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伊瓜苏瀑布. 南美掠影5

葉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早餐后,我们将乘大巴从陆路过境,前往阿根廷。继续探访世界自然遗产,这颗蓝色星球上最大的瀑布群~伊瓜苏瀑布阿根廷一侧的壮丽奇观,毕竟伊瓜苏80%的瀑布在阿根廷这一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看过一部日本人拍的纪录片《伊瓜苏国家公园》,上面说伊瓜苏瀑布2万年前还位于现在伊瓜苏河汇入巴拉那河的巴西、阿根廷与乌拉圭三国交界处(下图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已退至红褐色的伊瓜苏河上游28公里处,并形成一个2.7公里宽的马蹄形瀑布群(下图2)。瀑布群的核心就是落差高达82米,人称魔鬼咽喉的14条恐怖瀑布(下图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有座水泥高塔的是巴西海关,下图是阿根廷海关,看上去似乎还不如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站气派,更不要说什么高大巍峨的国门建筑了。从巴西出境,手续简单,只需填写一张离境卡。入境阿根廷,除了要填入境卡,还要扫描指纹,以及每人现金缴纳65阿根廷比索的所谓过境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下面视频所示,从巴西前往阿根廷,汽车要穿过两国界河,即伊瓜苏河。大桥人车共享,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用水泥桩隔开,巴西一侧的水泥桩被刷成巴西国旗的黄绿色,阿根廷一侧则被刷成阿根廷国旗的蓝白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2是汽车进入阿根廷国家公园的第一道门,图4、图5才是公园检票入内的正式大门。门侧立着一块大铜牌,写着在南美不常见的一行英文“New 7 Wonders of Nature”(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中那位坐在车窗边的眼镜哥,是阿根廷旅行社指派的地接导游,与通常的华裔地接导游不同,长了一副洋面孔,我们不妨叫他“洋导”。洋导上车一开腔就显得十分不自信,蚊子一样的声音大家直呼听不清。领队张导只好拿过话筒,暂时接替了洋导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公园游客中心,箭头给出了世界主要国家首都的方向和距离,颇有点国际范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接触多了,在与洋导私聊的过程中,我发现洋导的中文水平一点不差,听、说完全没有问题,于是鼓励洋导大胆高声讲话,就讲自己熟悉的话题,包括阿根廷的房价、医疗和教育,以及彩礼、物价和饮食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游客喜欢听的,一定讨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洋导听罢,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镜片后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感激的潮润:“好……好,就按你说的办!” 经我一番开导,上图中的洋导是否信心倍增了?他旁边的那位红衣大叔是规定必须指派的公园导游,这位可真的是不会讲一句中国话,所以充其量就是个公园带路的向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图1中的白衣大叔是我们阿根廷的大巴司机,一个和善的好人。紧跟着的图2拍的可不是放在架子上摆样子的《圣经》,那是一大本公园的盲文介绍,看来阿根廷的文明程度还真的不低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招呼大家去餐厅吃午餐,由于今天行程不太赶,所以定的是上午9点出发,很多人是塞饱了直接从餐厅上车的。现在才11点半,又没怎么活动,就是上车、下车过了个海关,您说再往哪儿吃?何况今天午餐还是重量级的阿根廷烤肉特色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先吃午餐还是那个公园导游出的馊主意,他说怕去晚了品种不全。您还当中国人是饿死鬼么?谁大老远跑来还在乎一顿饭?问题是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雨,还不趁着天晴赶紧去看景点,却坐在这儿四平八稳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在餐厅里还有乐师弹竖琴,舒缓的旋律多少平复了一些焦虑情绪。当然,这位面带桃花,穿梭于顾客之间的阿根廷大码妹子似乎更受欢迎,一张精致的面孔让我突然意识到,仅仅跨过了一条伊瓜苏河,黑人突然不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前我们聊过巴西混血人口占比高达43%,这还没算另外6.2%的黑人,而阿根廷的白人占比却高达95%,这个比例甚至超过当今许多欧洲大国,他们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移民后裔。为什么一河之隔,人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因很多,若从经济模式分析,巴西以种植园经济为主,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历史上曾经从非洲贩运来大量黑奴;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无需大量劳动力,所以历史上引进黑奴有限。后来历届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更是旨在吸引欧洲白人来,鼓励自己黑人走(移民乌拉圭等邻国)。这一推一拉的移民政策,逐渐让阿根廷原本就很少的黑人更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上图及视频所示,午餐后我们将从公园入口附近的中央车站,搭乘电动小火车先去看魔鬼咽喉,途经卡塔拉塔斯站(Cataratas Station),这里也是上、下环线步道的起点。从车站图片看,此时已是大雨滂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一幅阿根廷伊瓜苏国家公园导览图,靠左边的这条纵向河流就是伊瓜苏河,左岸是巴西,右岸是阿根廷。河流尽头,白雾蒸腾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魔鬼咽喉,且由两国一左一右共同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魔鬼咽喉往左延伸出来的一长溜瀑布全是阿根廷的,要不说阿根廷占了伊瓜苏瀑布群的80%呢,从这幅导览图即一目了然。在上集中,我们介绍过从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全景观步道是完全可以看到阿根廷这一长溜瀑布群的,只是稍微远了点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幅导览图,我们还可看到,阿根廷伊瓜苏国家公园设置了多条步道,除了图中下半部分显示的几条很短的散步步道,最主要的还有3条,它们分别是蓝色的上环线(Circuito Superior),系一条2.4公里的闭环步道;黄色的下环线(Circuito Inferior),亦为一条2.9公里的闭环步道;以及位于最上部,与小火车衔接的魔鬼咽喉步道,往返约2.2公里。