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深耕校园的教师作家</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青春</b></div><font color="#39b54a"><b> </b></font></h1><h1></h1><h5><b style=""><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9b9b9b"> 人物简介</font></b><font color="#9b9b9b">:<b>邹天顺</b>,60后,湖南永州人,现居清远。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远市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名师工作室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韶关学院省级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授,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校本研修语文学科首席专家,清新区高中语文教研会会长等。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及“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00多万字。著有诗集《情绪在夏天》、中篇小说集《普九》、散文集《茶妹》,教学论著《教坛立交桥》《我本教研的十大核心能力》《生态语文在课堂》等多部。多次应邀在全国各地举办语文公开课和学术讲座。<br></font></h5> <br><br> 第一次知道邹天顺老师的大名,好像是在《清新报》上看到的,报纸上介绍他是“永州人,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那时起,我这个小老乡就把他当做了偶像。但我跟邹天顺老师的首次见面却颇具戏剧性。大概是2002年的一天,我参加文联的代表大会,中场休息,在厕所洗手盆前排队洗手时,我前面一位身材瘦削、文质彬彬的大哥很绅士地向我作出“请”的手势,还是个毛头小伙的我受宠若惊,感动得不行。出来后跟他聊天,不聊不知道,一聊吓我一跳:眼前这位和蔼的大哥就是我崇拜多年的的偶像!回想起来,人生旅途中的缘分真是妙不可言!后来,邹大哥一直在文学创作和教育教学上激励我,帮助我。与他的结识让我受益匪浅。<br>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们相约爬南峡,登上山之巅,欣赏着壮丽的峡谷风光,沐浴着凉爽的山风,我们坐而论道。我以后辈的身份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他侃侃而谈,动情处,甚至眼角湿润——邹大哥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回来后,凭借记忆,我将我们的对话整理了出来,遂有了下面这篇采访录。<br><br><b> 王青春</b>(以下称王):邹老师,您好!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您在教学、教研及文学创作方面都在不断追求卓越,在清远教育界和文学界都有一定知名度。作为同行教师,特向您请教:如何管理好自己时间,使时间更大化?在清新区乃至清远市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既是教师也是作家的实属不多,您是怎样做到兼顾语文教师与教师作家两个“身份”的?<br><br><b> 邹天顺</b>(以下称邹):其实很多作家都是教师,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界,世界文学也是如此。只是在当今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似乎少了些作家而已。当作家是我当教师之前的一种理想追求,只是在做了语文教师之后顺势而为。我认为,语文教师能够写作,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且还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教书是工作,读书与写作既是兴趣爱好,也是我为了提升工作技能。前者是所有的老师都必须做好的,而后者是极少数老师能够坚持的,也许我就是后者吧。清远建市不久之后的90年代初,我就成了清远市作协会员,而直到2007年才成为广东省作协会员。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在时间管理上,我更多倾向“勤奋”与“挤时间”。每个人每天都拥有相同的时间,如何管理好自己时间,是决定一个人“能做什么”与“做了什么”的问题。我则是在教学、教研与写作三个方面不断地“转换”时间管理的方式而已。<br><br><b> 王:</b>据我了解,早在中学时代,您就开始发表作文,随即爱上了文字工作,一直到现在,仍笔耕不辍,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您的文学作品既多又杂,有诗歌、散文、小说,还有文学评论,且大多数都是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还分别结集出版了好几本书,真可谓“著作等身”,是什么让您一直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热情和精力的?<br><br><b> 邹:</b>的确,我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写作,也一直在坚持,但似乎都是小打小闹。在写博客,玩QQ,后来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方面,我自信能够跟随时代步伐,比很多年轻人更赶时髦。我的写作确实很杂,最初写诗歌,接着写小说,后来才写散文的。2006年11月,我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普九》,之前还有诗歌集《情绪在夏天》等。<br><br> 最近几年,我的主要精力在教学方面,除了自己搞教学研究,还带青年教师,例如我先是担任清远市首批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接着又担任了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来自清远市直高中和各县市重点中学的十几个青年教师研究“生态语文”,收获了一定成果,公开出版了语文教学方面的《我本教研的十大核心能力》《生态语文在课堂》等学术性的专著。如果说有什么让我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那就是理想追求吧。