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所知的范围内,耄耋之年仍在工作岗位上奋力拼搏的只有两个人,除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是《辽海潮音》副主编程显好了。</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程显好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多个领域不断的探索,又一新作问世。</p><p class="ql-block">——题记</p> <p class="ql-block">华彤文(1929年9月27日-2025年1月26日)</p><p class="ql-block"> 中国化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原教授。出生于上海,1951年本科毕业于燕京大学,随后师从蔡镏生教授在燕大攻读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北京大学,师从唐有祺教授。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6日,华彤文教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逝世,享年95岁。</p> <p class="ql-block"> 构建健康的生命秩序——关于“熵增”的思索</p><p class="ql-block"> ——兼怀华彤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程显好</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突然在微信中看到一个标题:《永远怀念<大学化学>创刊主编华彤文教授》,打开一看:“化学教育家、《大学化学》创刊主编、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华彤文教授于2025年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这条迟了3个多月的消息让我心头猛然一震,45年前聆听华彤文老师讲课的情景忽又再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在北镇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80级学习,当时无机化学课使用的教材是美国W·L·MASTERTON和E·J·SLOWINSKI编著的《化学原理》,主讲老师就是该书译者、北京大学的华彤文教授。在“化学热力学”一章,讲到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熵(S)。书中定义:“熵是物质无序性或混乱度的一种量度,熵值越大,物质越无序,越紊乱。”并指出,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封闭系统的熵值不会自动减少,而总是趋于增大,是所谓“熵增定律”。</p><p class="ql-block"> 讲到这里,华老师做了个演示:一个盖上盖子的玻璃瓶底部整齐摆放着20个乒乓球:上面10个白色的,下面10个黑色的。她只是轻轻晃了下玻璃瓶,乒乓球立马变乱,而且怎么也无法再晃回初始的状态,除非你另外施加能量:用手重新摆好。华老师随后又举了两个例子:操场上排列整齐的队伍,一声“解散!”便立刻乱掉;要想恢复,就须按照规则(男女生、大小个、班级次序等)重新集合,总之要注入能量。用心搭好的积木,只需用手轻轻一扫,就会散乱开来。无数现象说明,在自然状态下,熵只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而不是相反,这就是熵增的不可逆性。</p><p class="ql-block"> “当然”,华老师说道,“上面几个实例中其实都还有外力的干预,并非完全的自发过程,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墒增的这种不可逆性是异常强大的。”</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听得我茅塞顿开,感觉仿佛一道电光石火,瞬间照亮了心底的幽暗,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p><p class="ql-block"> 之后许多年,每当谈起“熵增”的话题,都会有心智朗然、灵性与理性同时光顾的美好感觉。有一次在酒桌上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物理教授、今天已经做了副校长的孙铁老师谈到“熵增”,顿觉知音知己、契合无间,两个平日里矜持的大男人居然当众拥抱起来。</p><p class="ql-block"> 熵增定律的确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万能钥匙,运用起来,总能体会到一种活水涌动、豁然开朗的通透。</p><p class="ql-block"> 确切地说,世间一切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无序,都在不可逆地走向混乱乃至消亡。熵增定律揭示的这个道理,早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p><p class="ql-block"> 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原理,熵增定律其实无处不在。不仅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都会发现它的种种表现。</p><p class="ql-block"> 在华老师举起的那个装有乒乓球的玻璃瓶中,我依稀看见这个世界的终极奥秘在里面闪烁激荡——黑白分明的严整秩序竟然会如此轻便地顷刻瓦解,无法复原。</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岁月里,我时常想起那个玻璃瓶,并自觉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寻找和发现熵增的各种踪迹。推开久未居住的老屋,会看到灰尘在光束中起舞,家具蒙着灰网,墙角生出暗绿的霉斑;户外精心修剪的灌木,在几场风雨后会肆意生长,缠绕的藤蔓在逐渐吞没园中小径;甚至衣橱里叠放整齐的衣物,也会在连续取用后变得杂乱无章。这些日常场景,都在无声诉说着熵增定律的普适性——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一切都在向着无序的深谷滑落。</p> <p class="ql-block"> 在自然界中,熵增定律更是处处展示出磅礴的力量。冰川消融,将千万年的凝固化为四处流淌的涓涓溪水;落叶凋零,曾经的勃勃生机将化作泥土中的腐殖质;恒星在燃烧殆尽后会走向坍缩,而将炽热的光芒归于永恒的黑暗;佛教中关于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坏、空的生灭变化,绵亘古今,从未止息……这些看似自然的过程,实则是熵增定律在宇宙尺度上的持久演绎。就像那玻璃瓶中的乒乓球,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的一切都在遵循熵增的法则,从有序转为无序,从清晰变成混沌,从存在走向消亡。</p><p class="ql-block"> 社会生活同样难逃熵增的宿命。再宏伟的建筑,若无人维护,亦将在岁月的侵蚀中颓圮;再精密的机器,若缺少保养,也会因零件磨损而停止运转。历史长河中无数辉煌的文明皆如流星般划过夜空,最终都在熵增的作用下归于沉寂。那些曾经巍峨的宫殿、繁华的城邦,若干年后怕也只会剩下断壁残垣,难以避免“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类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用心回顾,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正是一部与熵增抗争的辉煌史诗。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用巨大的石块堆砌出恒久的秩序;古希腊人探索自然规律,在混沌中寻找理性的光芒;现代人运用科学技术,不断以智慧的力量对抗无序的侵蚀。这些努力,就像在玻璃瓶中重新排列乒乓球,积极投入新的能量,彰显了人类不甘于命运安排、努力追求秩序的伟大精神。