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父亲节回忆我的父亲

李富忠

<p class="ql-block"> 送 别</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父亲节而作</p><p class="ql-block"> 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团聚,而是分别。</p><p class="ql-block"> 1984年9月10日、11日。</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在赣县田村中学高中毕业,高考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录取到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当时叫做“江西师范学院”)。父母亲高兴极了,全家人开心极了,祖祖辈辈的农民世家,终于出了个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犹记得,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手,曾经非常艰难,差一点就失之交臂。那时已经是九月初了,眼看就要开学了,同班同学中其他考取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拿到了,唯有我手心空空。难道是我没有考取吗?难道我又要再复读一年吗?难道我就是祖传的种田命吗?</p> <p class="ql-block">  后经过校领导、老师、亲戚朋友查询、追踪,确认已经被录取,通知书也早已寄出,搞得不好,是不是被邮递员丢失了。记得那是9月4日,我的舅舅带着我翻山越岭20里路,到当时的白石乡邮电所,在下午三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外出送邮件归来的邮递员师傅。然后在邮递员那个五斗办公桌第一层抽屉的最底下,找到了那个让人揪心的信封,封面上赫然印着“江西师范学院”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后面几天,父亲连日奔波,帮我办理这个准备那个,还临时请木匠师傅给我赶造了一个大木箱子,很快就到了去南昌报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10号那天,一大早,吃过母亲为我做的一碗丰盛的满碗,父亲领着我离开家,离开村庄。家人们眼里装满了欣喜、期待、担忧、不舍,毕竟我刚刚17岁,人小胆小,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全村邻里亲友都来到那条临溪(名叫代溪)的小路旁给我送行,大人们他贰角你伍角他一元的,往我口袋里塞钱,千叮咛万嘱咐,小孩们跟在我身后走了几个山坳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半小时的山路脚程,到达田村圩镇,坐班车近三个小时,到了赣州汽车站,父亲帮我买好了第二天赣州往南昌的汽车票,办好了行李箱托运,在车站旅馆订好了晚上住的旅铺,一个大厅里,几十张上下两层的铁架子床。再看天色,已晚,父亲说:“走,诚崽,找个地方吃饭去!”。我们从八一四大道拐弯进入红旗大道,最后在南门口附近选了一家小餐馆,一惯节俭的父亲奢侈的点了两菜一汤,因为恰好是中秋节,还要了两杯啤酒。这是我第一次喝啤酒,父亲也是第一次喝啤酒。父亲说了很多很多话,教我出远门应注意哪些问题,从来严厉的父亲,脸上忽尔充满着慈爱。</p> <p class="ql-block">  一晚都没怎么睡,大厅里的黑白小电视机,播放着当年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那时的我,一心读书,极少看电视,学校里有电视机,一到晚饭后黄金时段,老师们会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空坪处,播过《霍元甲》、《再向虎山行》、《霍东阁》等等。我基本不去看,有的胆子大的同学,会勇敢的挤进去看。《血凝》我也看不太懂,只知道那个女演员很漂亮。父子俩睡一张床,该聊的都聊过了,朦朦胧胧眯了个三四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凌晨四点多,人声嘈杂,大家一窝蜂的起床。班车是五点十几分发车,父亲紧紧牵着我的手,来到进站口,我以为且非常希望父亲能一直送我到车上,心里才有踏实感。但是,一块牌子突然无情的阻止了父亲的送行脚步,上写“非旅客到此止步”。父亲轻轻地将我推进了检票口,隔着木栅栏,父亲不停地向我招手,在嘈杂的声团中,我最后听到的一句话是“一切你自己小心!”。随后,父亲的身影淹没在了送行的人群中,但我知道,父亲还在盯着我,盯着那辆班车,直到车子出站。</p> <p class="ql-block">  坐在座位上,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想着父母亲为了把我们姐妹兄弟九人养大,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汗,受了多少屈,经过多少难。想着四年的大学生活,父母还要为我继续吃苦耐劳、节衣缩食、起早摸黑。想着我今后一定要努力读书,大学毕业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时全部交给父亲。想着……</p><p class="ql-block"> 父子的第一次送别,原来竟是这样复杂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