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且改之

叶紫

<p class="ql-block">作者:叶紫</p> <p class="ql-block">  文学是严肃、高雅、圣洁之事,不是附庸风雅、互相吹捧的俗举。</p> <p class="ql-block"> <b>且行且思且改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b></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在一个文学群王福亮老师针对最近发在群里的几篇散文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从写作态度到写作水平,语言犀利,一针见血。</p><p class="ql-block"> 初听,我有点惊讶,他竟然如此直言不讳,细品,佩服,这是一个文人的耿直与担当,再思量,文学需要这样的批评声,时时敲打与警醒。</p><p class="ql-block"> 王福亮老师在群里留言:说几句没人爱听的实话:既然是热心而诚心的写作之人,就要首先厘清支撑写文章的基础要素。群里的好多文章本人都曾认真拜读过,但有些人始终没弄明白“的、地、得”的正确用法、没弄懂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以及词法、句法……当然其中有编辑的粗心使然,但更须作者自律为宜,不然“文责自负”又从何谈起呢?</p><p class="ql-block"> 本人非常清楚说这些会引起他人不快,所以——望诸位海涵。</p><p class="ql-block"> <b>小女子答</b>:</p><p class="ql-block"> 多谢老师提醒,您说得对,“的地得”看似是小瑕疵,但是如不注意,就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韵味,就像脸上的雀斑。我写文就很马虎,一气呵成,懒得再检查,就有这样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b>王老师给我留言:</b></p><p class="ql-block"> 你好,看了近日群里的几篇文章,里面的语言性低级错误比比皆是,我实在是按捺不住内心的火气,才在没征得你同意的情况下发了那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既然那个群是霸州写作爱好者的园地,更须自律、自重为好。连那么基础的标准都达不到,还写什么散文、小说呀?</p><p class="ql-block"> 文学是严肃、高雅、圣洁之事,不是附庸风雅、互相吹捧的俗举,希望我的想法能与群内同仁有共鸣为盼。</p> <p class="ql-block">  <b>小女子答曰</b></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好!您是我交往多年的朋友,您能如此直率地对文章的瑕疵提出批评,实乃令我佩服。老朋友,无需恭维,您的勇气、执着、直言,对于一个写作者,乃至整个写作圈,非常重要。如果一味地自我陶醉,相互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就会变成井底之蛙。</p><p class="ql-block">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的写作者是不会忌讳批评之声,敢于直面自己的短板,要时时照镜子,自我反省。凡夜郎自大者,不会有多高广的境界与眼界,也难以写出有格局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人无完人,文亦无最好。既然热爱文学,就得踏下心写留得住的文字。“的地得”用错虽然是小瑕疵,但是如果一篇文章词句接连出错,就会影响文章整体的韵味和美感。其实,这小错我也常犯,写完文章,粗略浏览一遍就算交差了。说到底就是对文章没有真正的敬畏之心,对自己的要求不严谨。</p><p class="ql-block"> 记得编辑《星河》第二期,校对文稿时,越是名家的文章,类似的瑕疵却非常少,尤其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代人》主编宁雨老师的散文《清凌凌的胭脂河》,我连读了三遍竟然没有一个错别字,就连标点符号都准确无误。宁雨老师写文态度震惊了我,老师的书我也读了一些,每次都是一目十行地浏览,从未扎下心细品,而那次校对文稿,字斟句酌,我终于知道自己与名家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这次王老师指出文学圈里的写作缺点,至少说明他认真读了每一篇文章,这是对写作者的关心与尊重,更是真诚地爱护,希望大家用心写作,不断进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自律者总是受益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大者则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如今,这样坦诚敢说真话,敢于批评,敢于管闲事的人,不多了,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人的好坏,有时为了照顾面子违心地点个赞,而已。 </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之所以这样眼里不揉沙,那是他曾有为人师表的经历,有毛病就要指出来,这是老师的职业病,很好,他守住了师者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感谢王老师的直言不讳,唯有听得进批评声,才能看得到自己的短处,不断改正提高。虚心使人进步,这是初入学时,老师反复告诫学生的名言,也是我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挂在嘴边教育我学生的老生常谈,真用到自己身上,却常常被我忽略。眼界决定高度,格局决定深度,态度决定优劣。</p><p class="ql-block">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的进步都是从认识自我开始,莫怕别人的挑剔与批评,那是最真诚的鼓励,是催人奋进的战鼓。记住卡耐基的一句名言:“聆听他人,表明你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你值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