而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你还会发现,熵增的过程也在造就这个世界的多彩多姿,成为眼前丰美自然的主要成因之一,这一点暂且放下,留待日后细说。</p><p class="ql-block"> 将目光转向人体,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与熵增对抗的存在。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身体就在与熵增进行着持久的抗争。细胞在不断地分裂、代谢,修复受损的组织;免疫系统则时刻警戒,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神经系统不断进行精密调控,维持着身体的平衡与协调。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无疑都是在消耗能量、创造秩序,以对抗熵增带来的混乱与衰败。</p><p class="ql-block">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场抗争将变得日益艰难。人体细胞的分裂能力会逐渐下降,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慢慢放缓,免疫系统的防线也将出现漏洞。就像一台逐渐磨损的机器,随着岁月的推演,我们的身体将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皱纹会偷偷爬上脸庞,白发也将悄然生长,疾病会不期而至。这些变化,都是熵增在生命进程中的顽固显现,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短暂。</p><p class="ql-block"> 然而,面对熵增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在人体健康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自觉克服熵增过程,减少混乱,提高生命秩序,改进身体机能。比如,合理的饮食,就是为身体注入优质的燃料,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转;规律的运动,更像是给身体上紧发条,激活诸多休眠的机能;充足的睡眠,则是修复身体的有力保障,让疲惫的细胞在休整中重获生机。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实则是对抗熵增的有效武器,持续帮助我们在生命的格斗场上守住秩序的阵地。</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样需要对抗熵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时刻被海量的信息冲击,焦虑、压力往往如影随形,思维时常会变得混乱不堪。此时此刻,静坐冥想就如一缕清风一般,能够吹散我们心头的阴霾;而潜心阅读更像是一座灯塔,会照亮我们迷茫的心灵,引领我们感受“读书有味身忘老”的开朗与畅达。种种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仿佛春日的暖阳,能够滋养人们干涸的精神土壤,让你体会那种“胸中全无一点尘”的美好心境。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将为精神世界徐徐注入能量,构建起抵御熵增的道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令人沮丧的熵增。熵增定律所揭示的万物演化的终极法则预示着人类终将走向灭亡,宇宙终将归于热寂。但在这种“绝望”中仍不乏希望。这个宇宙虽然一直在熵增,但在某些区域依然可以通过积极干预实现局部的熵减。我们无法改变所有事物终将走向毁灭的结局,但却可以推迟这一天的到来。就像玻璃瓶中的乒乓球,虽然无法自然恢复秩序,但我们可以主动出手,予以重新排列。生命中的衰老与疾病,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延缓衰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去预防疾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对抗熵增,构建健康的生命秩序,更是在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赋予生命新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 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有一句名言:“生命的本质就是抵抗熵增,避免内部秩序的混乱。”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精准论断。人类与熵增的对抗,乃是一场关于生命的修行。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的已有秩序,在有限的时光里创造更多的美好;它时时提醒我们保持警醒,不断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它更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永远年轻,而在于如何在熵增的洪流中,坚守内心的秩序,让生命绽放出不同时段应有且能有的独特光彩。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自然界成住坏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流逝,而45年前那个课堂的场景却依然清晰如昨。玻璃瓶中的那些乒乓球,或许早已散落四方,无法重新集合;当初讲台上那位深刻睿智的华彤文老师也终于告别了这个深邃而多彩的世界。但是,华老师给予我的那场关于熵增的启蒙,却在我心底种下了思考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长成一株挺拔的大树,让我在生命的旅程中,始终保持对秩序的向往,对健康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直面熵增的法则,在无序的浪潮中寻找秩序的港湾,在混沌的迷雾中点亮希望的灯塔。因为我深知,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对抗的结果,而在于抵御的过程;健康的真谛,不在于永远的完美,而在于不懈的追求。让我们在这个遍布熵增的世界里,秉持智慧与勇气,在与熵增持续对抗的努力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怀念引我明了熵增法则的可敬的华彤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05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0年,华彤文在燕京大学读书时</p> <p class="ql-block">1955年夏,华彤文老师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2019.3.《大学化学》编委会会议,创刊主编华彤文教授(前排中)致辞</p> <p class="ql-block"> 程显好,生于1946年1月,辽宁本溪人,副主任药剂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辽海潮音》副主编。</p><p class="ql-block"> 已出版作品有:散文集《闲潭落花》、杂文集《灯下杂弹》、《晨昏随想》、《星河璀璨__抚顺古代诗文选释》、《四众影录.寺院巡礼》。</p> <p class="ql-block"> “成住坏空”解</p><p class="ql-block"> “成住坏空”是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生灭变化过程的一种描述,就大千世界而言,成,指世界的形成阶段。住,即世界形成后的相对稳定阶段。坏,是世界走向衰败和毁灭的阶段。空,表示世界毁灭后的虚无状态。此时,一切回归空无,等待下一次的成住坏空循环。“成住坏空”理论体现了佛教对世界无常和循环变化的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p> <p class="ql-block">2025.6.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