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瓦罕走廊

南海

<p class="ql-block">  曾去过我国最窄的国土吉林省晖春市防川村。从敬信镇到土字碑30余公里的条形国土上,两侧均被朝俄两国包围,属于我国的领土最窄处仅500余米。</p> <p class="ql-block">  而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县也有一处狭窄的条形国土,被称为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全长400公里,其中我国境内100余公里,最窄处15公里,最宽处75公里。瓦罕走廊的南北两侧为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所包围,沿走廊向西100余公里处就是阿富汗。走廊内的我国阿特加依里村,应该是世界上罕有的一眼望四国的村落吧。</p> <p class="ql-block">  瓦罕走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现状也是历史上帝国主义博弈形成的。这块土地原本属于我国,1895年英俄签订协议,将此地划给阿富汗,人为制造出一条隔离带作为英俄两国势力范围的“缓冲区”。这里还是连接欧亚的重要通道,据说唐高僧玄奘西赴天竺取经时,往返均经过了瓦罕走廊。这里还留下了诸多历史久远的传奇故事,新疆和平解放时国民党军坚守哨所等候解放军接收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近日,我们专程来到这里,一睹遥远神秘的瓦罕走廊风采。</p> 从帕米尔高原上唯一的县城塔什库尔干出发,沿中巴友谊路南行70余公里,然后西拐进入一条被称为“小帕米尔公路"的车道,就来到了著名的瓦罕走廊。中巴友谊路的木质路牌虽小,所指向的地名却十分霸气。其它地方的路牌所指均为城市或景区,而这里的路牌则指向国名,让人叹为观止。 <p class="ql-block">  雪峰下的黄土坡上,“祖国万岁”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据说是边防战士们用石块堆砌的。巨大的标语不仅展示了戍边卫士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边境线上对国家领土主权的庄严宣示,对包括我们在内的游人们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p> 沿瓦罕走廊继续行驶10余公里,就来到了海拔3780米的排依克边防派出所。虽然前面百余公里仍是我国领土,但因多种原因被列为了边境严控区域,游人已不能前行。下得车来,环顾四周,这才发现,公路在沟谷中穿过,两侧高山直刺云天,这里被称为走廊名副其实。 <p class="ql-block">  瓦罕走廊是‌冰川浸蚀形成的U型山谷‌,海拔较高,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冬季漫长且大雪封山,夏季短暂且空气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既然不能继续前行,我们干脆就地参观边防卫士们在如此条件下的工作、生活状况,并进行了一些随机采访。</p> 驻守在这里的排依克边防派出所组建于1950年,7年前由武警边防部队转制到公安机关,更名为边境派出所。虽只一字之差,但转制后工作职能、管理模式和职业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边境管理、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工作更加专业化。不过,边防卫士们的军人气质和工作作风仍然没有改变,被誉为“帕米尔高原第一所”。 边防派出所的旁边,新建了一处院落,作为现在边境派出所的办公、训练和生活场地。而作为第三代营房的老派出所,则改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展示了使用过的武器装备、车辆、复原的宿舍、老照片等珍贵历史文物,免费向游客开放。非常凑巧,我们到这里的时间是2025年6月10日,而在第二天,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就到了北京,在国新办举行的“守护国门边境服务开放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向全世界介绍了“帕米尔高原第一所“的情况。 <p class="ql-block">  走进派出所营房,墙上贴着密密麻麻的留言条,据说先后留存的留言条有8000张之多。参观过这里的游人们满怀深情的在小纸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表达最多的是“祖国万岁”四个字。彭明有所长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有一张留言条让他印象深刻:“选择这片高原,既需要理想,也需要勇气。天下有那么多好的地方,而一颗颗年轻的心却偏偏选择了边关。”这也许是祖国卫士们获得全国人们尊敬的最充分的理由吧?</p> 简陋的生活空间,却是第三代营房。可以想见第一代、第二代营房会是什么模样。派出所辖区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660米‌,最高海拔5600余米。警官们为保边境平安,多年以边境为家,顶着风雪巡逻,时常风餐露宿,舍弃了多少个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营房上方的两排大字“扎根帕米尔、忠诚守瓦罕、铁肩担使命、壮志撼云天”,诠释了边防卫士们的守边决心。成都籍李警官全程陪同我们参观教育基地,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警官们学习、训练、日常工作和打击跨境犯罪等情况。 我们与派出所警官交流互动,警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浓如鱼水。李警官代表派出所向我们赠送了瓦罕边境派出所自制的明信片。 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余公里,有无数个边境派出所、无数个边防守土卫士,面对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危险和困难,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安宁的环境,构成了护卫祖国山河的铜墙铁壁。我们向祖国卫士们致以真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