此外,还有一条往返7.6公里,难度较大的Macuco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公园导览图,我们还可以看到瀑布群前有一个凸起的黑色小岛,它就是处于瀑布核心区域,紧邻魔鬼咽喉的圣.马丁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马丁岛属于阿根廷领土,目前登岛的唯一方式是从阿根廷一侧的码头,乘坐小型游艇穿越伊瓜苏河,靠岸后再攀登190级台阶至观景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用说,从这里观看姊妹花、隐形瀑、博塞蒂和里瓦达维亚等瀑布,没有比它更好的视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我在巴西侧拍的一张照片,左侧浅黄色的河滩就是圣.马丁岛,河中游艇正在运送游客登岛或返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公园入口处搭乘电动小火车,约15分钟后到达魔鬼咽喉站(Garganta Station)。从这里,我们将步行约1.1公里到达魔鬼咽喉观景台。这条步道为一条紧贴河面修建的金属栈道,全程横跨伊瓜苏河面。此时大雨暂停,但依旧阴云密布,昏暗的天与灰暗的河连成一片,沿着热带雨林蜿蜒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我昨天在巴西搭乘直升飞机时,拍摄的一幅照片。在图的中上部,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河面有一条蜿蜒至魔鬼咽喉的栈道,而现在我们正行走在这条栈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处的伊瓜苏河河道已拓宽至3公里,且多处水深仅1米左右,从上传的其他一些照片,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面下红褐色的玄武岩河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脚下这条看似静悄悄的河水,实则正蕴涵着巨大动能,即将沿前方弧形峡谷倾泄而下,形成由275条瀑布组成的世界第一瀑布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通常是南美洲的雨季。我们3月初造访南美,正好赶上雨季的尾巴。在20多天的游览期间,只有今天才遇到唯一一次影响行程的大雨,应该说运气已经相当不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后来碰上华侨城旅行社的自组团,听到熟悉的团友说:“我们午餐前,先去的魔鬼咽喉,刚离开魔鬼咽喉才下的雨。” 时,别提多扎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因为途中拍照,耽误了点时间,及至接近瀑布中心时,只听到隆隆的水声滚滚而来,白茫茫的水雾铺天盖地,大雨又开始倾盆而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用已经残破的一次性雨衣勉强裏好相机,然后紧握手机,循着魔鬼的嘶吼声,摸上三角形观景台。只见不断有团友钻出蔽天大雾,并对着我高喊:“全是大雾,什么也看不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没有理会他们善意的劝阻,继续坚守在观景台上,终于在时聚时散的水雾与雨幕交织的浓雾中,以俯视的角度,拍了上面这一组真实反映魔鬼咽喉狰狞面目的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由14只瀑布汇聚,宽150米,深82米,并每秒向谷底砸下成千上万吨河水的马蹄形瀑布群,从上往下看绝对酷似魔鬼咽喉,其坠入深谷的轰鸣声更是慑人心魄,极具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匆匆原路返回小火车终点~加尔甘塔站(Garganta Station),此时脚下早已被雨水冲得锃光瓦亮的金属栈道,变得十分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打个趔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无心拍照,仓促赶到车站,只见一众团友被淋得一个个像垂头丧气的落汤鸡。领队张导询问还有谁坚持参加行程中原定的上环线徒步?结果24位团友中,只有我和另外3位表示继续接受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团友王老师见我身上也是别人给的一次性雨衣早已破烂不堪,便义无反顾地脱下自己身上正穿着的新雨衣,递到我手上,让我至今想起仍感动不已。上面都是沿上环线徒步时拍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上环线瀑布一侧步道依次设有4个观景台,最先遇到的是博塞蒂瀑布观景台(Salto Bossetti)和相邻的亚当夏娃瀑布观景台(Salto Adan y Eva)。由于观景台皆位于瀑布顶端,且被生命力顽强的热带雨林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因此视野极为有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我在这两个观景台拍摄的照片,不是脚下滚滚流淌的河水,就是在树丛中勉强露个侧脸的瀑布。下图是我昨天在巴西一侧拍的与上图相对应位置的照片,两相对照,哪个更有看头,一目了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继续沿瀑布群顶端步道,向魔鬼咽喉方向行进,又可先后邂逅姆比瓜瀑布观景台(Salto Mbigua)和圣.马丁瀑布观景台(Salto San Martin)。同样,除了滚滚河水、腾腾烟雾,以及河水坠落时的隆隆轰鸣声,瀑布似乎只停留在你的想象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是我在巴西一侧拍的圣.马丁瀑布,放大后可清晰看到瀑布上方,有一处插着蓝白色阿根廷国旗的观景台,您说站在那儿到底是看瀑布还是听瀑布呢?下面是巴西一侧对应位置看到的圣.马丁瀑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今晚我们还要赶乘晚上7:15的航班,飞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所以伊瓜苏国家公园阿根廷一侧的游览只好如此匆匆收官。我坐在不停晃动的飞机上,毫无睡意。如果能够重新来过,我给大家的建议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若伊瓜苏公园国家公园只有一天行程,果断选择巴西一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若两边都去,保留“小火车→魔鬼咽喉步道→魔鬼咽喉”往返徒步项目,放弃上环线步道,改为乘船去圣.马丁岛观景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飞机在夜幕中缓缓下降,南美曾经的最大城市,号称南美洲巴黎的神奇都市~布宜诺斯艾利斯就在脚下,灯光璀璨,名不虚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待续)</span></p>