我自认为是一个有追求、有情怀的人,教育教学与研究是我的工作职责,而爱好写作,是我毕生的追求。我是六零后,接受正能量的教育多,崇尚“爱一行干一行”,为了理想和事业,总有一股继续前进的能量。也许这就是信仰与追求的力量吧!<br><br><b> 王:</b>作为清新区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导师团的导师,您组建和带领“邹天顺教师文学创研室”和“清新区文艺评论专业组”两支“队伍”进行开创性的文学创作活动。请问,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向来组建团队?<br><br><b> 邹:</b>首先,感谢清新区文联领导和区作协主席团对我的信任。作为文学创作导师团的导师,不能徒有虚名,如果“师无徒”,何谓“导师”可言?在文学创作方面务必要做一些具体的实事。我于2020年8月底接到区作协文学创作导师团导师的聘书,一个月之后,我就组建了“邹天顺教师文学创研室”,其成员均为中小学教师,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之所以要组建“教师文学创研室”,主要是基于工作实际和自身优势考虑的,我本人是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带领一批喜欢文学创作的年轻教师探讨文学、撰写文学作品,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学苗子,培养文学后备人才。这样,不仅容易产生绩效,也很有现实意义。“师有徒”了,我这个文学创作导师也就名副其实了。<br><br> 清新区作协在先后组建了小说、散文、诗歌和校园文学专业组之后,根据工作需要,今年三月,区作协主席陈露与我沟通,根据区文联工作规划,尝试加强清新区文艺评论工作,征询我可否牵头组建“清新区文艺评论专业组”。的确,清新区文艺评论工作仍处于薄弱状况,未能有效地通过评论推介清新文学,推介清新作者。清新区作协主席团意识到这方面,也实属是他们对于办会工作的用心。但组建这个小组,难度主要在于物色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文艺评论人才。创作与评论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对而言,文艺评论人才较少,所以评论组的团队成员不多,但大家都有信心,争取以清新区的文艺作品为主要评论对象,从无到有,写出一定数量和水准的评论作品。在我看来,一个文艺创作者,如果在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有感而发,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进而写写评论文章也是很意义的。一部文学史告诉我们,本来很多作家也同时是评论家。 <br><br><b> 王:</b>我很好奇的是,您不仅是清新区唯一的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清远市唯一的广东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另外还有兼任“全国名师工作室常务理事”“清远诗社理事”“清远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远市作协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几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等。您是如何处理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的?<br><br><b> 邹:</b>作为语文教师,首要任务当然是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然后才根据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发挥其自身特长。我没有别的爱好,例如很多人喜欢打麻将,我却怎么也学不会。于是就爱上了读书与写作。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知名度,自然就引起人的注意,兼职多了,身上的担子也就加重了。但从另一角度看,身上的压力也是前进的动力。这也是刚才我谈到的对于时间管理的态度与方式。<br><br><b> 王:</b>在潇湘,您的诗文为家乡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比如《柳子庙前》,其实我是在一次网上搜索教学素材时偶然地看到的,当时您的作品被一些高考命题研究专家作为文学类阅读文本命题;在清远,您作为新清远人,您的本土文化创作也别具一格。一方面,炽热的故土情谊洋溢于您作品的字里行间;而另一方面,您的很多作品又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对第二故乡清远的挚爱之情倾诉其中,您是怎样做到的?<br><br><b> 邹:</b>任何人都有家乡情怀,这种情怀也是一个人抒发情感的原始情愫。潇湘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二十余年,家乡的语言风格、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令我终身难忘。因此我的作品中自然会有难以抹去的家乡元素。而我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第二故乡清远,我是在1988年清远建市时来清远的,在清远成家立业,妻子是广东人,孩子在清远土生土长。我对清远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作品中的清远情结与永州相比难分孰强孰弱。永州是我出生的第一故乡,清远是我工作和生活的第二故乡,都是我们深爱的地方,也是我倾情歌咏的情感“归宿”。<br><br><b> 王:</b>据我所知,您在教学之余完成了几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担任了清远市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目前还主持“生态语文工作室”“教师文学创研室”和“清新区文艺评论专业组”三个团队,可谓是深耕于校园的老黄牛,敬职敬业的教师作家啊!<br><br><b> 邹:</b>谢谢鼓励!老黄牛还勉强可行,教师作家还谈不上的。因为我只是对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想放弃而坚持不懈,也就是不想“行百里者半九十”吧。今后几年,我力争跟三个团队的伙伴们一起在三个不同的田地里耕耘出三种不同的果实。但愿像您刚才说的一样,老黄牛的忙碌耕耘必将会收获欣喜的稻谷芳香。 <br><br><h5> (摘自《笔架耸翠·清远市清新区部分文艺家掠影》,清新区文联,2025年6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