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莲花圣地白马岗</p><p class="ql-block"> 8世纪时,藏名白马洛本的莲花生大师曾受藏王赤松德赞的委派,到珞渝地区寻找名山圣地。莲花生大师骑天马周游发现墨脱重峦叠嶂,大江蜿蜒,山水相连,很像多吉帕姆(金刚亥母)仰卧的姿势,称这里为“白隅钦渡白马岗”,意思是“隐秘的莲花圣地〞,便来到白马岗弘法数月。</p><p class="ql-block"> 成书于14世纪的藏经《甘珠尔》记载:“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珠胜”。称16个隐藏着的莲花圣地,以南迦巴瓦为中心的白马岗最为诱人。</p><p class="ql-block"> 1910年清军征波密,管带陈渠珍在其著述《艽野尘梦》中也记载:“经白马岗入野人地,…其地遍地莲花,气候温煦,树木扶疏,山水明秀,奇花异草,芬芳四溢。活佛高居莲花中,莲花大可容人…人能诚心前去,无不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 可见墨脱这莲花圣地白马岗早己名声远播,远至青海.甘肃.昌都,近至林芝.工布.波密的宗教信徒,被神山圣水吸引,千里迢迢,千辛万苦来此朝圣,有人终身不返,希望在此“归天”,成就一生之幸事。</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门巴人东迁越来越多,墨脱的寺庙星罗棋布,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最大的就属仁青崩寺。仁青崩寺是1781年干布巴活佛主持,由最早到达墨脱的6户门巴人在白马岗(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墨脱县城东南方约6公里处的卓玛拉山)修建</span>。最初是一座三层的石木结构寺庙,有12面墙和东西南北四门,内有多座镀金铜佛像和珍贵文物。1950年毁于地震,后重修增加了东西两门和一些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仁青崩寺属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寺庙,为墨脱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寺庙,</span>相传,仁青崩寺是多吉帕姆女神化身“肚脐”的所在地,早就是众多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庙僧每年都在此举行大规模的法事活动。因此,仁青崩寺也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墨脱当地门巴、珞巴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仁青崩寺所在的卓玛拉山和德庆解脱拉山也是著名的神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仁青崩寺和神山不仅是信徒的圣地,也因其原始自然的环境和诸多佛教传说遗迹,成为墨脱的著名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仁青崩寺院的西门</p> <p class="ql-block">远观神山与仁青崩寺</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仁青崩寺寺庙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庙建筑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庙檐和庙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庙里的经卷</p> <p class="ql-block">五大伟人和习总书记的大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在寺庙院里休息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寺庙院里的花草</p> <p class="ql-block"> 出仁青崩寺西门左边就是转神山的路,路两边是茂盛的原始森林,遍地积满落叶,树上掛满苔藓。山中有许多莲花生大师修行的遗迹和圣址(不是建筑遗迹,而是山上原始森林中自然的树、石、洞等)。有措(湖)、台、洞、石、像等,还有信徒供奉的佛珠等饰物。转出神山边上还有一个天葬台。</p> <p class="ql-block">卓玛(度母)拉神山。围绕卓玛拉神山转13圈,能洗去一生所造的孽,还能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德庆解脱拉山。上德庆解脱拉山,边走边念经祈祷,途中有棵树,敲打该树,能防止自家牲畜被食肉动物袭击。还可知前世:敲击声音大,证明前世是好人,反之是坏人。</p> <p class="ql-block">天成的“措”。空度母将祭祀的“措”放在这里,形成一坨堆土。</p> <p class="ql-block">拜神台:在此磕头拜神,来世必能生在极乐世界,在此望见南迦巴瓦,能洗去所有罪孽。</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大师宝座。此树根部有三个洞。此宝座树,永不干枯,永不腐化,在此祈祷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八功德圣水相传是由天上流淌而下,水质清澈明亮,味觉清冽爽口,来仁钦崩寺朝圣的人,往往都会在这里取水饮用,并用容器带回给家人朋友分享,据他们所说,喝这里的圣水不仅能预防各类疾病,对于很多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p> <p class="ql-block">天成的虚空藏比丘和法钵像</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大师法帽见即解脱像。