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吸引了众多的画家和游客。小镇上的房屋大多是用石板建造而成,风格古朴典雅。街道两旁的画廊和艺术工作室林立,展示着各种精美的绘画作品。我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欣赏着这些艺术作品,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br> 由石板岩镇出发,经麻沟,目标是险峻的鲁班天梯。天梯近乎垂直贴附于山壁,狭窄的石阶盘旋而上,如同垂向天际的绳索。攀爬需手脚并用,步步惊心。登顶俯瞰,群峰尽伏脚下,深谷幽邃,一种凌驾于绝险之上的快意,混合着对前人勇气的惊叹,在胸中激荡。<br> 下午前往红旗渠。红旗渠,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站在红旗渠边,看着那蜿蜒曲折的水渠,心中涌起一种对建设者们的敬佩之情。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开凿出了这条长达数百公里的水渠。红旗渠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用水问题,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遥想当年林县人“重新安排河山”的壮志,锤凿钢钎的声响仿佛穿越时空,敲击在心上。那绝壁上开出的水道,分明是意志与血汗浇铸的丰碑,无声诉说着人定胜天的悲壮传奇。<br> 第六日,挥别林州市区,前往老君山。此山因道家始祖老子归隐修炼的传说而笼罩着神秘气息。十里画屏,名不虚传,栈道如带,缠绕于峭壁,移步换景。奇峰、怪石、古松,构成一幅幅流动的天然画卷,人行其中,如在画中游。<br> 傍晚时分,登临金顶。夕阳熔金,将金殿道观涂抹得辉煌神圣。暮色四合,华灯初上,隆重的亮灯仪式开始。骤然间,殿宇、廊庑次第点亮,如繁星落入凡间,璀璨的光芒刺破渐深的蓝幕。道乐庄严,香火氤氲,灯光映照着一张张仰望的虔诚面孔,整个山顶笼罩在一片神圣而温暖的氛围之中。金顶的灯,是暗夜山脊上浮起的一座星城,那一刻,神性与人心仿佛在灯火通明处达成了某种无声的契约,令人泫然欲醉。<br> 第七日,踏上归程。车子驶离太行山域,层峦叠嶂在车窗外缓缓退却,最终融入南方的地平线。然而那七日的跋涉与所见——干涸瀑布裸露的倔强筋骨,挂壁路上深渊的凝视,十六拐上心悬一线的悸动,红旗渠水映照的凿痕,乃至金顶不灭的灯火——皆已沉淀于心。<br> 太行归来,方知山不只是风景。它静默如谜,内里却刻满时光的印记与人力的凿痕。无论是干涸河床裸露的嶙峋石骨,还是悬崖上生生抠出的蜿蜒通路,甚至那嵌于绝壁的悬空寺阁,都无声地诉说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生存意志。那石壁上的凿痕,是无数筋骨与山岩搏斗的印记;那穿山而过的渠水,是汗水与智慧凝成的天河。行走于斯,每一步都踏在时间与抗争的沉积层上。<br> 太行,以其无言的粗粝和深藏的坚韧,不动声色地赠予旅人一种沉实的力量——那力量源于石缝中求生的草木,源于峭壁上开路的凿痕,源于深谷里不息的水流。生命纵然常逢绝壁,亦能于嶙峋处觅得立足之地,在幽暗里凿出一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