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 英雄山 焦玉山

作家鲁一夫

<p class="ql-block">焦玉山将军</p> <p class="ql-block">笔者五年前在塔山阻击战遗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山位于锦州西南的一片土山丘,是葫芦岛通往锦州的必经之路,正面宽约12公里,临海傍山,辽沈战役爆发后,住葫芦岛国民党军为增援锦州,于1948年10月10日开始,出动了11个师约11万人的兵力猛攻塔山。为确保功取锦州的胜利,解放军第四纵队约四万人坚守塔山,阻挡住数倍敌人的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塔山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0月的东北,天刚刚转凉,兵锋正锐。此时辽沈战役进入第一阶段末尾,锦州一线硝烟浓重,锦州城内外守军已经被合围。主力部队接到命令——拿下锦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蒋介石此刻也绝非坐以待毙,他看得明白,锦州一垮,局面翻天,心里打着急救算盘。他赶紧调华北的精兵强将往锦州推进,企图用最后的筹码换一个生机。没人知道后续细节会如何展开,一切都藏在十月的夜色和迷雾里。光靠锦州一地决胜?谁都不敢打包票。对手连人带枪将全部赌在了这条线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中央比蒋介石还明白,攻占锦州不能靠运气。手上只有一条路,既要攻抢锦州城,也要彻底堵住敌人增援,不能让任何一点希望泄进来。塔山,这个名字在后来的年代里一遍遍被提及,那时候它只是铁路附近一个高一点的丘陵,与其说是一座山,还不如说是一块要命的咽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前,林彪杀气逼人的向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强调,守住塔山胜利就有一半,塔山守不住,军委要我的脑袋,我要你的脑袋,军中无戏言。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坐镇十二师部指挥,同时给该师主力英雄团长焦玉山也下了死命令,焦玉山也主动承担了坚守塔山正面的艰巨任务,表示不等援,不待援,打完为止,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能守住塔山主阵地。焦玉山率英雄团3200名指战员,连夜构筑了阵地工事,并牢守在塔山铁路桥头,后守卫塔山正面,冒着猛烈的炮火,把凶猛的伤势敌人挡在阵地前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坦率讲,林帅最初在东北推线作战时,虽干得雷厉风行,可作战物资紧张没得商量。南下部署一直拖到秋天,战线牢牢挂在北宁线,任何失误都是灾难。有人说如果再迟一点,可能全局都彻底变样。谁说得准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林帅报告部署,中央研究一周才批复,强调必须以锦州、榆关、唐山三点为目标。崭新的作战方针,没人有退路。攻进锦州也好,扎根山海关也罢,都只能一路死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蒋介石这边,老谋深算。他叫卫立煌准备坚守沈阳、支援锦州、策应长春。一边调来第17兵团的62军、39军、92军三个师,加上独立95师、锦西的四个师,早早拼成了庞大的“东进兵团”。侯镜如成了指挥官,手握重兵,气势汹汹。他们想依仗铁路的便利,一路杀到锦州,解救危城。说得好听,可那铁路也成了我军选定的阻击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山不是诡谲的险峰,但它刚好卡死了铁路要道,双方都盯上这一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论攻坚能手,四纵战功赫赫,可这回变成死守防御,底气反倒有些泄。新口号出来了——死守阵地、寸土不丢、共存亡。大家心理不踏实,总觉得四纵更适合打运动仗。可那又怎样,命令当前,没有商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把防线交给12师,还有34团。34团团长焦玉山,这个人物名字你也许第一次听。但在那个年代,焦玉山逢战必上,他的部队打出了名堂。吴克华亲自坐镇指挥,在12师防线的核心地带扎了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动员会上没人提援军,所有人心里都明白,援军?压根等不到,就算来了估计也剩不下多少兵。焦玉山和战士都接受了这个事实,三千人打几万,要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焦玉山懂得,不能指望奇迹。他让全团人轮班修工事,夜里也不停,一根木桩一叉铁丝地加。到10月10日工事总算成了型,也就在那天,敌人的炮火、机枪毁了绝大部分防御。怎么形容呢?像雨点一样砸下,没一会儿崩了那点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下令,不管损失多大,必须扛住头一波。距离近的白刃战,远的火力反击,敌人一波波冲,可始终没能冲破阵地。下午傍晚,敌人气势虚掉,焦玉山果断反击,三十分钟硬把对方赶下了阵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坦率说,崭新的防御策略每晚都得靠抢修补救。白天阻击,晚上修筑,没别的花招。有时候甚至用高压线塔做铁丝网,能防一下算一下。人少,弹药不多,也只好熬着等等看。那天吴克华电话里没误差:“塔山挡住一天,锦州赢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面指挥部推算共军损失早该不可承受,等侦察回报回来说“共军还在”,都懵了:“怎么还顶得住?”这种局面下,谁不泄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焦玉山成了焦点。曾经的“红小鬼”,16岁从军,长征、抗战一路打出来。他曾拄着枪、拖着伤体,从被俘到逃生,活下来的全部靠一股狠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团大战打关家垴他领警卫连冲锋头部负伤,他没退。东北四纵的历次恶战,也有他。辽阳攻坚战,冲锋只费了五分钟破城。有人说焦玉山的34团是“锤子”,砸哪儿哪儿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山战役打了六天,34团像钉子卡在丘陵。他们有过近乎不可承受的损失,可没丢下阵地。15号锦州解放,敌军没机会撤,34团也没挪窝。34团被封为“塔山英雄团”,焦玉山的画像挂上了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英雄并不只是天生,很多人说他的履历耀眼——他却没觉得自己多特殊。建国后,授衔大校,他带兵能力是有,但军衔不高他从没提过意见。这和后来年轻干部盯着升迁不同,他倒觉得哪里需要就去哪儿。1964年,工作表现出色,终于成了少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会问,34团的战斗真的没有溃散过吗?其实哪有那么神话,经常白天还好,夜里掉队、短暂混乱不是没有。清查战报都写不全。焦玉山也许偶尔焦虑,嘴上说没问题,实际上拼命压心中嘀咕。他还在战役当晚写过记录,有几页甚至划掉重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东公安厅副处长、省公安总队副政委,这些地方工作他也干得挺顺溜,军队转民职有人不适应,焦玉山没太多情绪。谁爱说说罢,他觉得反正得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他又被叫回部队,奇怪的是当热潮散去、他再入军队,节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还是能很快适应新角色,军管部门那点烂事没难住他。广西军区副司令、广州军区副参谋长,职位换了好几个。回头看,他前后风格其实略有分歧——有时慢条斯理,有时风风火火。没有“完人”的样子,很真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病逝广州,焦玉山在遗嘱里还有个愿望:希望安葬在塔山。吴克华、莫文骅这些当年塔山一线的将军,临终也纷纷要求葬在塔山陵园。有时候看这些选择,真想不明白是因为一场战役的情谊,还是更多压在心头的纪念?他们那个年代,太多人无声地消化着过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山英雄群星闪耀,不仅因为战功,更有个复杂真切的情感在里头。这些名字背后,有鲜血、有昏暗夜色,有失败甚至沮丧。没有一帆风顺的胜利,不全是人定胜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困难和荣耀总是交错,每个细节都改变了结局,而焦玉山的故事,就是一滴水落进历史洪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