据说白玛同椎是莲花生大师的帽子,跟随莲花生大师走过了很多地方,早晚听经,也就有了灵性,来此朝佛的人在白玛同椎供奉了很多神塔小像(藏语叫擦擦),传言这样可以消灾解难,带来好运。世人见之即不坠三恶趣,还能增运气。</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尊度母殊胜天成像。女性见之,可消除妇科病。</p> <p class="ql-block">神像和中阴狭道。传言中阴狭道是人“前生已弃,后生未得”的时期所经的道路,据说一个人生前罪恶深重就无法从中阴狭道中穿越,无论体型如何,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就能够从中阴狭道穿越,并且来生福祉盈门,来世可转投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天成空度母狮脸像。在中阴狭道中进出十六次,就可以避一年的霉运。</p> <p class="ql-block">测量劫时身高石。量身石,即是丈量身高的石头之意。据说在康卓益西措加时期,人的身高有这座大石那么高,但当时的人只有小石头大小的饭量,而且营养充足。我们现在人不及这块量身石高,但饭量却远大于那个时候。藏传佛教认为,这是因为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心性,失去了信仰,也就缺失了相应的福祉,所以进食多了,身体却不如以前。传说人们拜见或手摸此石祈祷,就能实现愿望。</p> <p class="ql-block">天成的海螺石。这块大石形似海螺,因此被取名为海螺石,在这块海螺石上印有莲花生大师的大拇指印,是莲花生大师亲手拿持过的痕迹。在藏传佛教中,海螺称为“东嘎”,是权威的象征,海螺吉祥的号声可以驱散邪恶的精灵,祈祷平安的降临。同时,此处刚好是绕一圈仁钦崩寺的地标,传言,转一圈仁钦崩寺等于积攒了一亿个莲花生大师心咒,因此这个大拇指印就是转了一圈仁钦崩寺积攒了一亿个莲花生大师心咒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天成财神多问天王和护法神像和宝石。天成财神多问天王是仁青崩寺的门神,楼上的石头是宝石,触碰宝石能发财。</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大师修行洞。传说这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妃子康卓益西措加的修行洞,在洞口上端有一块大石,当地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到此,都会争相跳上去摸那块大石,传言你能够跳多高,就说明你今后对父母有多孝顺,相应的,跳跃的高度也代表着父母福气的多寡。</p> <p class="ql-block">转山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树洞中敬奉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信徒们敬奉的佛珠串等宝物</p> <p class="ql-block">多那隆天葬台。这个葬台形似大象的鼻子,因此命名为多娜隆。根据墨脱的习俗,人死后必须抬至此处,送葬的人抬着尸体绕此葬台三圈,然后用绳子的一端拴住死者的脖子,另一端拴在形似大象鼻子的葬台上,让尸体平躺在葬台前,然后送葬的人再进行念经祈福,仪式完毕后将尸体抬走进行丧葬,通过这样的仪式,将消除死者生前的罪孽,增加死者善行的功德。在此葬死者身体,转世洪福齐天,还可转世生男人之身。</p> <p class="ql-block"> 转神山一圈大概需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期间没有发现任何古代建筑的遗址,佛教圣物都是森林中自然生长的树、树洞,山中的石头、石洞、泉水等,这恰是门珞巴族人信奉自然万物皆有神灵,和藏传佛教完美融和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果果塘大拐弯</p><p class="ql-block"> 果果塘大拐弯位于墨脱县德兴乡,距离墨脱县城约12公里。在此处,人们可见奔涌而来的雅鲁藏布江水如蛇形般突然转向,罕见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峡谷间云雾缭绕,繁茂的植被掩映在云雾之间,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关于果果塘大拐弯的形成还有个美丽的传说,莲花生大师开辟贡堆颇章神山后,从神山上取了一块神石,朝着德兴的方向仍过来,想要将雅鲁藏布江阻断,但江水太凶猛,改道而行,久而久之,神石便变成如今的果果塘,屹立于雅鲁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现在从墨脱县城去果果塘大拐弯,乘车到雅鲁藏布江边,因原有的过江桥己老旧,旅游车无法通过,新桥正在建设中,游客要下车步行过江后,乘游览车到果果塘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平台,只见眼前的大拐弯在高山峡谷之中波涛汹涌,川流不息,在云雾飘渺之下柔情转弯,圆润优雅。</p><p class="ql-block"> “峡谷幽深草木青,峰峦叠翠入云屏。芭蕉展叶丛丛绿,巨浪翻波朵朵明。春夏秋冬雅江水,东西南北墨脱风。摧石裂岸奔腾去,满月开弓天地惊。” 这首有关果果塘大拐弯的诗句,精准地描绘出了果果塘大拐弯群峰环绕,浩水长流,两岸植物茂盛,覆盖率超90%的地理特征,再现了雅江水流湍急,年流量达1400亿立方米,撞击岩壁形成白色浪花的壮观场景。但却忘记了果果塘大拐弯优美转身,侠骨柔情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大拐弯上的梯田形状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红色的五角星代表北京所在地,江中的小岛就好象是台湾省。在祖国最隐秘的边陲,看到这样的仙境和场景,就会让人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和完整,不禁产生无限的感概和热血沸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